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法治主体的文化生成是法律文化创新的逻辑使然.法治主体的文化创造性、法治实践的文化限制性与法治建设的文化发展性构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基本缘由;历时性概念的"传统与现代"、区域性意义的"先发与后至"与结构层面的"显性与隐性"形成了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现实语境;制度建构中的文化继承与更新、法律教育中的文化传播与接受及法律实践中的文化创造与超越是新农村法治主体文化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主体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思想就有了主体思维的萌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扬"人性"的旗帜塑造了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以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怀疑"入手,用"我思"确定了"我在"的主体性地位,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原则的正式到来.与主体问题一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逐渐演化为主体不断膨胀与客体不断边缘化.主体性的过度泛滥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声势浩大的主体性反思与批判活动随之开始.20世纪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主体性问题,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走了一条过犹不及的道路.与后现代主义全盘否定态度不同,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是一条调和路线,但其调和的结果也难遂人愿.如何面对主体问题,是坚持、还是消解、抑或是调和,痛苦的抉择摆在面前.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困境之处,勒维纳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围绕"他者"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主体现,将为"他者"的责任赋予主体,重新构建了主体性,即一种具有强烈伦理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西方哲学中心话语的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但始终在艰难中跋涉。到了现代,被启蒙精神高扬的主体性却又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攻击,主体性问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主体性问题应持何种立场已经是哲学必须面对的话题,从主体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也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的哈贝马斯是现代主体性原则的辩护者,他反对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完全消解态度,以交往行动理论建构主体间性,坚持了现代性立场,高扬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念富强 《社科纵横》2003,18(1):39-40
司法改革既是法律决定 ,更是政治决策 ,是政治决策和法律决定的结合。中国的司法改革因没有依循中国政治体制的传统和特点而导致了决策主体的缺位。这是造成目前我国司法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主体性因素。中国的司法改革必须在政治决策之后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8,(7):64-68
自2012年新修订《民事诉讼法》第55条提出公益诉讼以来,学界关于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讨论不胜枚举,但是对于明确哪些社会组织能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讨论倒是少之又少。"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理解又是一大难点。本文围绕着"法律规定"和"有关性",分别探讨了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社会组织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对我国目前多发的环境与消费者公益诉讼中的组织主体资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钱福臣 《求是学刊》2001,28(4):61-68
依法办事是法治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 ,也是法治实现其秩序、自由、平等、效率等终极价值的一个中介目标 ,建设法治国家 ,强调依法办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应特别重视依法办事过程中的主体能动因素。这是祛除法的僵化性和保守性 ,弥补法律调控功能上的惰性 ,适应法治调控模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梅达成 《社科纵横》2011,26(5):74-76
由于学者们关于行政越权的研究所取角度比较混乱,加之近几年几乎无人再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由此使法学界对行政越权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从中国法律和法治实践出发,通过借鉴英、法、美等国的法治经验,行政越权应被界定为行政主体超越其行政职权作出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越权常表现为行政主体侵犯司法裁判权和越权行使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权,以及越权行使其他行政主体的法定职权。对于行政越权,行政相对人可通过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要求原行政主体、上级行政主体或人民法院撤销越权行政行为,其撤销是否溯及既往可视具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8.
