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比起"维护利益的武器""社会行为的规范",法治更是一种社会的价值与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一个历史契机,它必将使我们的法治更有力量。举世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会内会外关于法治的讨论不绝于耳。其中,有这样一个焦点问题:法治的力量究竟有多强?不妨看看媒体最近报道的一组数据:"醉驾入刑"实施前的  相似文献   

2.
基层领导作为我国干部中的重要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因而必须培养自身的法律信仰意识。针对基层法律工具主义没有纠正,法治文化缺失,权力本位思想没有消除,法治教育不到位等因素,培育基层领导的法律信仰意识,应从提升法治意识、打破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借助宣誓仪式、强化制度体制创新入手。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要件,是法治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信仰是法律的精神意蕴,法律是信仰的理性形式。因此信仰法律是是实现法治的关键之一。而法律信仰目前在中国面临着特殊的遭遇和困境这是急需我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法治价值观,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视角,调研当代大学生对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基本价值准则的理解和践行状况,统计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信仰培育和建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特点,最后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信仰培育全过程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法治,是现代文明的突出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充分展示了新的法治理念、法治价值和法治方略,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关键在于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真诚信仰法治,坚守法律底线,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哲  相似文献   

7.
<正>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配权力和限制权力。在社会转型时期,对领导干部进行激励,更需要将法治作为整个激励机制的核心问题予以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求领导干部在对法治的认识上,更加注重法治的本体性价值;在行为模式上,更加注重法治的基础性作用。法治是规则之治,要求每一个公民和组织把正当规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合法性思维,即以是否合法作为思考问题的前提,合法性是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关键在于坚守法律底线,不断提高法律的执行力,破解法律执行中的四大困境。  相似文献   

9.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能够经受住考验的精神支柱。进入新时代,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理论基础,筑牢信仰之基,尤其领导干部要补足精神之钙,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定"四个自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10.
莫纪宏 《领导文萃》2013,(17):33-33
十八大报告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另一方面又着重强调了"法治思维"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科学论断表明,如果离开了"法治思维",就会影响或阻断"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目标的实现。故必须依托"法治思维"来实现"法治政府基  相似文献   

11.
社会大众对法治的信仰和践行,是法治中国的基础条件,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撑。要让法律成为人民的信仰,至少需要三条。本文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生命线,法治建设的成效如何则要看全民守法的情况如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同时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治理体系当中,乡村治理体系是基础,夯实基础方能固本。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这一乡村治理体系的提出,为健全乡村治理模式、构筑乡村新秩序找到了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从个人素质角度分析,有自律缺失的原因;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有风气不正的原因;从体制机制角度分析,有制度不严的原因;从经济待遇角度分析,有分配不公的原因。因此,要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把完善自我人格作为夯实廉洁从教心理基础的"导航仪";要运用心理投入原则,把有效的宣传教育作为夯实廉洁从教心理基础的"警示灯";要运用法制敬畏心理理论,把严格的执纪问责作为夯实廉洁从教心理基础的"防护网";要运用领导心理学理论,把普遍的领导带头作为夯实廉洁从教心理基础的"风向标";要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把保护合法权益作为夯实廉洁从教心理基础的"安全阀"。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正《依然谨慎的乐观——法治中国的历史与未来》江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依然谨慎的乐观》是江平教授近年来关于推进司法改革,建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法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文集。江平教授一直关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后,他倍感振奋,不顾年老体衰,为建设法治社会奔  相似文献   

16.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民主是现代国家形成和统治者获得政治权力的基本依据和途径,法治是现代国家存在和实行治理的主要方式。民主代表着"主权在民",法治意味着"规则治理"。当今世界,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得到了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践方向,规定了现代国家的政治运行体制机制,能够避免独裁专制和政局动荡不安。梳理、分析和总结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民主与法治取向的历史轨迹,有助于厘清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质和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宗教》一书是美国学者伯尔曼教授的著作.这本书不仅讨论了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联系.本文试图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入手,指出其所倡导的法律的信仰问题在我国当今推进法治的进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而从理论上对法律如何信仰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消防"四个能力"是高校消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纲领指南,随着微型消防站的出现,高校整合消防"四个能力"建设,集中进行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一站式"消防安全服务,逐步成为了高校消防工作的一个趋势。高校应当顺应这个趋势,积极适应,不断创新,将微型消防站作为宣传教育的"基地",整合宣传教育能力建设;作为隐患治理的"平台",整合消除隐患能力建设;作为应急机动的"阵地",整合扑灭初火能力建设;作为求生体验的"中心",整合疏散逃生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消防"四个能力"建设水平,夯实校园消防安全"防火墙",为实现安全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法治既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方式,更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承担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大责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一、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由良法到善治的催化剂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所谓善治,从结果而言就是要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要确保这种结果的出现,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准则的法律必须是"善良公正之术"。实际上,法理应反映自然理性和社会正义,否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