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借用功能语法的主位和述位概念,将现代汉语中的评价分为主位型评价和述住型评价.运用评价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主位型评价结构"X的是"及其评价功能.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形式范畴化和意义范畴化的结合,可以说是追求形式和意义互相印证、体现语法模式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2.
“怎么X怎么Y”可以算作一项构式,“怎么X”和“怎么Y”需要配对使用才能表达完整的语义。重点探讨与“怎么X怎么Y”句式相关的四个问题:前项“怎么X”和后项“怎么Y”的逻辑语义关系;X和Y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关系;该格式表达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格式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分析了进入"定语+的+人称代词"结构[即M+PP结构]人称代词的语义特点和指称特点,以及修饰语的四种语义构成--指称性、陈述性、修饰性、限定性;运用功能语法的理论和认知语法的主观性理论,结构主义的分布、比较、变换等研究方法,从共时角度探讨M+PP结构内部的语义关联特征--降级述谓结构直接建立语义联系,得出M+PP结构是修饰性向心结构和语义双指结构的结论,最终阐释了M+PP结构的深层语义功能在于变陈述功能为指称功能.  相似文献   

5.
时间助词"时"在一串音节链末尾时经历了由实到虚的演进过程,当另一串与之处在同一个意义关系中的音节链在叙述事件不再强调时间概念时,"时"的语义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其时间意义趋于模糊,而语法符号的作用逐渐突出.由于语义焦点前移,结构经过重新分析,"时"虚化为助词成分,语音表现为轻声,附带停顿功能."时"在这种句法位置上多表示假设关系.归纳起来,"语义虚化"是起因,"重新分析"是手段."时"的这种用法在今天的赣方言仍很活跃,湘方言及闽赣等地客家话中也有反映.  相似文献   

6.
"是、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焦点理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里"唯宾是动"结构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可以用焦点理论来解释."唯…是…"结构从表达焦点的功能上讲与现代汉语里的"是…的"结构相似,也是将焦点圈定于结构范围之内,而它主要是用来标志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专属焦点标记.同时,应把强调式宾语前置里的"是、之"解释为助词.  相似文献   

7.
"非常X"最典型的用法是用于包含时间性的抽象名词."非常X"也存在着去范畴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由时间性的抽象名词到不具时间性的抽象名词,由抽象事物名词到具体事物名词,由表事名词到表人名词,由名词到动词."非常X"的去范畴化的修辞动因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  相似文献   

8.
"族"的类词缀化使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族”作为后位成分构成的以人为指称对象的“族”类词越来越多,如“打工族、拇指族”,已形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的语言现象。对《人民日报》自1995年至2005年十一年间出现的全部这类词语进行穷尽式量化分析来看,“族”类词在生成及使用方面均有显著特点。分析结果显示,“族”的意义有虚化倾向,组合位置固定,具有语法标志作用,并具有极强的能产性,呈现出类词缀特征。可以说“族”类词是“族”的类词缀化使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借用功能语法的主位和述位概念,将现代汉语中的评价分为主住型评价和述位型评价。运用评价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主位型评价结构“X的是”及其评价功能。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形式范畴化和意义范畴化的结合,可以说是追求形式和意义互相印证、体现语法模式化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度词修饰名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组合,然而在当代口语及书面语中,"程度词 名词"组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可见,"程度词 名词"虽是一类很特殊的结构,但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不同,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需具有由具体指称向情状描述转化的潜在语义特征,这一类名词与程度词的组合弥补了形容词语义表达上的缺环问题,并由此引发了部分名词向名形兼类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语法学界对动量词"遍"遍指义的概括存在简单化倾向,通过对"遍"的遍指义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四类:对象性周遍、过程性周遍、伴随性周遍和转指性周遍。本文还对各遍指义对动词的语义选择以及遍指范畴的扩展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前人的研究,副词可以说是:在句法结构中,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本文从上古和近代的变化发展来浅析时间副词"终""终于""始终"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河南林州方言(南区)"X动"的结构特点和语义功能。能进入"X动"结构的主要是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表示时点的名词性成分。"X动"为表示时点意义的短语,它只具有相对时功能,为另一活动提供时间参照点,表同时意义,不能表示绝对时意义。以往研究从绝对时角度探讨其表时功能未能触及其本质。"X动"与普通话"……的时候"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语法手段(粘着形式),后者是词汇手段(分析形式)。  相似文献   

14.
李莹  周毕吉 《兰州学刊》2012,(6):107-110
在"谓头"敏感位置上可以实现多种句子功能范畴。汉语"谓头"语法位置具有句法敏感性、容纳性和层次性;占据此位置的句法成分可以是排除"谓语外状语"之后的谓语起头位置的成分,也可以是否定标记、时体标记、复句关联标记等。正确认识"谓头"的特点和确认占据此位置的成分有助于我们给现代汉语中众多句法现象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无"是"即无传统逻辑:"是"的僭妄——答王路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是"即无传统逻辑,这是从王路先生的"是"即传统逻辑的核心等观点必然得出的错误结论."是"既不是传统逻辑的研究对象,又不是传统逻辑的逻辑常项,而只是组成三段论的逻辑常项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语言要素,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把亚里士多德逻辑王国中一个如此卑微的"是",崇拜为传统逻辑的"核心",只不过见证了"是"的僭妄.  相似文献   

16.
用中文回应西方哲学的on(Being)包括三个方面:在词义上,"是"包含了on(Being)的内涵.但未能成为哲学概念;在句式上."是"演变成了系词句式,但未能成为定义句式;在哲学上,"是"不能成为哲学概念,这是由中国哲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梵语中,与on(Being)对应的词根有二:as和bhu.前者关系于性(质)的肯定,主要用于抽象的、静的、永恒的、绝对的方面;后者关系于情(况)的肯定.主要用于具体的、动的、暂时的、相对的方面.一词二分,透出了印度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以A为B"构式可表达4种语法意义:选择义、比较义、准则义和描述义."以A为B"构式核心表示客观认定,事件主体使两种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认定判断.表"选择义"和"比较义"的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表"准则义"和"描述义"的为非典型成员."以A为B"构式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认知过程,凸显原则的作用对构式"以A为B"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A是该结构焦点;通过转喻将次认知域放在主认知域中凸显的位置,传达"以A为B"构式的核心语义.  相似文献   

18.
刘娟 《学术论坛》2005,(6):160-163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合而成的符号系统,词汇是其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新新X"这一附缀式构词语模的出现,为我们的语言系统增添了新的色彩.文章试从"新新X"来源及演变、结构和搭配、含义及社会认知、发展趋势等几个角度对当代新词"新新X"词族加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20.
"才"和"就"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为复杂多样的两个副词.通过对二者共现的"才X就Y"句式进行探讨,认为这一句式的基本语法意义是通过"才"与"就"相互映照、趋小强调的方式,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事实趋小或趋大的总体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