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珍贵遗产,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学专著《学记》的探讨方面,前辈学者已经为我们做了大量铺路和引路的工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顾树森先生的《<学记>今译》,傅任敢先生的《<学记>译述》、沈灌群先生的《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中第二章第五节《先进启蒙者“学记”作者底教育观》等专门论著。他们的工作不仅使我们能够在对《学记》的理解上少走弯路,而且在对《学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高  相似文献   

2.
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宇 《学术交流》2005,(11):184-187
《学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制度,是我国古代教育经典文献。《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社稷的兴衰存亡,其所阐述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对当代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中,关于尊师重教的阐释,凸显了民族文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姜相志 《学术交流》2004,(12):172-174
《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论,是古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瑰宝。对于它的学习与研究,理论界更多的是关注其传授知识的层面,而对其给以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影响的层面却少有探究。其实,《学记》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基本规律及教师的职责与素质,它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周代到晚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语文教学总是和史学、经学、哲学、伦理学以及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等教学熔冶在一起进行的(直到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才单独设置了语文科)。所以古人在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述或专著中所提出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等,都与语文教育、教学有关。正由于这样,产生于战国时期而由西汉戴圣所编辑的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它所阐述的全部教育、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  相似文献   

5.
孙金钰 《社科纵横》2011,26(7):147-149
经典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的生命和灵感在闪烁,当教师历经了岁月的磨难而又同心理的愉悦相交融,便催生了一些教育智慧。首先,传承经典教育的两个理念是传承和辩证。其一,人们把社会实践转化为知识(精神的和物质的),由教师传授给后来人,是为传承;其二,传承经典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其次,教之道和学之道融合的启示。《学记》所演绎的教之道和学之道,第一次把"学"字从教学中分离出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实现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最后,经典教育的创新理念。对经典教育和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为了发展。一要创新理念,二要自我超越。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区志坚 《阅江学刊》2009,(4):143-146
卞孝萱先生在《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中概述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的治学关意,表述国学大师治学得失,开拓研究现代国学大师的范围,提出甚多值得研究的民国学术史的课题。他虽师事有关大师,评论却不讳其失,论述观点为前人未导。该著可开拓研究现代国学大师群体的视野,不独是个人自述,也是半部民国学术史。  相似文献   

7.
李旭 《浙江学刊》2007,(2):48-55
修德是儒家学问的根本,《礼记·大学》一文明示了古大学的教育是美德教育,而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起点则是格物致知。对“格物致知”的具体含义,宋明以来儒学各派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根据《尚书》、《周礼》以及《礼记》等文献推定格物致知的首要内容当是习诗书礼乐,并根据《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具体阐明了古大学的美德教育的次第。  相似文献   

8.
日本玉川大学出版社正在出版51卷巨大《教育宝典》,其中收录古今日外教育名著一百多本。《教育宝典》包括:《西方教育思想》20卷,《福禄倍尔全集》5卷,《基督教教育宝典》4卷,《佛教教育宝典》6卷,《中国教育宝典》2卷,《日本教育宝典》8卷,《小原芳选集》6卷。《西方教育思想》收录:①柏拉图的《国家》,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③洛克的《教育漫话》,④卢梭的《爱弥  相似文献   

