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海洋公共外交正在成为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动员国际盟友和遏制中国海上行动的战略工具。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是美国在海洋领域高度重视低成本公共外交工具的根本原因,全球传播能力的提升和海洋思想资源的生产则为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是管控国际舆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官方一改常态,更加频繁地直接介入到公共外交前台,同时,既高度重视与其他国家在海洋公共外交领域的协同行动,又非常注重国家硬实力与公共外交工具的配合使用。在短短几年里,美国海洋公共外交已经产生了全球性效应,不仅放大了美国在台前幕后干预南海局势走向的政策能力,而且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南海局势的紧张程度。面对这一新情况,中国亟须通过解放思想、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等方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公共外交理论,对美国的海洋公共外交攻势进行有效应对,从而进一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2.
侨务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核心问题,是海外华侨华人对公共外交事业的具体参与和实践。本文将对当前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态度、方式与特点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参与当前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效果,同时展望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实践的未来趋势与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3.
王冲 《太平洋学报》2012,20(5):43-52
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有效补充,是一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理层面上,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划分标准展开对公共外交模式的探讨:依据动机标准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依据手段标准分为外推型和内引型,依据效果标准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由此构成了对公共外交行为流程的整体考察。无论是何种公共外交模式,其目标都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为改善国际舆论环境,实现更好更快的和平发展,中国亟需提升灵活运用多种公共外交模式的能力,创设出一套多种模式协调统一的"巧公共外交"系统。  相似文献   

4.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日本公共外交的特点有:行为主体的多元性、行为对象的渐增性、目标的政治性、手段的多样性。行为主体的多元性,即日本公共外交以政府主导并由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地方外事等主体构成的特点。行为对象的渐增性,即日本公共外交的对象最初集中于美国和东南亚,后来逐步向中国及其他国家扩展。目标的政治性,即日本公共外交的目的从改变军事国家形象和为经济铺路开道的实用特点,转变为实现政治大国服务。手段的多样性,即日本公共外交在经贸、文化、教育以及观光等不同领域采用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多边外交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的外交行为和活动.中国已经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参与了全球层面、地区层面的多边外交.中国需要加强对多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自己的多边外交战略.在参与全球多边外交时,尚需"韬光养晦",但要争取在东亚地区多边机制上尽早"有所作为";在对特定多边机制的参与上应当奉行有条件的多边主义,同时要处理好多边外交中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台湾当局"外交"博弈的需要,中国亟须获得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外交、援助外交等公共外交项目的开展,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文认为,由于大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显不足,应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外交理念,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军队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由于承担国际维和责任领域的拓展以及建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需求,对中国军事外交进行理论探讨尤显必要。本文将军事外交定义为国家战略的对外非战争军事延伸,在回顾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理论建构,并指出未来中国军事外交实务的三个发展方向,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外交、大国军事外交和基于中华文明的军事外交。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日本的公共外交已经持续数十年之久,对日公共外交是指中国政府以日本公众为目标的各种公关活动。以中国实现国家全面发展为背景,深化对日公共外交,对于中日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日公共外交的合理有效实施有助于当前改善两国关系、将来实现两国关系的全面健康发展并最终破解安全困境。推进对日公共外交,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制约对日公共外交的症结,同时,进一步就深入推进中国对日公共外交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的世界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仅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变量,也成为影响世界的稳定力量和塑造者。这些变化也使中国外交面临转型。中国外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转变为大国外交,外交内涵进一步明确,外延扩大,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任务变得艰巨,海外利益保护任务日益多元。中国外交的工作量与日俱增,工作性质日益复杂。面对这些变化,学界需要加强针对性研究,如世界秩序与格局演变、外交理论凝练与创新、外交机制调整、外交能力提升、外交新领域拓展等,同时也需要研究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中国外交顺利转型为大国外交和强国外交。  相似文献   

11.
自2010年日本政府放宽对华签证以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基本呈现大幅攀升趋势,2015年后一直位居外国访日游客首位。大量观光客的访日一方面对提振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极大改善了日本在中国游客心目中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成效。本文以公共外交为考察视角,首先对日本对华"观光外交"性质及模式进行界定,提炼出三类公共外交模型,并结合该外交行为的实施过程与方式,考察了其对近年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上升趋势的影响。其次,本文探究了"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与"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二者间的关联度,及其对日本国内经济发展与"地方创生"战略的积极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基于日本"观光外交"的相关经验,从前期准备、实施模式以及效果互动三个方面对中国公共外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未来中国开展新型大国外交、提升国家形象有所助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外交亦同步性地进入新常态阶段。尽管如此,"新常态"中国经济外交合理继承了其原有的基本内容和战略目标,并展示出独特的内涵与创新。"新常态"中国经济外交更加强调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引领"地位,并在更高水平上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坚持多元化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半径与渠道。基于此,"新常态"中国经济外交积累了新优势和新动能,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更为丰富的公共产品。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实效、如何将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转变为务实的政治影响力是中国经济外交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  相似文献   

