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武汉抗战文艺的编年史上,镌写着老舍、郭沫若、田汉、阳翰笙、冯乃超、茅盾、赵清阁、艾青、田间、肖红、肖军等一长串令人骄傲的著名作家的姓名。诗人穆木天也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武汉成为战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作家云集,期刊荟萃,社团如林,抗日救亡的文艺运动如长江怒潮,波澜壮阔。穆木天和广大爱国作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文艺研究中,探讨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对抗战文艺运动的领导,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伴随着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武汉的抗战文艺运动如盛夏的扬子江潮,波澜壮阔。其声势之浩大,动员之广泛,社团之繁盛,作品之丰富,为武汉文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它既是五四和“左联”新文学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为重庆、桂林、昆明等大后方的进步文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全国抗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坛,作家云集,期刊荟萃,团体如林,出现了蓬勃的崭新气象。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异军突起,作为一支文艺的突击队,随着日益高涨的救亡声浪兴起,在武汉迅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它以轻健敏捷的姿态,走在各类形式创作的最前头,一跃成为战时文学的主流。茅盾在论及这一时期的创作时说:“在作品方面,这一时期——从七·七到武汉失守,最流行而最精彩的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进行正确领导的结果。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上海南京沦陷后,成千上万的抗日青年,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的无数知名人士,各种抗日宣传队、救亡演剧队、文化工作队,战地服务队等,由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区云集武汉。全国十八个著名戏剧团体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戏剧界代表人物来到了这里。面对这么多的文化流亡人员和群众团体,如何把各方面的爱国力量组织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文艺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全国各方面是欣欣向荣的,政治上有民主化的趋势,文化上有较普遍的动员。”在当时全国抗日文化运动中心的武汉,文艺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武汉抗战文艺活动是抗战文艺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战时文化运动的中心。一九三八年三月和四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先后在汉成立。从此,两军奋起,并肩战斗,在中共长江局及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文艺界结成了空前、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成长的武汉抗战文艺理论建设,也呈现出崭新、活跃的战斗局面。尽管它落后于当时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但文艺界对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对抗战文艺的推进、发展起过不容抹杀的历史作用。它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战旗,沿着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具有承先启后的深远意义。本文仅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和文艺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两个问题,作历史的回顾和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武汉抗战文艺,作为整个抗战文艺运动兴起的第一个巨大潮头,汇入到全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洪流,写下了新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旨在综述武汉抗战文艺的概貌,并对其地位、特点和局限作简要论列。  相似文献   

8.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重庆地区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既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1938年武汉撤守以后重庆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准备了条件,是整个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抗战前,新文艺运动主要囿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处西南一隅的重庆,文艺基础十分薄弱。重庆的文艺运动是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危机以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富有反帝爱国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抗战文学的范畴内,东南作家群体的存在无疑是不容忽视的。这曾是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作家队伍的集结,它稳稳地扎根于战时东南文坛,为我国抗战文学大厦的建构添加过厚重的基石。然而,时至今日,对这一曾在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群体的描述与评估却仍付阙如,恰如许杰先生指出的:“抗战时期的中国东南地区,在文艺上并不是一片空白。东南也有文艺,也有文艺运动。因为没有开发与整理,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块空白尚待‘填补’”。由是,“开发与整理”战时东南文艺,研究这一段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胡风以文学家和文化活动家的身份,参与了抗战文学的全过程.他坚持经常的文学批评工作,为抗战文学的发展保驾护航;编辑出版文艺期刊和作品,培养进步作家;进行文艺理论研究,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文协发起的活动中,有保障作家生活、作家权益的运动,也有救助贫病作家的运动.运动得到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可是文协内部内藏着难以调整的矛盾,以至成果好像不很理想.政府方面开始给<抗战文艺>以稿费援助.可是,保障公民权方面没有什么前进,相反,言论统制越来越强了.1944年下半年,文协又发起了救助贫病作家运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尽管当时已经宣布重庆为陪都,但是,包括财政部、内政部、外交部在内重要的、关键的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等正面战场最高决策指挥机构,都直接迁往武汉办公,武汉成为实际上的首都;与此同时,分布在战区的商界、文化界等各种社会团体也纷纷聚集武汉,他们与武汉民众一起开展了义薄云天的救亡运动,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在国民政府、湖北省地方政府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下,武汉的募捐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征募的组织性、动员宣传的规模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募捐运动的多样性。这一时期的募捐运动为以后国统区开展募捐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揭开了此后以重庆为中心整个国统区大规模募捐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以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而在武汉办公为开始,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为止,近一年时间史称“武汉抗战时期”,简称“武汉抗战”。这一时期,武汉成为事实上的“临时首都”,为全国抗战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潮,为坚持全民族的抗日,并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了坚实的铺垫。中国共产党派出了由王明、周恩来、秦邦宪、项英等政治局委员组成的阵营强大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为全民抗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武汉抗战”时期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西线文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创办的文艺期刊,在进步人士的控制下,凝聚各地作家队伍,刊载了诗歌、小说、散文、话剧和插画等多种文体作品,推动战地文艺的发展,加强了文化工作者的统一战线。它在战火纷飞的西线战场艰难存生,发展壮大,呈现出全面抗战爆发后西线战场的文艺面貌,具有强烈的战斗色彩,对教育人民、动员人民、联合抗日起到了积极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舆论控制森严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副刊引导了抗战大后方文艺的发展,实现了党对抗战大后方文艺的领导:首先,《新华日报》副刊在党的领导下发表了数量和质量均属上乘的文艺作品,彰显了大后方抗战文艺的成就;第二,《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开展诗歌朗诵运动、民歌运动和戏剧运动引导了大后方抗战文艺运动;第三,《新华日报》副刊通过建构抗战文艺观念、展开抗战文艺斗争和影响其他报刊文艺方向等来引导大后方抗战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17.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武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心.在中央、湖北省地方政府和各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组织下,武汉的募捐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募捐的组织上,整合各种力量,成立专门负责征募的组织;在民众动员上,宣传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各种募捐运动此起彼伏,各有特色.这一时期武汉的募捐运动为以后其他地区开展征募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揭开此后以重庆为中心的整个国统区大规模募捐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在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的危急时刻,在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第的艰苦年代,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处于愤概、徘徊的时候,郭沫若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以敏锐犀利的大笔,于1938——1945年期间,先后撰写了《抗战与文化问题》、《今天创作底道路》、《新文艺的使命》、《中国战时的文学与艺术》、《“民族形式”商兑》等十多篇重要的文艺论文,高举起抗战文艺的旗帜,明确而坚定地提出了“为抗战而艺术”,“民族形式的中心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文艺以特有的制度性和规定性要求作家必须沿着政治革命所需要的路线行走,但文艺的独特性又催促着作家对个人主义,尤其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这一客观存在的矛盾必将导致作家无意间对延安文艺体制发生偏离。艾青在延安杂文运动期间所写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和《坪上散步》正是他本人对延安文艺体制发生偏离的显明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