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以他的一系列文化历史散文闯进了仓皇无措的文坛。余秋雨的成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转型时期的缩影和投射。因此,从他的作品创作过程的转变就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变,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从先锋创作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第二次则是进入新世纪后,即《兄弟》《第七天》创作时期,由现实主义向现代写实主义的逐渐过渡.余华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显示出了不同的写作风格,在他"迂回式"的创作之路中,有一条主线将他各时期所做的不同尝试一以贯之,这条主线即"接近真实"的创作原则,余华的转变、坚守和突围都是为了更加自由地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3.
洪峰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从80年代后期开始有了转变,到了90年代有明显的转变,即由之前的技术狂热,转向对现实性的回归。本文重点阐述了他由技术狂热向现实复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历史小说创作成为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文学生机勃勃的生长点。从80年代以文化历史小说为主的格局到90年代开放多元的新历史小说、演史类通俗小说,确证了80年代"一体化"的文学格局在90年代向文学多种可能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夏衍把戏剧艺术当成“抗战建国”最有力的武器,其左翼思想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让位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而他带着这种思想倾向创作的抗战剧作,必然遭致后来50年代社会重视以“阶级意识”为主、呼唤塑造时代英雄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6.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雪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为人们所熟知,但他也是一个优秀的革命诗人。他的新诗创作活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40年代初两个时期。他的诗反映了他从追求民主自由的青年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演进,也表现了的转变。他的新诗创作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真实的品性,追求思想和艺术的统一,给当今诗歌创作留下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伴随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性转变,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创作也发生剧变。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十七年到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以政治视角为主,作家对叙述视角的确立更多地是出于表达文学立场、创作思想和政治诉求的考虑,极少出于对文学形式、技巧、审美价值做出思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其中叙述视角从政治化的外部视角向个人化的人性、心灵的内部转移成为这一创作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意味着作家创作立场的选择和确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视角从十七年、新时期及至90年代持续至今的转变,从政治视角到人性视角,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标志着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反思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先锋作家余华对于现实的关注和理解,突破了常规世界对于“现实”的束缚,他赋予“现实”一种新的内涵。在80年代的创作中,他以“局外人”的视角,冷漠地对暴力和死亡进行精确的叙述,构造出“自我世界”中的现实一种;90年代创作的变化,使作家由一个“局外人”转变为现实世界的介入者,运用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透过现实的险恶、苦难,从平凡人类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中,发现生活的坚韧。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女作家是指出生于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活跃于 90年代 ,创作题材以城市生活为主 ,写作极具个人化的作家。对于她们的创作 ,文学评论界历来就众说纷纭 ,该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试图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 ,说明新生代女作家作品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风格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音乐是其风格转变的重要契机。可以说,音乐扩展了他的视野,引发他对苦难主题的思考;音乐提升了他的创作技巧,为叙述找到了新的途径;音乐沉淀了他的情感,深化了表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以创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群像,开始他的创作生涯,展露了他的创作才华,锤炼了他那如椽的巨笔。但在卅年代初,他却以创造旧中国形形色色的破产者典型而蜚声文坛,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成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使他以一位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身份,跻身于世界文坛,闪射出他的创作所独具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13.
在梁晓声3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到90年代的社会问题小说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情感小说,创作题材与主题随时代而新变,在这不断变化的背后是他始终不变的创作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属于散文的年代.余秋雨利用其学者身份一路且行且写.在他的纵横想象中,一种新的散文体式--大文化散文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他所开创的"大文化散文"也对其创作形成了制约而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15.
理想主义一直贯穿于王蒙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文学创作中,但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文化的转型,王蒙的创作观也发生了改变,以承认“存在就是合理的”为基础,追求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在他的创作观中,加入了经验主义的内容,且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狼图腾>引起轰动,是当下特有的文化背景及其创作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姜戎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的文学理想未能汇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洪流,而90年代以来文学的逐步多元化和文学激情的缺失为他的小说创作及其轰动创造了条件;作者从新时期前夕直到浮华年代用半生的心血去写狼,并且赋予作品"小说"与"立说"的双重品格,这种"别一种另类"的创作既是<狼图腾>成为优秀小说的重要条件,又是它难免欠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冯至在1939~1946年的昆明七年中,创作了一生中评价最高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他在对“山水”的发现中寻找之于战时知识分子身心凝定的力量。而自《伍子胥》始,冯至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尤为体现在1943~1945年其一系列杂文创作中,他采用了怀旧的纵向深掘,以想像历史的方式去介入现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冯至几乎没有受到太多阻碍地进入到新的社会秩序中,他这种看起来“顺利”的转变,其实早在四十年代昆明时期就已埋下思想线索,因此,将冯至转变的历史节点放置在四五十年代社会转折期似乎并不适当,转变的时间线似应向前延伸。本文正是立足于冯至昆明时期的创作与思想发展,希图以此来分析和看待冯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小说创作对情欲的书写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从过往僵硬的史实再现套子中解脱出来,尝试艺术审美的多样化探索与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庸俗化和粗鄙化现象。要克服这种现象,历史意识仍是历史小说作家创作必不可弃的一个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引入注目的市场化倾向,这是受商业化语境、文学生产机制的变革以及文学创作的多元化的影响而出现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市场化倾向主要是通过作家和出版商表现出来的。作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或涉足受市场欢迎的题材;出版商通过自己的市场化操作来影响创作,使创作面向市场,同时出版商对作品的包装也起到了对作品迎向市场的进一步“创作”的作用。对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这种市场化倾向,我们要从其特质、出版商的作用以及读者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