9.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曾引起许多国家教育界人士的注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称泰戈尔是“理想主义的教育家”、“新教育的开拓者”、“伟大的民族民主主义教育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说泰戈尔的教育思想中心是“爱”、“美”、“人道主义”。泰戈尔一生中把自己相当多的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写了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著作和文章,诸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堕落》、《教育改革》、《教育问题》、《我的教育学》、《我的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0,(1)
辽朝蒙养教育是启迪幼童心智,熏陶幼童自化的起步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既要施行识字诵书、接受文化知识教育,也要接受儒学思想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既有家学教育,又有蒙馆教育;在教材使用上,多承继隋唐之蒙学教材,主要有《蒙求》、《孝经》、《千字文》、《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蒙养教育作为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的前期基础教育,在辽朝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相当重要作用,对辽朝各族民众的文化知识普及和道德水准提高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石晓博 《唐都学刊》2009,25(3):10-16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重要教育论述的著作。《史记》在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教育思想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真知灼见,提醒我们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育人成才放在首位。《史记》的教育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都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一近代日本的农业教育,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883年(日本明治十三年),明治政府颁布“农业教育通则”,强调农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的法律形式颁布的第一项农业教育通则,它标志着近代日本农业教育的开始。“农业教育通则”规定,中等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自耕农和农业技术员。自耕农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二年;农业技术员主要招收中学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三年。 1886年,明治政府为发展教育,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大学校令》。在《小学校令》和《中学校令》中对农业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体系改革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创新,其目标是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让有形的知识传授和无形的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类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该文以《管理学》课程为例,通过阐述《管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梳理出《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现状以及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20 0 0年 1 0月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古拉·德米特利耶维奇·尼康德罗夫出版了他的专著《俄罗斯 :千年之交的社会化与教育》(以下简称《社会化与教育》)。此前 ,他曾经出版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 :俄罗斯模式》(1 996)和《俄罗斯 :世纪之交的社会珍品》(1 997)两部教育专著。新书《社会化与教育》可以说是前两部书逻辑上的继续 ,它是从俄罗斯人现在面临的社会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的。全书共分 6个部分 :1 社会化与教育的基础———精神财富 ;2 生活、健康与大自然 ;3 爱情、家庭、色情与性 ;4 教育、文化与闲暇时间 ;5 劳动、职业与…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项目化教学模式可以营造新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主动进行活动设计、活动实践.该文主要围绕"项目化教学模式内涵概述""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优势""《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策略""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原则"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研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实践路径,便于相关教师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青岛画报》2015,(1):64-65
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坐落在崂山区政府北侧,背倚青峦,面朝大海。这所拥有35个教学班、1600余名学生、1998年才成立的学校,近年来办学水平迅速提升,获得了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其"和美教育"特色品牌在青岛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等多家报刊相继推广了该校的和美教育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伟平 《浙江学刊》2002,11(3):194-198
我国近代学制的演变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情势的发展使然 ,而且也是近代教育社团的努力所致。在某种意义上 ,正是近代各教育社团不遗余力的推动 ,直接导致了清末《癸卯学制》的修正、民初《壬子癸丑学制》的终结和《壬戍学制》的颁行。以往那种将我国近代学制的演变仅仅归因于当时政治经济情势的观点和作法 ,显然是有悖史实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印度教育研究的真正兴起和发展是在80年代。自我国比较教育学界老前辈、已故教授朱勃先生于1980年发表《印度教育见闻》(《外国教育》,1980年第3期)和《印度的中小学结构及师范教育概况》(《华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以来,我国介绍和研究印度教育的著述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各类文章(简迅、报道和译文不包括在内)已有30多篇,其中多数又发表于最近几年。虽然目前我国印度教育的研究成果难以与其他领域如印度经济、哲学、文学等的研究成果相比,但它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的,可以说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本文仅对我国印度教育研究的现状作一叙述并对今后如何深化这一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教育社会学的形成苏联对教育问题的关心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对国民教育能做些什么》、《再论按民族划分学校事业》、《人民教师的贫困》、《论我们的学校》等著作中,从社会学角度对俄国革命前学校事业的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种种设想。列宁对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其使用的社会学统计方法,奠定了以后苏联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理  相似文献   

20.
著书立说与从教"树人"是鲁迅一生立足于民国社会并改造国民性的两块基石。结合鲁迅的教育管理经历与从教体验,从民国教育文化的角度探讨《呐喊》与《彷徨》中的教育书写,既可以再现民国教员形象,也能对民国教育机制进行部分还原。鲁迅小说中灰色而失败的教育理念虽然带有个人的偏见,但可以看做是具有痛感的近现代教育的"野史"资料,是民国教育及其机制本身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