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9-40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颠峰之作,佛教的虚无思想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无论是人物对生活的态度,对爱情的追求,对美的认同都体现了作家的虚无思想. 相似文献
2.
《雪国》人物命运与川端康成的悲观虚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国》集中体现川端康成的悲观虚无思想。主人公岛村一方面寻求官能刺激,一方面追求虚幻的情感,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驹子和叶子身上,最终从叶子的死亡上获得心灵的悟彻。川端康成本人坎坷的命运奠定了他的悲观虚无的思想基调,他的思想的形成受到日本古典文学和佛学的熏陶,并受到时代的影响。陷入思想岐途的川端康成美的追求的最终幻灭,其悲剧性的宿命终结也是必然。 相似文献
3.
余慧元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4):151-158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唐冲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33-135
语文课程的形成和发展应根植于现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体现丰富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展开过程就是语文课程的生成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个体经验的创生。本文运用后现代教育观点,对语文教育中被冷落的“虚无语文课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曹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4-117
学界一般认为老子具有"法律虚无观","反对一切人定法"。其实老子反对的只是当时人定的恶法,而非一切人为制定的法律制度。老子在反对诸多人定法的弊端,批判当时法律现实的同时,还对人定法的建制,有着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6.
李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2):44-48
自由来自于虚无,而虚无则是对否定和非存在的肯定,它在面对本质时必然要超越本质,这就是萨特哲学中自由诞生的秘密.但超越以本质的存在为前提,自由在超越本质时又难以回避本质. 相似文献
7.
陈本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8-26
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具有对立调和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这种文学本质论与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文学本质论都是形式主义性质的,但它与后两者又有所不同。通过对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艾略特和瑞恰兹等人的文学思想的追溯和清理,我们可以发现,新批评的文学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形式美学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此外还有实用主义和实在主义等现代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8.
喻仲文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并非中国文化自我逻辑发展的产物。它严重地打上了西方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的烙印 ,因此它没有西方文化之根 ,与西方先锋文学特征大相径庭。同时 ,它又没有中国文化的深厚涵养 ,在移植西方文化参照中国文化时 ,它们不可能走入正轨 ,相反却面临没有根基的虚无。既不被西方的“先锋”概念所容纳 ,又不被中国文化所认同 ,因此它便只有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9.
蒋泽枫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1)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产生于欧洲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然而,在二十世纪之初,无政府主义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发展,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为这一思想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之外,在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老庄虚无思想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弱势群体子女大学生的成长问题需要引起必要的重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则需弱势群体子女自身来思考和行动。高校弱势群体子女在自身的成长中要避免走入"双重虚无"的困惑,即使无意走进也需及时在班级辅导员的引导下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开放意识和审美意识,让思路引导出路,从而走向"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1.
杨金桃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一直都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尤其在今天文学理论界过分追求新奇话语而忽略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再次强调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学理论在不断走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因为摆脱了本体论研究束缚而产生的对于文学现象研究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出现了因忽略本体论研究而产生的迷惘与困惑。经过近30年多元化历程的文学理论研究,如今面临的似乎又要回到问题的原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解读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虚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海一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7-28
美国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像上世纪20年代的其他作家一样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生在进行着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生存价值的沉痛思考,尤其是他早期的短篇小说渗透着作家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深刻地表达了在战后理想的幻灭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的彻底绝望之情。他的小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一个虚无的、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以海明威的几篇短篇小说作为媒介,解读其中表现为死亡、痛苦、荒诞等形式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卢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美丽与悲哀》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虽不是代表作,却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和虚无思想。川端康成的小说不求真,亦不求善,而是迷恋于美的创造,他始终把美的创造作为自己的思想寄托。他所创造的文学的美,包含有不同的本质与主观性,其思想内核则是虚无。川端康成的这种虚无思想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既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5.
谢海燕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雪国》是一首美丽而有充满忧伤的梦幻曲。冷艳、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美集中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美的执著追求。倘若将《雪国》看成一支凄凉、感伤的乐曲,那么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幽玄理念与日本传统文化是形成其虚无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景刚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69-71
巴尔扎克的文学本质论的卓著之处在于,他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历史,并在这种理论前提下提出了新的文学类型,并且最终对这种新文学类型的功能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17.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正是德里达所要克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及本质——历史的结构,反过来制造了对其文学本质观的误解。只有回到现象学视域、后形而上学维度,方能发掘德里达所谓文学奇异的本质:内在先验超越性、准先验超越性、本体欠缺超越性。本体欠缺超越性是对其它两大维度的收摄,也超越了逻各斯主义框架下文学本质、本质——历史的结构。这一超越并非对现代性文学观的独断拔除,而是在后本体视域中实现对它的统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一度失却了它的本体性,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介入则可以使文学产生超越性,使作家评论家敬业、执着、大气。 相似文献
19.
韩玉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邓小平从未提出过以人为本的科学概念,但在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以人为本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着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物质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川端文学极有个性,别具一格,形成日本的“新感觉派”。川端文学主要是西方现代派和日本传统手法结合的产物,也是惮宗美学的体现,是东方因素与本土因素的融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