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郑奋明一、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历史的进步总是与人的解放相联系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离开人的活动,离开人的目的,就无所谓社会历史。整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2.
思想解放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成果不受人为束缚和禁忌而处于自由的创造状态, 它可以说是解放生产力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但由于人的思想认识总是时刻处于与社会环境的全面互动关系之中, 因而它的解放程度总是受着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制约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因素既有现实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缺陷, 也有历史传统、文化教育、主体素质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人的解放与法治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解放是法治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 ,两者乃是一种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 ,提出人的解放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并揭示了思想启蒙于法治的巨大促进作用。进而认为 ,中国推行法治应以权利本位观为指导 ,注重对个体权利的保护 ,以破除依附性 ,促进和实现人的解放 ;另一方面 ,法治的实现有赖于主体人的解放 ,因此应重视人们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和主体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唐龙 《江汉论坛》2006,1(7):76-78
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是发展的两个方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条主线。经济发展可能内在地导致人的异化,从而影响到政治及社会稳定机制。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解放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制度创新使之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进步。人的全面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确立了奋斗的终极目标。在中国,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解放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5.
肖霜 《理论界》2012,(9):145-148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终身奋斗目标,而处于当代开放型社会中,相比封闭型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而在"现代化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势必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复杂而尖锐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意识三方面进行现代性和开放性的解读,从而为社会开放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又一层面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与主体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与主体的解放欧力同普天之下,莫不谈论现代化。因为人们以为现代化的实现,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准的大大提高,意味着人的需要与满足将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意味着能过舒适、文明的生活,意味着人的自主性的增强。一句话,现代化意味着主体的解放将大大前进一步。因...  相似文献   

7.
一、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价值  观 ,破除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开发西部乃是一个西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又是和每个人的发展和解放程度相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设想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3。而社会主义则正是马克思设计的通向每个人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这一未来理想社会的过渡形式。就这一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2004,(4)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韩庆祥在《河北学刊》2 0 0 4年第 3期撰文《“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指出 ,以人为本 ,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 ,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 ,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 ,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 ,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 :首先 ,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 ,就当前中国来讲 ,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的社会历史观,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大体地预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未来目标,应该是以价值与真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其标志的理想状态——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不是单纯的人的本质和能力,也不是世界的现成秩序及其内在必然性,自由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尺度和外部世界客观尺度的统一。而已往对自由所特有的内在矛盾的理解,往往表现出某种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存实践发展状态,是在人的历史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历史过程,是化外部必然为自我目的、支配现实的能力,只有在把握必然性并使之转化为服务于自己目的过程中,人才能够得到自由。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自我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运动,构成并推动着人类全面自由的不断实现。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同客体作为范畴是成对出现的,作为“存在”是相互建构的。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地规定着它们用来标志认识过程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对立面。所谓认识主体,就是一定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阶段上,具有认识能力并进行着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要唯物辩证地理解主体,应当从四个方面具体界说。第一,从客观方面(即本体论)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客观性的物质实体。第二,从主观方面说,人又不是一般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能够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主观观念,并通过实践,物化这些观念,达到能动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从实践方面说,人只有参与了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认识客观对象。离开实践,充其量只不过具有认识能力,而还不是一个现实的认识主体。第四,从社会历史性方面说,人的认识能力、手段、方法以及认识所能达到的结果,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实践不仅界说了主体范畴的本质,而且,对客体的界说,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科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发展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产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只有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创造条件,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本文主要论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化与主体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历史的发展是同一过程 ,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此同时 ,人的主体性也从对自然、神、阶级统治、阶级压迫的依附转向在他们面前的相对独立 ,从不明确到自由、自觉、创造性主体的真正形成。主体性是现代化的根本 ,现代化是主体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不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人的创造品.从静态上看,人是文化的主体、创造者、能动的本源;从动态上看,人解放的历史构成文化发展的历史,人的解放程度是文化评价的标准.在文化的发展中也有文化在某些方面限制人发展的情况,但这毕竟是部分的、特殊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一、人的解放引起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以及"社会"等概念都是历史性概念,其内涵都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丰富发生着不断变化,但其与"人"的概念的关系内容是其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的核心内涵。社会就是一个有关人的复杂的、多样的、多层次的系统概念;社会是人的形式,而人是社会的主体。具体来讲,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发展形式和历史形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中心、核心、关键和动力;人是社会的存在主体、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应该是以物为本、以社会为本或以社会关系为本。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阈下,"社会公仆"并不是个孤立的政治概念。在他们看来,社会公仆是借以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作为社会公仆的政治权力应当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社会公仆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类解放阶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构建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过程来看,人类解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历史进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政治解放——经济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政治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经济解放为人类解放创造社会物质基础,人自身的解放,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历史归结。这三个发展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人类解放的实现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前者贯穿于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认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历史形态。文章考察了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人性根据,认为一部意识史可以说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历史。文章结合主体形态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当今弘扬主体性的时代内涵。作者还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培植个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破除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是发展类主体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王春雨 《理论界》2004,(1):145-145
邓小平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教育现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系统地全面科学的论证。邓小平教育现代化思想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是指引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社会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和综合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有意识地改变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因而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规律的性质与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规律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内在统一,但相对于自然界的自在规律来说,自为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特征,而从形式上说,社会规律表现为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形式。社会规律的性质和形式是内在统一的:自为性的社会规律表现为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形式,并以因果性、统计性和系统性等方式发生作用;而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规律形式只有在具有了自为性,成为主体的自组织规律时,才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意义,才成为历史的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的社会活动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并不先在于人的活动,也不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同时也就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要落实在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社会和文化条件;要把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