13.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海洋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洋公共外交提供助力。中国海洋公共外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阐释中国海洋战略、讲好海洋合作故事、扩大蓝色朋友圈、传播传统海洋文化、提升蓝色软实力为使命。中国的政府部门、沿海城市、中央企业、主流媒体以及智库机构普遍具有政治可靠性高、易于统筹协调的特点,因此可重点发挥其优势,形成"五位一体"的海洋公共外交主体布局,协力讲好海洋领域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共外交近年来在国际关系舞台上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但中国公共外交能力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从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出发,深入发掘中国的软实力资源,尽快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公共外交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1):79-85
公共外交在当代国际交往中受到各国更多关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亦正稳步前行,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海南公共外交基地以"三个基地一个示范区"为平台,打造面向亚洲的国际性公共外交舞台。基地建设的当前要务乃对其运作短板与建设要素予以厘清,从战略设计、政府角色、传播渠道、多元内容、本地对接、人才培养、侨务资源等若干方面来整体考虑海南公共外交基地的可行性构建路径,使基地在"十三五"时期尽快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促使海南今后相关工作得以健康运行且保持长期稳定,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国家的外交会客厅"、"海洋权益的助攻手与舆论影响者"和"辐射全球的外交舞台"等多重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丁梦  陈攻 《创新》2023,(1):34-45
基建项目已经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设施联通中的重要载体,中老铁路作为其中的标志性工程,推动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重要飞跃。通过探究中老铁路在经济、文化、公共外交及科技等不同领域所产生的效应可以发现,中老铁路所具有的经济效应能够加速老挝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推动老挝国内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从而促进中国—中南半岛区域经济的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中老铁路的文化效应、公共外交效应和科技效应能够进一步推动该铁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与老挝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分析中老铁路的多重效应,对进一步探究中国海外其他基建项目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使得以民族和领土国家为唯一行动者的世界秩序开始瓦解。近数十年来,经济技术发展促成全球国与国和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加相互依赖,导致广泛的政治和生活领域国际化。这一过程最终将削弱国家的内外行动自主。与此同时,需要寻找国际解决办法和进行国际政治尝试的政治领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问题仅在国内已日益难以解决,各国必须采取积极吸纳非国家行动者参与的内政和外交措施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因此,外交必须现代化,以求适应因政治事务“失界”以及广泛的生活和政治领域国际化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政治影响方式。实行传统的民族国家外交目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全球卫生合作实践,超越传统的卫生外交类型,开创中国全球卫生合作与卫生外交新模式。湄公河五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本文以卫生与外交政策相互关系的类型为分析框架,对中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卫生合作与卫生外交进行历史回顾。中国在该地区的全球卫生合作与卫生外交实践已超越传统的"卫生服务于对外政策"类型,展现出全球卫生外交发展趋势和特点。中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全球卫生多元化、多层次合作模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探索中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全球卫生与外交的关系类型和特点,不仅对中国参与全球卫生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可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吴琳 《南亚研究》2022,(2):1-17+156
双边外交一直是中国南亚外交的主要方式。新冠疫情暴发和美国从阿富汗全面撤军为中国引入非正式合作制度工具和谋求从双边到多边的地区外交升级提供了机遇,以新时代南亚地区合作框架建设为重点、政治信任为前提、“一带一路”倡议与非传统安全合作互嵌、和平解决争端和发展安全为主导规范、地区公共产品新平台为补充的非正式合作制度网络初步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南亚外交正出现两大新取向:一是增添安全新内涵,统筹安全与发展之间关系,发挥毗邻大国的独特作用;二是补充地区新层次,建立地区合作新框架,培育多边共识和引导地区认同。疫情、大国博弈与阿富汗变局是导致中国南亚外交升级的主要外部动力,而适应“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议程变化和传统秩序观的价值回归则是内生动力来源。中国南亚外交的多边实践为中国在后疫情时代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奠定了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20.
程蕴 《日本学刊》2020,(2):76-97
战后日本公共外交的运作模式经历了由基本运作模式向改良型运作模式的转变。在基本运作模式中,一国讯息由政府主导下的相关机构及人员发出,经对方国家的信息传播节点后抵达普通公众视野。这种方式在冷战结束后,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动员更多的非政府行为体参与其中,构建跨国共同体网络,借助商业模式来传播本国的价值理念,以及将象征本国国家形象的组织嵌入对方基层社会之中,已成为冷战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日本公共外交运作模式进行改良的主要方向。通过在这些方向上的摸索,日本最终形成了“议程设置式公共外交”“商业模式公共外交”“嵌入式公共外交”三种改良型运作模式。虽然这些运作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且有些模式真正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别国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其至少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获得了成功,提升了别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