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罗军伟 《社科纵横》2011,(11):111-113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反思和超越。它将需要的满足作为幸福的内驱力;它把劳动视为幸福的源泉;它以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幸福的终极价值目标。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指导,在肯定个人正当利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幸福;在使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幸福;在奉献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快乐中升华幸福。  相似文献   

3.
4.
王刚 《学术交流》2007,(11):33-36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让人不拘泥肉体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和快乐。对先秦道家幸福观从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并合理扬弃,就可以凸显其现代价值:要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守明 《社科纵横》2011,26(1):141-143
幸福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的—手段、个体—群体、道德—利益的框架内,幸福本质上是一种自足的目的,是一种主体间性的成就,是一种以德性为基、利益为辅的综合。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在思考和建设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理论时就能够有的放矢,甚至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1,(11):101-104
鲍吾刚作为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的德国学人,其通过对毛泽东本人各种行为的剖析及著述的解读,描述出了毛泽东的幸福观内涵,即亲近自然的幸福,通过实践和运动才能获取幸福,幸福是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的统一,个体的幸福与集体幸福密切结合在一起,等等。应该说,通过现在的考察,鲍氏的分析有些的确符合毛泽东本人,但有些也失之于偏。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幸福观既含有马克思主义对幸福判断的精髓,同时也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会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劳动创造和谐、促进身心和谐与价值实现建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幸福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国家主义幸福观.国家主义幸福观有其特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发展路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赖西和弗洛姆等人对国家主义幸福观现象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研究对解析人们的幸福渴望与极权主义国家悖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5):107-110
当代大学生存在无目标追求、无兴趣热情、无积极行动的三无状态。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主要是因为无力选择而茫然、理想失落而退缩、异化人际关系而淡漠、不确定性存在而焦虑、孤立无援而自我放弃。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教育、辅导,增强学生现实感,提升学生自我觉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克娥 《社科纵横》2007,22(5):145-146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具备高智力、高学历和较强自尊的女大学生群体的成就动机。对女大学生所处的年级、家庭收入、城乡位置、性格等因素所导致的成就动机差异的分析,说明当代女大学生实现成就动机,一方面有赖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女性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和关键。女大学生们只有敢于迎接挑战、自强不息、有理想、有追求,才能从根本上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福胜 《社科纵横》2002,17(6):76-77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严肃而重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表现的基础上 ,就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生平反思现代中国人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克慧 《社科纵横》2011,(9):129-130,136
从现代中国人幸福感缺失的事实出发,本文认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合理欲望的满足,是长久的快乐体验,是各项幸福指数的综合反映。从马克思少年时对幸福的神性期望、青年时对幸福的理性表达及成年后对幸福的人性体认,对他追寻幸福、实现理想的一生展开追溯,由此反思现代中国人应该具有更加完备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3.
陈成志 《学术交流》2012,(3):161-166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物质生活条件是实现幸福的基础,社会生产关系对人们的幸福具有决定性作用。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辩证、系统的幸福观。它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研究幸福问题,坚持了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等相关联的幸福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的幸福观,既坚持了"生态幸福与人际幸福的统一",又坚持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转化为促进民生幸福的强大物质力量,而大力加强认同教育,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路海华  余华 《社科纵横》2013,(1):129-131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作用。本文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承的困境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大学生具有宣泄、多元发展、注重自我表演等要求和特性,这三方面的特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文化的阻碍、树立正确价值观、创新传统文化,进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付延慧 《探求》2011,(4):105-107
在建设幸福广东的过程中广东人民要获得幸福,不仅要求政府要全力推进与落实在民生方面的客观保障,更要求每一个广东人身体力行地践行“我为人人幸福,人人为我幸福”的思想理念,幸福广东的建设与实现应建立在广东人共存共荣基础之上的互助与互爱。  相似文献   

16.
17.
实习教学对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存在重要影响。该研究基于金华当地7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实证分析了外地在校大学生本地实习教学对高校当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实习教学对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具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本地实习教学经历对高校当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男性,参与本地实习对女性大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非独生子女,参与本地实习对独生子女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高的学生,参与本地实习对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低的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王星宇 《日本学刊》2012,(5):125-140,160
通过对以北京十所高校为主的大学生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处理,显示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对外认知和对中日关系的认知具有相对客观、理性的特征,特别是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待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作为公众舆论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人对日认知和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7,(10):86-88
当代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对基本生态常识了解不全面,生态道德与行为脱节。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仍然面临着高校生态教育失当、社会重视不足、生态法治意识淡薄等诸多困境。因此,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优势,进行生态价值观渗透,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生态意识培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生态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法律素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