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力先生是语言学大师,在汉语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难以窥其堂奥。作为他的学生,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王力先生的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①。  相似文献   

2.
8月2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为纪念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110周年诞辰及祝贺郭锡良先生80华诞而举办  相似文献   

3.
60年代初,王力先生给北大学生开过“中国语言学史”,这门课的讲义后来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1963年第3期起连载),1980年,王力先生又将旧搞重新整理成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本《中国语言学史》是继岑辍祥先生在《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之后又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虽然它只是一本“简史”,但在当时与这一领域的其它著作,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治学史》、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甚至岑辍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相比,其观点之新、材料之富、体系之严密、研究之深入都达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4.
王力,字了一,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大师。他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语言学专著三十多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王力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汉语浯法。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毕业论文《中国古文法》曾受到梁启超的好评。1936年王力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对1898年《马氏文通》以来某些语  相似文献   

5.
对于上古声调的研究 ,语言学界历来有多种见解。王力先生吸收了前人某些成果 ,历史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对此 ,从具体分析先生树立其观点之理论依据的非可靠性、建立其学说重要原则的非正确性以及支持先生观点的事实根据的非确切性和非充足典型方面看 ,王力先生上古声调说值得商榷 ,尚不可作为定论。  相似文献   

6.
继60年代王力先生的开山之作《中国语言学史》问世之后,时隔20载,又一部同名力作—濮之珍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系原教育部“1978年至1983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内教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了,如果说王著曾引导人们对中国语言学史进行了初次的认识,那么濮著则是对这种认识所做的深刻的反思,是对中国语言学史所进行的必要的再认识,由作者的语言学史观所决定,濮著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特征、语言学遗产、中国古代语言学领域各发展时期进行了重新考察,作者独具慧眼,另辟蹊径,令人为之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言学理论经历了一个引进、借用、消化、吸收的过程:<马氏文通>首开引进外国语言学理论的先河,对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借用外国语言学理论,出版了一系列汉语语法书籍;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钱冠连先生出版了四部语言学著作.今天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四十年代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其实,新训诂学本世纪初就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章太炎和黄侃二先生。特别是黄侃先生,作为章氏弟子,后出转精,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训诂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力先生认为,新训诂学应纳入语义学的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分支,采用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古今字"研究从东汉郑玄开始,历经两千多年。古代有郑玄、颜师古、段玉裁、王筠、徐灏等代表性传统小学家,现代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他们是王力、蒋绍愚、孙雍长先生等,他们对"古今字"的研究越来越趋向明确,目前仍有很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1900—1986)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学贯古今,汇通中外,博大精深,在音韵、训诂、词汇、语法、方言、诗律、汉语史以及辞书编纂和语言理论等诸方面都有成系统的专著,而在语法、汉语史、诗律方面更是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是现代中国语言学大师。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王先生有关“对偶”与“对仗”的论述和运用 :对王先生在对偶、对仗方面的理论进行阐述 ;阐述王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经常结合使用对仗文字的特点 ;阐述王先生创作的对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力与杂文     
提到王力先生,一定想起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然后脑海里浮现出他的《古代汉语》(主编)、《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语法纲要》、《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语言学名著,殊不知,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杂文家。 先生在不惑之年,即抗战后期,曾因日寇侵华,由北京移居西南执教。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六年,先后在《星期评论》、《中央周刊》、《生活导报》、昆明《中央日报·星期增刊》、昆明《央央日报·新天地》和《独立周报》上发表了五十八篇杂文,共计十二万四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中的历史主义与“厚今薄古”是一致的。语言学的任务,归根结蒂,还是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因此,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是目前我国语言学的一项迫切的任务。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史著作。客观上它是起了“开荒斩草”的作用:对《汉语史稿》的意义,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评价的。但是,正是因为《汉语史稿》具有“开荒”的性质,它就不可能不有些缺点。特别是《汉语史稿》下册,《汉语词汇的发展》的缺欠较为明显。其中有些问题不论是从教材或者是从科学著述角度看都是亟待改进的。在这里,我们仅就《汉语词汇的发展》,提出一些很不成熟的意见,供王力先生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学者们公认:清代训诂学大师王念孙的一部《广雅疏证》“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王力先生语)。这主要是因为,在古音学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条件下,它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为什么能促使具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的道路呢?这是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而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探讨“因声求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四十年代提出要建立新训诂学。其实,新训诂学本世纪初就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章太炎和黄侃二先生。特别是黄侃先生,作为章氏弟子,后出转精,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训诂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王力先生认为,新训诂学应纳入语义学的范畴,成为语言学的分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词义发展作历史的研究。他说:“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节。训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几乎是同中国的哲学、经学、文学等民族文化的发展,兴衰与共的。源远流长的汉语言文字研究,更是建构我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基石。然而,关于中国语言学的史学研究,却历来不为时人注目。其著述寥若晨星,且涉足范围狭窄,往往限于训诂、文字、音韵等方面的单科研究。直至近期以来,方有几部全面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的专著面世。继1981年王力所著《中国语言学史》结集出书之后,1985年出版何九盈著《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987年又相继出版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和胡奇光著《中国小学史》。这是清理我国语言学遗产、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王均,字少恭,1922年3月1日生于江苏南通,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历时7年,入化工系转外文系后,又到中文系师从罗常培、王力、唐兰等大师(中间曾几度教书)。1942年起有志于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8年,应中山大学文学院长王力先生之邀,在文学研究所及岑麒祥先生任中大语言学系主任的语言学系任教。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王均先生应罗常培信邀到语言所任职。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六届评奖工作已于上月圆满结束,共评出二等奖1个(此乃该奖迄今为止仅有的一个二等奖)和三等奖4个,我校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张涌泉博士(目前在北大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专著《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1995年4月版)位居三等奖之首(11月8日的光明日报已作报道)。本次是张涌泉博士继1994年荣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1991年荣获王力语言学奖三等奖(合作)后的又一次获奖,堪称国内外语言学界荣获上述两项语言学大奖次数最多的学者。《汉语俗字研究》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由国家古籍整理出版…  相似文献   

19.
对于汉语古典诗歌语法的研究 ,王力先生首开其端 ,其《汉语诗律学》堪称开山之作 ,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意义。其后 ,《唐诗语言研究》、《唐诗的魅力》等分别以语言学和文学为学术背景 ,对近体诗句法现象和句法特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掘。从纵向看 ,汉语古典诗歌句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前代无法比拟的成绩 ;从横向看 ,与其他领域比较 ,汉语古典诗歌的句法研究仍显得相当冷落 ,仍是个值得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三位先生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 ,共同开创了语法时期 ,吕氏《中国文法要略》(《要略》) ,王氏《中国语法纲要》(《纲要》、《中国现代语法》(《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理论》) ,高氏《汉语语法论》(《语法论》)便是其间的代表作。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丛书序》一文指出 :“吕、王二氏的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两部著作 (笔者按 :是指吕氏《要略》和王氏《语法》)几乎是同时出版的 ,同工异曲 ,各有千秋。”而高氏的语法体系同样在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一直产生着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