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西厢记》这部号称北曲"冠冕"、闻名中外、影响古今的伟大剧作,自它产生后,由于传抄、修改、校注、刊刻等种种社会和时代原因,竟把作者也弄混了.六七百年来,成为众说纷纭,聚讼不已的作者公案.在《西厢记》的作者辩论中,历史上曾出现过关汉卿作,或关汉卿作王实甫续的说法;也出现过王实甫作,或王实甫作关汉卿续的说法.建国以后,对《西厢记》的作者问题有过讨论,意见仍不统一.近几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论辩又活跃起来,有的专家认为《西厢记》是"王作关续";也有的论者说:"只有是王实甫而不可能是关汉卿";而我个人根据几年来所接触资料,则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试就此问题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关汉卿现存作品看《西厢记》作者问题徐子方《西厢记》作者问题历来存在着王实甫作、关汉卿作、关作王修、王作关续四种说法,由于留存史料有限,迄今一无定论。本文意在另辟蹊径,从作品内证入手,以期说明无论是对《西厢记》本事的偏爱,还是情节安排的手法及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3.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4.
当前还有人承认《西厢记》杂剧第五本为关汉卿所续作这一传说,因此,提出关汉卿到底有没有作过或续作过《西厢就》这一问题来作科学的探讨,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钟嗣成的《录鬼簿》(序作于公元一三三○年)和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序作于公元一三九八年)都把《西厢记》杂剧列在王实甫名下,没有列在关汉卿名下。这两部出世较早的戏曲资料,向来都被公认为比较可信的,所以近年来多数研曲家,早已不再为这问题而争辩。但问题仍然存在,还有把它澄清的必要。我以为关汉卿不是没有作过《西厢记》,但他所作不是现在流行的杂剧《西厢记》,而是用《普天乐》小令十六支写的散曲《西厢  相似文献   

5.
钱选《会真图》,特别是文徵明对它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确定关汉卿《崔张十六事》创作于王实甫《西厢记》之前,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厢记》的“真正”作者;而元明以来有关《西厢记》作者的文献记载,明代嘉靖以前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后关于《西厢记》作者的种种异说都不过是人们附会、颠倒、误会出来的东西而已,并不可信。  相似文献   

6.
一、王实甫生平思想 王实甫生平的探索——王实甫退隐散套跋〔冯沅君〕文学研究,1957.2 关于元曲家的两个问题——〔冯沅君〕文史哲,1957.7. 王德信〔吴一飞〕中国文学史论集3,1958.4. 淡妆浓抹总相宜——谈关汉卿,王实甫〔文卓〕辽宁日报,1962.12.21. 王实甫年代新探〔戴不凡〕文史,1965.4 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内田隆之〕日本文学论究34,1974.11. 王实甫身世述臆(上、中、下) 〔朱君亿〕东方杂志,1979.2、3、4 二、《西厢记》原著 西厢记传奇 二卷(元王德信撰)明末刻本元本出相北西厢记二卷明刻本〔吴梅跋〕 西厢记 五卷〔元王德信 关汉卿撰〕明刻套印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 西厢记 二卷〔元王德信关汉卿撰〕明万历八年刻本 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 二卷〔元王德信 关汉卿撰 明余泸柬校正〕明书林乔山堂刘龙田刻本 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 五卷〔元王德信明徐渭评注〕明刻本 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五卷〔元王德信 关汉卿撰 明汤显祖、李贽、徐渭评〕明刻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 五卷〔元王德信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在1957年以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中,曾经广泛地使用和流行过“人民性”这一术语。许多古典文学研究者对于《诗经》、《楚辞》、杜诗、白(居易)诗、关汉卿的戏剧、《西厢记》、《水浒》、《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等作品,几乎是一致肯定了它们的“人民性”。而古典文学作家作品一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西厢记>的改续之作,这一现象背后包蕴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改续之作的出现和中国戏曲本事取材上存在的蹈袭性特征有关;少数基于演唱目的改作的出现则和中国戏曲的曲本位特征有关;一些否定<西厢记>主旨的反意改创之作的出现其根源在于明清时期理学思潮的影响,反映出道学文人利用戏曲对人们进行劝惩教化的曲教用心;此外,<西厢记>改续之作在明清时期集中出现还和这一时期兴起的为名著作续书的热潮有关,<西厢记>作为经典戏曲文学使它成为许多文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黄季鸿 《兰州学刊》2010,(Z1):80-82
《〈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西厢记》选本与曲谱收录予以系统深入探讨考述第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他以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对《西厢记》的各类改、续之作所做的材料搜集与研究,较之他书用力最勤,是集大成式的总结,在《西厢记》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伏涤修 《江淮论坛》2008,(3):156-161
<西厢记>问世后除了有改续之作外,在戏曲创作领域它还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有些剧作刻意模仿剽袭<西厢记>的写法、直接套用其情节关目;二是有些剧作沿用<西厢记>的创作模式、部分化用其情节、手法;三是有些剧作如<牡丹亭>等在主旨上继承<西厢记>重情反礼的思想精髓;四是有些剧作时常引述<西厢记>剧名、人物名、曲词,剧作家借助剧中人表达他们对<西厢记>的认可与钦敬.  相似文献   

