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问世以来,中外学术界相当多的人们先后论证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样一个根本的美学命题。这对于美的本质这样的美学原则问题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应当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美学原理。 然而,近年来,也有许多同志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种种质疑和非难,不承认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认为美可以是纯粹游离于人的本质以外的自然物。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正于美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颜晓峰在《自然辩证法通讯》2 0 0 0年第 5期撰文认为 ,知识创新就是知识“通过实践创造对象”的活动 ,知识创新总是要以对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就是新知识与其他创新要素经过实践转化在对象世界中重建了自身 ,成为既包含着原有要素但又组合为新的事物、产生了新的要素的新的对象 ,对象化是创新的结果与标志。知识创新的对象化形式概括地说 ,有物化的新产品、制度化的新关系与主体化的新行为等形式。知识创新基本的、直接的对象化形式是物化的新产品 ,这是人的劳动与生产活动的直接目的与主要成果。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产品创新因此成为创…  相似文献   

3.
:将对象化作为文学范畴 ,并阐明其理论依据、涵义及适用范围 ,文学本质、文学原则、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批评和文学境界诸问题都因此而获得了全新的解释 ,这是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自觉运用 ,这一尝试克服了文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困难 ,为文学研究注入了生气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一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是解决美学研究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科学美学体系的关键。以往的一些著名美学家,哲学家虽然都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并力图揭开美的本质的奥秘,但迄今为止,尚未得出科学的结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而我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美学研究者们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还不够科学。他们在探讨美学理论中的根本问题时,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紧密地结合着人类的劳动实践和审美实践,从考察美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了人的自然需要,表现出人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等本质力量的肯定,具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特征。使"美"的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看成此命题在当代语境下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存在是一种以否定对象、肯定自身为主要形式的矛盾存在,人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和设定自我,对象化 是人之存在的根本形式,其中对象性思维是对象化的静态表现,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则是对象化的动 态内涵。  相似文献   

7.
人的存在是一种以否定对象、肯定自身为主要形式的矛盾存在,人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和设定自我,对象化 是人之存在的根本形式,其中对象性思维是对象化的静态表现,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则是对象化的动 态内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对象化概念曾十分流行于美学界,通过对对象化概念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形成发展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一定义有悖于马克思原意。  相似文献   

9.
美,作为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对象化──关于美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思索胡家祥(一)美的东西总是具体的,因而是丰富的、多维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把握它,形成不同的定义.从现实的、人的角度考察.可以说,美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的对象化。美离不开人。自然界的享物只具有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属于直接美学理论的问题是美的规律范畴的提出.马克思提出了这个范畴,但在<手稿>中却没有直接阐述,为美学史留下了一个理论难题.由于美的规律范畴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显要问题,如何在<手稿>的语境中,沿波讨源地去探寻它的意义包涵,并给予明确的论析,直关美学理论中许多重要问题的回答.蒋孔阳先生长期致力于<手稿>中以美的规律问题为中心课题的研究,在美的规律与人的劳动实践、内在固有的尺度、异化劳动、自然之美及艺术实践的关系上,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析,积累了卓有成就的美学理论成果,把<手稿>美学和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理论也是蒋先生建构独立的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的基本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马克思的早期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象化”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哲学和经济学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第一,马克思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把对象化理解为创造某种对象的劳动过程.他指出,劳动产品就是凝结在某个对象中的亦即在该对象的对象化过程中的劳动,“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手稿》P、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异化”理论问题时,有些同志提出,异化劳动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异化.我认为,这种错误观点,从理论上说,是同混淆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有直接关系的. 怎样理解对象化劳动?如果我们从劳动的一般本质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感到自然形态的物质对象还不足以满足或适合自己的需要,因而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把它们变成人工的产品,即人工了的对象.例如,自然界只有泥土而没有砖瓦,只有树木而没有桌椅,我们对泥土和木材进行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对象,于是客观的东西按着人的需要对象化了.所以,从广义上说,对象化劳动,就是人的一切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的“物化”.  相似文献   

13.
人们越对自身的认识活动加以反思,就越需要对思维工具进行整体性的考察,因为反思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以及"这种得出结论的方式是否合理"。前者涉及到思维工具对思维对象的操作过程,而后者涉及思维工具的结构和基础操作。而对这两个问题的整体性回答需要一种基于思维对象和思维工具严格区分的关于思维工具的元理论。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对象是法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法律的对象包括主体意义上的对象和实体意义上的对象。主体意义上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而实体意义上的对象则是入的利益,这两者是统一的。考察法律是否是对象化了的法律,则要从法律的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来评断。法律要形成对象化需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主体-客体对立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本质上是知性的对象化的教育。然而,无论从它作为一种教育行为还是从它所言说的内容、言说的方式等方面看,都因为没有真正通达道德教育事实而不可能取得实效。通达道德教育事实就意味着回到道德得以产生的非对象化的、境域式的教育生活世界。非对象化道德教育之可能就在于确立人与世界一气流通的存在论-生存论的哲学,并创设相对理想化的、无成见的教育情境,通过直接的行为交往和平等的对话激发人原发性道德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附属品”——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甚至有学者主张用“生态环境危机”替代“经济危机”。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理论支撑,马克思的自然观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研究焦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在对象化活动过程中结成一种对象性关系的详尽阐述,对于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问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追溯马克思对象化思想的渊源,探讨其对象化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着重阐述其对象化思想的生态意蕴,以期指导当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阐述了劳动发展史对社会发展史的根源性,指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说明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本原。  相似文献   

18.
“对象化”是目前关于美的本质讨论的一个核心范畴 ,对这个范畴的理解 ,显然不能过于狭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对象化”理论的分析 ,试图把握作为审美范畴的“对象化”的内涵与外延 ,并找出作为审美范畴的对象化与非审美范畴的对象化之间的差异的标志。审美对象化区别于一般对象化之处 ,是反思判断能力的参与 ,有了反思判断能力 ,主体就能使自己的对象化产物转化为美的对象。而在没有反思能力的主体那里 ,即使是劳动实践的产物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审美对象 ,而反思能力又不是一种抽象的主体本质力量 ,它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对象化”是关涉到美的本质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发展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对象化”这一角度透视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人的本质的现实对象化,即求偶、发泄性欲之不能实现,必须要找到弥补的办法,这就是在虚幻的对象化——做梦和游戏中实现利比多转移,从而消除压抑.而虚幻的对象化的现实化即升华,就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我们欣赏艺术的原因,一是因为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因为这种对象化所用的形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美学中,外化、异化与对象化是容易混淆的核心范畴,分析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对这三个范畴的阐释,区别其本质涵义并勾画出哲学美学中这三个范畴的发展态势,对于哲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