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寄李儋元锡》是唐韦应物的名篇,古今唐诗选本多收入。其中对“李儋元锡”一向无注。近年出版的两个唐诗注本,对此作了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唐诗选》注云:“李儋,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李儋(单dan),武威(今属甘肃)人,曾官殿中侍御史,给事中李升期之子。韦集中屡有寄李儋诗,卷二有《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则其字为幼遐、元锡。”都认为李儋字元锡。对此我颇有怀疑。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杂考(十七)胡可先卷五一四朱庆余《上江州李史君》,注:“一作员外。”按“史”为“使”之讹。李使君即李渤,见新、旧《唐书·李渤传》。渤为江州刺史在长庆二年至三年,见郁贤皓《唐刺史考》。又朱庆余有《陪江州李使君重阳宴百花亭》诗“江州李使君”亦为...  相似文献   

3.
韦应物的七律《寄李儋元锡》为历代选本必选之诗,但是对李儋、元锡是何许人,是一人?抑或是二人?迄今没有人搞清楚。兹举三例,均是注解《寄李儋元锡》的。(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上》的注解说:“李儋,字元锡。”(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的  相似文献   

4.
汤擎民在八一年《文学遗产第三期·论韦应物的“兴讽”诗》中说“这诗(《答故人见谕》)当是罢江州或苏州刺史任后之作”,“罢江州”的提法是不妥当的,考韦应物一生,从广德二年(764)步入仕途,先后被罢过洛阳丞、鄠县令、滁州刺史,直至贞元六年(790)被罢苏州刺史,唯独未罢江州刺史。  相似文献   

5.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砀山“李举人”非李岩说秦新林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①。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其后十七年间,坚持确有李岩其人之说者,主要有三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②;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  相似文献   

6.
杨天保 《中州学刊》2023,(10):135-140
皇族李复治容的事迹本末,详载于同僚李牢草拟、史官于邵撰定的石刻碑文《唐检校右散骑常侍容州刺史李公去思颂》。然而,《旧唐书》本传既隐没其治事,十者存一,令其治疆政绩不彰,又与后来的《新唐书》《资治通鉴》一起贬抑武将身份及武将世家的政治作为,共寓“债帅”之讥。五代北宋“义理化”的正史叙事整体偏离“节帅”治边之“信史”,它是唐宋以降新兴参政士人建构“崇文”合法性的书写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勣事迹辨     
石冬梅 《殷都学刊》2008,29(3):46-49
李勣归唐时的统治区只有黎阳一带,不像两《唐书》说的那样广大。李勣与唐太宗的关系总起来看比较亲近,《通鉴》记载的太宗临终前嘱咐太子“(李勣)若徘徊顾望,当杀之”的材料不可信。李前去平定高丽时的官职是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不是漫江道大总管;时间是乾封元年十二月己酉,不是总章元年,两《唐书》中所记有舛误。  相似文献   

8.
今之研究李贺者,皆以为贺年二十七而卒。恐盖本之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一语。又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亦云贺“年二十七,官卒奉常”,其说似是。然李商隐《李贺小传》则云:“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  相似文献   

9.
全国首届李觏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1009-1059),字泰伯,人称盱江先生,为古之建昌军、今之江西南城县人。宋仁宗皇帝称李觏先生为:“通于经术,东南士人,推以为冠”。大儒朱熹曾“谓李泰伯文得自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盖有取尔也”。大文豪范仲淹赞他:“实无愧于天下之士”。明代大臣左赞誉他:“一代名儒,后学之师表”。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说:“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1922年,胡适先生偶读《直讲李先生集》,惊讶地发现了被淹没了近九百年的李觏思想的卓越之处,并欣然以《记李觏学说———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  相似文献   

10.
张祜、李涉均为中唐时著名诗人。《唐才子传》卷五李涉条云 :“得风水之便 ,挂席浮潇湘、岳阳。逢张祜话故 ,因盘桓焉”。可知 ,张祜、李涉很早便相识了。《张祜诗集》卷五《宋城道中逢王直方八韵》 :“二年离于载 ,发迹自江南……谪官逢李涉 ,狂客见刘”。“二年”当指元和二年 ,元和二年之前 ,张祜与李涉未曾谋面。《通鉴》卷二三八《宪宗·元和三年》闰十二月 :“试太子通事舍人李涉知上于吐突承璀恩顾未衰 ,乃投匦上疏。知匦使 ,谏谇大夫孔见其副章 ,诘责不受 ,涉乃行赂 ,诣光顺门通之。闻之 ,扬言涉奸险欺天 ,请加显戮。戊申 ,贬…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集》补校近读《全宋诗·司马光集》,并与《宋百家诗存·传家集》复核,偶有不同,特补校如次:《和兴宗夜直听雨》:“茫冻雨来—……倚厌久立。”《传家集》“茫”作“茫茫”,“倚”作“跛倚”。《和端式十题·汀洲》:“秋江澹荡”。《传家集》作“秋江新澹荡”。《秋意呈邻几吴冲》,《传家集》作《秋意是江邻几卿》。《同子骏题和乐亭》:“春禽晴朝。”《传家集》作《同鲜于子骏题和乐亭》;“”作“弄”;末四句阙《同景仁寄修书诸同舍》,“景仁”《传家集》作“范景仁”。《得菊并诗》:“黄花小和烟……同来更得诗句兼。…  相似文献   