11.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在刻画人物、构撰情节、描抒情境以及驱遣语言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论及西厢记的思想意义、艺术  相似文献   

12.
郑光祖是元代后期的著名杂剧作家。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曾将其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迷青锁倩女离魂》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共称为“四大爱情剧”。该剧以独特的表现角度、丰富的思想意蕴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推动了爱情剧的创作,而且对后世作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它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内容,通过倩女与王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及其由此展开的戏剧冲突,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抗斗争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原小说的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与陈玄祐的《离魂记》相比较,我们发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对原作情节做了一些增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初年,朝鲜文人(李朝时期)已经知道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到了18世纪,文人们对《西厢记》故事已非常熟悉。韩国收藏的《西厢记》的汉文本和韩文本很多。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如灾书,褒之者奉为奇书。不少文人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研究。除了派往中国的使臣和历代少数留学生及书商,大多数朝鲜文人没有机会观看中国的戏曲演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因此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难免会有错误。他们始终将《西厢记》当作案头文学来阅读。《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  相似文献   

14.
王实甫的《西厢记》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历来的研究者多关注于它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文章从解析《西厢记》的典型环境入手,分析它的艺术成就.剧中的典型环境可以概括为四个,这就是普救寺、梨花深院、月夜、长亭.这四个典型环境是作品结构的基础,其中以月夜环境的描写最为详细丰富,它具有整体上起承转合的特色,构成了整个戏剧的中心意境.  相似文献   

15.
对《王西厢》的第五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一种说法是,第五本并不是王实甫的创作,乃是关汉卿的续作.有人甚至活灵活现地说,王实甫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时,就"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了.这种传说,包含有两个极不相同的态度在.一种是赞美王实甫的,意思是他写的《西厢记》太感人了,观众看到这里都难受得伤心掉泪,因此设想王实甫写到这里也难  相似文献   

16.
弘治岳刻本《奇妙西厢记》是现存王、关《西厢记》最早的完整刻本,价值很大。但此本《西厢记》究竟刊于何年呢? 弘治本《西厢记》牌记的末一行为:“弘治戊午季冬金台岳家重刊印行。事情很清楚,书刊于“弘治戊午季冬”,可人们在把它换算成公历时却出了毛  相似文献   

17.
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中的地位蒲向明“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①“关汉卿和以他为代表的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突起的奇峰”。②“关汉卿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在杂剧方面。”③上述说法,从戏曲创作的角度看,确实很公允地对关氏文学成就作了评价,多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明清《西厢记》批评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它以进步的主题、生动的形象、恢宏的结构、华美的曲辞赢得了明清批评家的普遍赞赏和高度评价。他们不仅在《西厢记》的全面感悟中作出点滴赏评,而且还紧紧围绕作品进行系统评点;他们或者阐幽发微,力图—一挖掘《西厢记》的内在意蕴,或者借评《西厢记》,阐述自己的哲学见解,人生理想;他们对《西厢记》进行修订改造,或求合于事理,或求适于表演。各各不;司的视角透视,使明清《西厢记}}批评呈现出丰富繁杂的体貌。它们不仅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中不可…  相似文献   

19.
同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一样,《西厢记》的研究历程也是波澜起伏的.自从这部古典名剧问世以来,七百年间其刊刻、评论及演出,曾出现两次高潮.一次是元末明初,一次是明中叶至清代初年.元末明初,杂剧虽然趋于衰微,但《西厢记》的影响却伴随南戏的复兴与日俱增,获得人们越来越高的赞誉.这一时期存留的文献资料虽然不多,但从朱权“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贾仲明“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等言简意赅的评价里,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一辑载蒋星煜《论徐士范本〈西厢记〉》一文中称: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把《西厢记》和《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诗集》、《水浒传》并列,而称之为“才子书”,就被人推崇,认为金圣叹有创见。而程巨源要早于金圣叹七十年左右,他就把《西厢记》命名为《崔氏春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