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41-43
延安时期,陈云的群众路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坚持为群众“当差”的观点,以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保证党的事业顺利进行;维护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以明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以评价党员干部及其工作的好坏;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以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研究并学习延安时期陈云的群众路线思想,对于当下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陈云长期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他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构成了他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地位、任务、力量源泉、选拔原则、工作方式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支部是基层组织的核心,选拔党员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标准,支部会议的召开应该注重实际反对形式化等。这些思想无疑对于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是一对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对子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多次提到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问题。在人民民主方面,毛泽东赋予人民民主专政新的使命、对人民参政提出新的要求;在党内民主方面,强调要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党内民主原则,加强制度保证。毛泽东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思想的主观愿望和目的是:使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互相促进,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基础服务,巩固党和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显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认知与行动自觉。面对严峻复杂的党内外环境,通过开展党内思想教育、广泛宣传革命文化和锻造延安精神等途径,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等多重层面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要以思想建党夯实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以革命文化激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以延安精神之核心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党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发展以及演化,围绕增进党内团结这一根本目的,伴随党内斗争、党内民主、党内纪律、党内学习的推动和构建.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梳理,旨在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维度,提出初步探索、全面推进、规范成熟三个阶段的构境,探讨与分析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发展历程的具体实践,对其历史经验加以升华与总结,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形成党内政治生活自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创党的伟大事业的全新局面,具有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志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1-7
对党员民主权利系统的深刻论述,对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科学设计和建设,对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把握,充分体现了列宁党内民主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它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个方面。邓小平特别强调党内民主的发展要走在国家民主、人民民主进步的前面。在党内民主逐步发展的前提下,也要适时地发展国家民主。党内民主和党的建设、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密切相联,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推动新时期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中共提出了构建中国式大众民主(人民民主)的目标,不仅对构建这种民主的理论进行了努力的探索.而且在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演练和推广.延安时期中共对构建中国式大众民主问题的探索,对于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用建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5):91-9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廉政文化建设,以廉洁价值理念培育为根本,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重视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养成,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提高了廉政建设的制度化水平;奖惩分明,形成了崇廉耻贪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带头廉洁奉公,形成了以延安作风为鲜明特点的廉洁风尚。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典范,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的关键期。从生成逻辑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及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党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加强自身建设的产物。从实践维度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思想维度、组织维度、制度维度和作风维度四个方面。从时代价值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启示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要继承与创新并重,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要厘清边界和底线,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要直面问题和考验,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风廉政法制建设。延安时期,党除在陕甘宁边区的宪法性文件中将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作为重要的法律原则加以规定外,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例、规定以及实施办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对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全面增进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物质条件恶劣、斗争形势复杂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团结了力量,凝聚了人心,既是历史长河中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缩影,也是党在斗争实践中弘扬斗争精神,用斗争精神强化斗争实践的写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上下“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回望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谱写的斗争史,继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良品质,坚定人民至上的斗争立场,践行实事求是的斗争原则,对于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列宁早期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建党原则,从俄国社会现实出发,积极探索实现党内民主的条件和路径,形成了党内民主以政治自由为前提、全体党员能够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整个党组织按民主原则建立等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是十月革命后列宁推进俄共(布)执政党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说明三个观点 :①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真正外交的开端 ,中共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工作新局面 ,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 ,并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中共在处理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时 ,采取了既尊重又自主的方式 ,既维护了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又维护了中国革命的利益 ;那种过分强调独立自主或强调抗战后期与苏联关系的冷淡的观点 ,都是不准确的。③抗战后期 ,中共注重打开与美国的关系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并没有放弃与苏联亲密关系的意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延续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承前启后、前后相因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最为辉煌的延安时期,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二三十年代一批中共党人、理论工作者和文化人的探索。这其中由左翼文化人及其“同路人”掀起的左翼文化运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对推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略论延安时期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的法制建设 ,尽管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带有农村和战争的特点 ,但从总体上看 ,主旨明确 ,原则清晰 ,特色鲜明 ,内容丰富 ,构造协调 ,体系科学。其所铸就的实事求是的法制思想、依靠群众的法制路线、保障民主的法制原则、依据政策的法制方针、求实创新的法制作风和反帝反封建的法制内容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借助延安当时的新闻报道与调查,重新梳理党的文献,重构1943年毛泽东同志重申群众路线的历史语境。研究发现:群众路线的延安重构,是为了应对普选和"三三制"等民主改革所带来的变化,群众、干部和党员三个群体的外延扩展,使党需要运用群众路线去解决新问题,而这一历史实践亦对当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党内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关于党内民主的地位、实现形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新途径以及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等五个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党内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察机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深受俄共(布)党内监察机制的影响;监察主体多元化及监察形式多样性;党内监察与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环境密切相联;把思想政治建设引入党内监察机制;党内监察机构与政府监察机构相互配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党内监察机制的建设并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过程:在借鉴中初创,在探索中建立,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嬗变.其建立、发展和运作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保障;走自己的路是党内监察机制能否顺利发展的前提;健全党内监察机制是其职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