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凌君 《新天地》2011,(9):143-143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唤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法,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费尔巴哈说:“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并与怀疑一道形成的。”疑问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起点,是进入一切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恰到好处的设疑,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也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  相似文献   

4.
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考的起点,求知的钥匙,探索的动刀。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无疑——有疑——无疑”不断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知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化、日益丰富、深化和发展的。设疑提问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话到嘴边留半句",意思是把话说一半,另一半隐住,不明白告诉别人,让人去想.放在课堂上,它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教师不是把所要讲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故意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无疑,这"半句"正是启发思考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开放式思维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渐进地从常规思维到变异性思维;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单向的到发散的迁移和扩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准确性,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精心“设疑”启发思维 设疑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便于突出重点,克服疑难。亚里士多德曾讲过“创造思维即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深入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  相似文献   

7.
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在大学的课堂上,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重大问题.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有关启发式教学的一点体会.首先,启发式教学不能“满堂灌”所说的“启发式”,就是启发学生紧跟着教师的讲解过程积极思维,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一节课50分钟都占满了,学生哪有时间去思考呢?“满堂灌”即使再生动,甚至象讲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也不能算是启发式教学.所以,国家教委多次提出,要废除“满堂灌”、“添鸭式”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因为学生要理解知识,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学生自己的认真思考,下一番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功夫是不能实现的。同时,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活动,又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的过程。要实现认识上的这一转化,没有学生的积极能动的作用也是不成的。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诱…  相似文献   

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启迪剂。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为此,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设疑、质疑、释疑呢? 首先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激起学生脑海里的波澜。如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时,  相似文献   

10.
“设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索的一种方法。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起思维的涟漪,鼓起探索的风帆。下面介绍几种“设疑”方法,仅供参考。 一、趣例设疑 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上初中第一课时,基于初中生对“化学”无所了解的情况下,做下面两个实验。 1.在盛水的小烧杯中加一小粒金属钠,立即出现:(1)金属钠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2)发出“嘶嘶”的响声。(3)金属钠最后消失。(4)在反应后的  相似文献   

11.
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里,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疑,巧妙提问,扣题诱导,以疑求思,以思促学,以学解惑,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就是“刺激──反应(思维)”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  相似文献   

12.
启发式提问,是启发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有的教师对其特点认识不足,对其作用重视不够,因而在运用启发式提问时存在着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如下。 1、随意性强。有的教师对启发式提问了解不够,认为课堂上有问有答便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没有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提问,而只是把提问当作活跃课堂教学的点缀。在教学中完全凭个人的喜好无原则地随口乱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毫无启发的问题充斥课堂,无助于启发培养学生的能力。 2、设计不当。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做到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而是用自己的水平和臆想去过高地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令学生望而却步。若硬要学生回答,则会使他厌恶提问,养成说空话敷衍了事的坏习惯,最终可能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3.
任舒燕 《新天地》2011,(11):283-283
数学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产生兴趣非常重要。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创造意识的萌芽。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往往使学生兴味索然。教师在教学中因适当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里产生疑问,引发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模式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涵义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上,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或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研究和探索,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从而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创造和生成新的知识、情感和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路径,通过提问启发、对比启发、事例启发和语言启发等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能得出答案。推行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掌握适度原则,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水平安排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一、启发式教学涵义的丰富与发展 启发式教学源于孔子的教学思想。它的主要涵义是启发思维。孔子主张“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谓开其意),不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不发(谓达其辞)。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在学生达到“心愤口悱”的境界时加以启发。《学记》又进一步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善喻”,其途径应该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予牵掣,鼓励学生而不加强迫,开启学生而不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一次回答女儿燕妮和劳拉提出的“你所中意的口号是什么”时说,“对于万物都怀疑。”这话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疑质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问一个“为什么”。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增长才干,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认识客观来说,认识是不能穷尽的,疑问自然会产生,从认识主体看,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主客观总是处在不断的矛盾中,即知与不知的矛盾,所以必然会出现许多疑问来。  相似文献   

17.
一、启发的实质在于激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提到运用“启发”。有的把它作为教学的特点,称为“启发性教学”;有的把它作为教学的原则,称为“启发性原则”;有的则把它列为一种教学形式,称为“启发式教学”。不管是把它与教学上的哪一方面联系起来,其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引导、启示、激发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把启发与思维联系起来看待。《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愤”和“悱”的  相似文献   

18.
疑问句分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大类。本文讨论的是有疑而问而且有意义的疑问句.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在逻辑上可以表达判断是公认的,这里不作深入探讨。“有意义”指疑问句必须是真疑问。关于疑问句的真假问题,逻辑学者的观点不尽统一。一般认为,疑问句“不表达判断”或不直接表达判断,(1)当然也就无真假可言.有人对疑问句的真假问题,态度不十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育要培育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培养创造性、开拓型人才的关键 ,在于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财经院校的数学课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  相似文献   

20.
政治课教学“激疑·讨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法单向信息传递与谈话法一对一信息交流的模式,而是由教师主动设置疑问(激疑),以引起学生兴趣并质疑,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讨论(释疑),最后求得共识与真知(无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与主体意识,并进行思想政治上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