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及农民上楼问题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诸多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单一立场将农民集中居住视作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兴起及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向背景下,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目标的发展主义政策路径逐渐受到反思和质疑。借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结合Y村城郊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不同阶段的微观案例,揭示发展话语如何凭借现代城市替代传统乡村的发展真理性,对农民的传统生计进行边缘化建构和经济指标转译,从而使农民的主体生计诉求让位于集中上楼的政策规划。以此对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及长期以来的乡村改造政策背后的发展主义逻辑进行理论追溯和反思,并探讨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乡村建设及城镇化的新发展语境。  相似文献   

2.
在对山东省26个乡镇的农民集中居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了有序因变量模型,通过对Probit、Logistic和Extreme value三种模型回归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影响农民集中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农民的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政府补贴力度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均对集中居住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对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和购买新型社区的房价与农民的集中居住意愿呈负向关系。建议地方政府要把尊重农民的意愿放在首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度地开展集中居住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民集中居住是我国农村深层次改革和创新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在梳理近年来我国农民集中居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民集中居住的概念与模式、意义、障碍、实地研究方法与区域分布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包括农民集中居住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关系,运作方式,风险防范与管理,地区差异性研究,节省的土地怎样利用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构建农民福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评价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结果发现:(1)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但并没有显著改善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社会资本状况和参与决策自由等功能;(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盱眙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改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淳地区.政策含义为优先实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和合理选择集中居住模式有利于保障农民福利和节约土地.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农民向城镇集中是实现“三个集中”的基础和前提。概括了成都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实践的三种类型:一是土地资源以征地方式直接流向非农行业,农民通过统一安置由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二是土地资源以出租方式流向非农行业,农民通过出租地获利并以市场化的方式形成集中居住;三是以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主要目的,通过土地整理获得资金,使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集中居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皖北的宿州市、皖中的合肥市和皖南的黄山市共10个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1121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安徽省农民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80%的农民对集中居住的生活感到满意.政府服务、生活便捷、经济收入、社区适应、人际关系、社区参与是影响集中居住区农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提供更多优质的社区文化产品等是提升农民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集中居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集中居住的基础和动力是产业集聚,而人口集居促进了消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能力;农民集中居住,提高了城市化水平,节省了大量的宅基地和农村道路用地,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加快了土地向农业规模经营集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因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民集中居住意愿表现为自发性意愿和政府推动后意愿,其意愿存在着推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也存在着一些政策性问题。政府应在建立健全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挖掘各中心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建立就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增加投入等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诸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土地征用导致农民失去生存的保障,更引起了农民居住方式的变化.针对失地农民的农民公寓代表了新的居住方式,促进了农民的现代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文化适应和社区融入等一系列问题伴随农民公寓而产生.本文从失地农民进城上楼这个角度出发,同时参考苏州农民公寓建设经验,对失地农民居住方式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位于城市或城市边缘的特殊社区,这里居住着为城市发展贡献出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的农村居民。在农民变市民的转化过程中,他们的社会保障现状究竟怎样?本文通过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进行了特点概述和成因分析,得出了参保水平较低、续保率较低的结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值得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常州市71名农民创业者的创业情况进行的实地调查,运用Logit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家庭环境因素、经济资本及人力资本培训都对农民创业有一定影响。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集中居住是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统一规划并建设的居住区共同居住的一种做法。集中居住的实行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条件、道路交通、劳动就业、经济收入、教育医疗等五个方面,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和习惯、农具及粮食存放、生活支出、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面对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加强宣传疏导,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开展技能培训,促进观念转变及行为适应,确保集中居住后农民生活的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12.
从政策动员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相关政策动员对流动农民返乡意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动员对流动农民返乡意愿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并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策动员强度和频率越高,流动农民返乡意愿越强烈。此外,从政策动员对流动农民返乡意愿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发现,政策动员通过影响流动农民的政策了解程度、经济性流动动机和职业选择以形成流动农民返乡意愿的主观改变和利益驱动,从而促进流动农民返乡意愿选择。  相似文献   

13.
首先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利用苏州市557份有效样本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学历和职业这两个方面对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集中居住农民福利水平与农民的经济、居住、保障、环境和心理状况关系显著,关系强度依次是心理、经济、居住、保障和环境状况。因此,政府对农民心理状况的关注将比单纯提高补偿标准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创新意义。文章分析了现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中政府行为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逐步实施,更多的资源在向农村转移,这无疑会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制约农民迈向小康生活的很多因素依然存在,其中农民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迫切需要从政策上进行破解.本文对造成农民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解农民融资困难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新中国的工业化战略与粮食统购统销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完善过程基础上,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的和无奈的选择;农民对粮食统购并非一直不满,统购统销政策改进和完善后,农民是理解、拥护和支持统购统销的;实行包产到户后,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统购政策仍在执行,但粮食产量却迅速大幅度增加,说明粮食统购统销限制价值规律、压抑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消极作用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村社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资本主导型3种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的实证调研分析,揭示了3类集中居住模式的困境乃是政府、资本与农民需求之间的背离所致。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更为宏观和根本的制约因素则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半工半耕的生计模式和庭院的多重功能。在此背景下,只有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成本共担、因地制宜"的"政府+村社"集中居住建设模式,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满足农民住房需求,进而促进农村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和社区治理机制实践,构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组织形态,反映了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主体及其权责关系。当前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后的“村改居”“撤村并居”管理体制改革制度设计,在实践中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受集中居住安置方式差异的影响,不同管理模式中制度设计遭遇的社区结构有所差异。在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事务的刺激下,管理体制以重构权责关系的形式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治理机制,包括属地管理模式、管委会模式与第三方托管模式。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机制的权责关系重塑实践,以地域空间为对象形成治理单元再造、治理力量统合、治理事务分流的治理格局,建构起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演变的3个阶段,即相对宽松的集体建设用地政策、严格管制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探索试点阶段的集体建设用地政策,并考察相应阶段的农民土地权益的表现,提出在稳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政策创新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的建议:(1)明晰产权,确保农民成为流转主体;(2)实行征地价格市场化;(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4)细化耕地保护,完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村落边界理论视角,从地域、经济、治理和社会4个维度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变迁及重建的理论框架。将农民集中居住区与超级村庄、城中村等既有村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边界形塑的实践样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于超级村庄、城中村等市场驱动型村庄边界的演化过程,农民集中居住区地域边界演化及社会空间重组具有显著的行政主导特征,经济、治理、社会等多元融合的地域关联及边界形塑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村落边界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重建应突破“农民上楼”“合村并居”的行政社会实践逻辑,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重构新型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农村生活与城市体验空间融合、农耕文明与都市文化地域重构、礼俗秩序与法理规范协同共治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