12.
在柳宗元改官柳州刺史后的诗篇中,有《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这一首七律诗,结尾两句说:“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潇水、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指他贬斥永州后居住、游览的区域。白苹洲在哪里?宋代韩醇注引述:南朝梁柳恽出任吴兴(即令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曾经写成《江南曲》,其中有“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两句。(见中华书局校勘本《柳宗元集》卷四十二)白居易集中有《白苹洲五亭记》,叙述“湖州城东南六百步,抵  相似文献   

13.
<正> 《旧唐书》、《南部新书》等谓李白是山东人,安旗《李白纵横探》称:任城(今山东济南市)是李“第二故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寄家任城二十三年,是有不少记载的。首先要搞明白:“寄家”是流寓所在,有别于祖籍和客籍。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或“本家陇西人”(《赠张相镐》),是指其祖籍陇西成纪。神龙元年(705)李白随父迁至四川彰明县(今四川江由县)定居,是为客居。之后,李白由此出游,曾流寓湖北安陆,婚许氏,生女平阳;再携妻女流寓山东任城,生子伯禽。在这期间,不管李白出游多久,其妻子儿女寄居任城二十三年不动,说是“寄家”或“第二故乡”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4.
李逢吉与牛僧孺关系考论——兼论牛、李两党的划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逢吉与牛僧孺是中晚唐政治史上两个重要人物。中晚唐政治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此二人有关。由于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李逢吉与牛僧孺曾先后作为李(德裕)党的政治对立面而存在,因而现代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牛李党争的论著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李逢吉划归牛(僧孺)党。甚至有人认为在牛李党争的早期,牛党主要由李逢吉领导。 李逢吉的党属问题在唐史学界似乎已成定论,然而鄙意以为这个问题还值得商榷,拟就这一问题再作探讨。谨请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二李——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是李永珍,属鲁彦周的近作,长篇小说《古塔上的风铃》(下简称《风铃》),一是李寿川,属谌容的近作,中篇小说《献上一束夜来香》(下简称《夜来香》)。很巧,都姓李,可称之为“二李”,可又似乎扯不到一起。且不说男作家写的是一个女主角,女作家写的是一个男主角,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形容庸常,地位、命运几无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正>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河东少室山人李筌撰。关于李筌的生平,两《唐书》无传,然据《集仙传》,《云溪友议》,《太白阴经序》及《李筌进太白阴经表》诸书记载,筌应是中唐时人,曾在玄、肃、代三朝先后履仕,任过荆南节度判官、仙州刺史、幽州刺史及河东节度使等职,据《序》、《表》、此书成于肃、代之间,①应是一郎记载唐前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下简称《旧传》) :“(郭子仪 )父敬之 ,历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 ,以子仪贵 ,赠太保 ,追封祁国公”(中华书局 1975年点校本 ,第3 449页 ) ;《新唐书》卷七十四《宰相世系表》(下简称《新表》)曰 :“敬之 ,字敬之 ,吉、渭、寿、绥、宪五州刺史”(中华书局 1975年点校本 ,第 3 116页 )。按 :关于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所任刺史之州名 ,不仅新、旧唐书记载有异 ,与它书所载亦有不同 (参看后附各家著录异同表 ) :1 《全唐文》卷三三九《颜真卿文集》之《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  相似文献   

18.
《卷二十九·符瑞志下》 明帝泰始二年八月戊午,嘉瓜生南豫州,南豫州刺史山阳王休 以献。 (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834页) 按:据本书《明帝纪》,泰始二年正月壬辰,以山阳王休 为南豫州刺史,镇历阳;同月辛亥,休 又由南豫 州刺史改为豫州刺史,统众军西讨;九月壬辰,改休 为荆州刺史。本书《邓琬传》载其年春之《尚书符》亦有“使持节 、骠骑大将军、豫州刺史山阳王休 总勤步师”之语。 见泰始二年八月时休 所任乃豫 州而非南豫州,即此云是时南豫州刺史休 献嘉瓜者, 恐非是。 又考本书《文九王·晋平剌王休 传》云休 “又…  相似文献   

19.
李觏的咏物诗 ,并非单纯为咏物而咏物 ,而是运用比兴 ,别有寄托 ,融议论于形象描写之中。或以物拟人 ,或借题发挥 ,往往灵光四射 ,寄慨遥深 ,余音袅袅 ,耐人寻味。李觏不愧是宋代咏物诗创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20.
略论李商隐的仙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义山早年曾有求仙学道经历,诗人多次或明或暗地指出这一点,如《李肱所遗画松诗》云:“记昔谢四骑,学佩王阳东。”五阳山属王屋山分支,道教曾把王屋山列为“十大洞天”之首以云发大签倦二十七),《真诰》亦云:“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始得道者,皆诣阳台。”李义山的《寄永道土》有云:“共上云山独下迟,阳台白道细如丝。”由于至今未能确知的原因,诗人无奈地脱离了道门,但他对“白道青松了然在”的“旧山”犹怀念不已以偶成转韵七十二句》)。上引《画松诗》“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遣弓。形魂天人士,海日高终骑紫鸾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