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传神论的提出、山水画论的初步确立和"六法"论的形成三个阶段。顾恺之是传神论的创立者,从一定意义上,也可被视为中国美术理论的引领者。传神论对中国绘画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谢赫"六法"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六法"是谢赫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基本标准,是中国传统绘画品评的重要准则。顾恺之绘画理论的论点几乎囊括了"六法"论的全部内容,如若没有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为基础,就很难有谢赫的"六法"论。"六法"论基本是在顾恺之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论证这一观点,为的是廓清中国绘画理论发展过程中传承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到近代大师付抱石、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展开对中国画品评和创作中有关构思、构图、造型、写神、用笔用墨以及色彩等方面的重新认识及讨论,进一步肯定了“六法”在中国画品评与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指出了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与中国画改革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油画作为西方的传统绘画,在中国经历百余年的传播和学习融合,逐渐形成了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写意性油画。写意性油画深受中国传统的美术品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的影响,是油画在中国成长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国油画创作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自面世以来,一直被尊为评论作品的标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泛意义,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学习中国绘画的教程和提纲要领。只要遵循“六法”的法则和艺术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勇于实践,就不难跨入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5.
"风骨"一词在汉语诗学批评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汉文化中,它最早源于人物品评,随后转向诗文、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值得研究的是在我们多民族大家庭里,特别是在我国彝族发达的诗文论里,"风"、"骨"有别样的内涵,它们同样在自己的诗学理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除了先秦以外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及绘画艺术的发展。曹植、阮籍、嵇康、鲍照、陶潜、谢灵运、王羲之、陆探微等一大批极为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涌现,在文学诗歌、绘画艺术、书法、雕塑、文艺理论等众多领域都达到了令后人仰视的高度。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提出了品评绘画作品优劣的"六法"审美准则,并将"气韵"列为首要标准,这既是对先秦时期美学的传承,也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美学思想,并给予后世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许江、范迪安担任策展人,陈子胄担任执行策展人的"视觉的凝聚——杨参军绘画艺术展"于2014年4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杨参军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也是中国当代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油画家与美术教育家。在当代纷繁多元的绘画格局中,他的作品因体现其对"观看方式"的探索、对"视觉真实"的审问和对日常情境的眷顾与守望而形成鲜明的绘画品格,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艺术界的关注和推崇。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时期绘画凭借与《周易》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并从"象"的维度发现了自身的个性价值,这种独特价值在于绘画之视觉形象的存在方式是圣贤体道的重要途径。绘画在寻求独立美学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了彰显自身存在的经学化价值和"自治"领地,使其与诗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成为可能。另外,诗因为其语言载体"言不尽意"的固有缺陷,构成了需要绘画性介入其中的召唤结构,这就意味着绘画为诗设立规定性、绘画性为诗所效法不可避免。诗开始自觉地以绘画的视觉性为范,走上了诗的"象"化历程。于是,诗与绘画在艺术行为中开始相互凝视、互为补充。诗画互补观念也由过去的绘画"诗化"的单向过程,进入诗画互为标准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9.
主持语:作为中国最具识别度的画家之一,季大纯的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当代中国现实的讽刺性批判而著称;本展是在中国北京的首次个展,全面呈现了这位已经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今天走进对话栏目的另一位嘉宾是批评家兼策展人的鲍栋,他以他的解读方式,对季大纯近40年的绘画经验、特点与绘画语言三者问的关系,进行了品评。相信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有关当代艺术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形象美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一个显著特色。学界认为它是受先秦以来深于取象传统和六朝人物品评影响的结果。用翔实的史料梳理曹植、陆机、刘勰与绘画的密切关系,提出绘画的渗透、影响也是文论形象美成因之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诗画一体的创作观念在宋代达到高峰,深刻影响着诗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视野。南宋诗人杨万里自觉吸收借鉴北宋学院派画家郭熙的绘画理念,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面:一、亲身亲历的审美观照方式;二、以山水写心的超功利审美心境;三、不拘死法、自成一家的技法观念。这充分体现着诗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作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诗画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苏轼建立的"水学"是对中华水文化的重大贡献,它包括水工程学和水文化学。水工程学涵盖治水理论和实践,水文化学包括水哲学的感悟、山水文化的鉴赏、山水画的点评、水利的讴歌、水工美学的诠释,苏轼在这两方面均有伟大的建树。  相似文献   

13.
南齐谢赫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但“六法”并非是“万古不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其具体含义也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六法间”的相互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画的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六法”的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二者是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欣赏教学面对的常常是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的思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学习中国画品评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表现手法、作者、历史背景,以及意境、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解读,使学生掌握中国画欣赏的步骤和要领。  相似文献   

16.
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一个因素,对作品本身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材料与技法的重视,也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体现了画家对拓宽中国画表现领域的追求。从材料的角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绘画的运行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绘画体系和绘画材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传统画材料已不能满足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国内外相关材料技法的借鉴和融合,丰富绘画材料的表现形式,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正是这种材料上的多元性,也促使了中国画自身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姚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理论家,他把绘画界定为一种形而上的艺术,强调绘画应肇始自然,作画要心意结合、“意到笔随”。针对绘画创作的程式问题,他认为应该敢于寻求一种理想的“自适”状态;在绘画的立意和评鉴上,他提出了“骛关则离真,求真则失美”与“以不关为关”的审美理想论。  相似文献   

20.
儿童能在涂鸦过程中“绘画”出蝌蚪人标志着儿童已经具有了较高水平的绘画表征能力。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蝌蚪人”的不完善性在于儿童绘画认知存在缺陷,而以高乐姆为代表的跨文化研究认为蝌蚪人在结构上已经是人的等价物,是儿童创造性智能的一种表现。儿童涂鸦发展阶段论的专家强调儿童涂鸦的基本造型与发展顺序,而涂鸦发展非阶段论的专家则认为,涂鸦并不是出现蝌蚪人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尽管在研究方法与认识范畴上存在差异,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儿童早期涂鸦阶段中图画媒介的丰富性、儿童视觉一动作的协调技能发展对儿童绘画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