诉讼活动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由于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证据规则和诉讼程序、认识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对于案件事实的主体性认识存在永恒的局限.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个别主体将自己的经验或感知转换成对客体对象的语言性解释,在不同主体间流转,并求得其他主体的理解和共识,形成具有主体间性的认识.主体间性认识在诉讼中的引入消解了主体性认识的局限,对诉讼认识规律的探究应从主体性认识向主体间性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是根本,改革开放是由思想解放开始的,而解放思想,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关注群众的思想,把群众当作思想解放的主体。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群众的思想解放放在十分重要地位。坚持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引导群众解放思想,鼓励群众开拓思路和大胆创造。群众和百姓是市场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构建及享有全面小康及和谐社会的主体。浙江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唤起百姓主体自觉,培育主体性。现在人们常说浙江人特别能自主创业,将自主创业看作是浙江的一条重要经验来学习。但其实能够自主创业只是表象,其背后的本质是主体自觉和主体性。进一步激发百姓的主体性意识和主体自觉,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一个现代发达社会的政府,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不仅应该是依法执政、执政为民的政府,而且应该是节约的政府、责任的政府。这样一个政府,对于提升中国民众的主体性,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以及对于中国不久将来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得以建立、公民教育得以实施的逻辑起点应是对公民概念的厘清。现代社会里的现代公民是一个统一的多维度主体,兼负权利义务的政治主体是公民最基本的身份,定义了个体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基本关系。经济主体的确立是保证实现公民主体性的物质保证,文化主体的自觉是公民个体与他者的情感联合,而道德主体的实现是公民主体性的最高完成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人的道德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银红 《学术交流》2005,20(11):24-26
市场经济使人的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而倍受关注。在其中,人的道德主体性既能够使道德主体自觉进行自我约束、增强自我完善意识,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关于在道德教育中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机制,应从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始,激发主体自主意识,优化隐蔽性道德教育,并把强调主体能力的发掘与培养作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黎亚薇 《社科纵横》2007,22(11):86-88
刑事侦查的主体是刑事侦查活动的核心,是刑事侦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对刑事侦查主体的界定非常粗疏,加之侦查主体自身权力重叠、侦查主体缺乏应有的必要的监督等等问题,使侦查主体在侦查活动中并未能完全按照法律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现行刑事诉讼立法,进一步明确侦查主体的资格和条件,明确侦查主体之间权限的划分,加强对侦查主体的监督与制约,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理论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突破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窘和局限性,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修正和超越.研究、探讨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行政主体义务设定的失衡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主体义务设定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为相对一方当事人确定禁止规则或强加负担的行为 ,它是行政权的延伸。与其它类型的行政权行使一样 ,义务设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同时又要符合行政合理原则 ,这也是行政法治、依法行政的要求。然而 ,行政法治实践中行政主体义务设定的失衡现象非常普遍 ,如对程序负责不对实体负责的失衡 ,以经济利益为重而以社会利益为轻的失衡等。因此 ,必须探讨义务设定中的合理价值选择 ,即有利于建立法律秩序、有利于实现公民权、有利于行政管理过程有效实现、充分体现行政伦理准则等四个方面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消费伦理研究普遍从消费者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消费者只要能够认清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借鉴我国传统的和西方的消费思想,就能形成自身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且通过主体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就能达到消费伦理的改善.伦理是主体和客体间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关系的生成在于主体和客体间的契合,规范的效力取决于主体对规范价值的认同和对规范的实现能力.消费社会的本质是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因此,消费伦理研究不仅要研究消费者主体,还要研究造成消费者主体性消弱和客体主体化的非消费者主体因素,即研究如何通过消费引导机制使消费者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如何通过消费生成机制使消费者拥有规范能力,如何通过消费保障机制促进消费者在消费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是什么使人们成为哲学家的?今天英国哲学家探索的新方向是什么?哲学家是如何看待他们自身的发展的,他们作出的杰出贡献的根源又是什么?今天英国哲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活跃在英国哲学界的10名重要哲学家就当代英国三大哲学流派,个人与权力、哲学分析方法、逻辑学、本体论、形而上学以及计算机时代的新的哲学观等方面作了探讨,通过对今天英国哲学界的现状、发展趋势、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作品和社会影响的分析,回答了本文最初提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首先是评价主体的选择问题。根据成果产生的流程与影响范围,可以将相关评价主体归类为书刊编辑、学界同行、社会受众、科研管理者及科研评价中介机构,每一类评价主体具有各自独特的评价视角与评价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法治素养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信仰的树立和法律思维的培植负有重要责任。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一些问题,应探究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要更新法治教育的理念、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法治教育实践环节,建设全方位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主体因素:美国联邦宪法形成和发展的能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因素,即人的因素,是法律或法治形成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或主观动力。美国联邦宪法之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批具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体主观努力。这些主体既包括那些创造了宪法的“宪法之父”们,也包括那些创造了宪法修正案和宪法判例的人们,当然也包括那些提起宪法诉讼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20.
主体——主体思维方式与公共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主体的思维方式是在对主体-客体思维方式批判的基础上,伴随着主体间性哲学的兴起和发展而形成的.主体-客体思维方式在充分张扬人的主体性,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主体性问题.由于主体-客体的思维方式的极端化导致公共权力被滥用,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扭曲.主体问性哲学引发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主体-客体思维方式的核心地位正在被主体-主体思维方式所取代.主体-主体思维方式昭示了许多新的理念,推动了公共治理方式的演变.新的治理方式强调通过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平等交往,重塑政府和社会公众关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