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入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在曾国藩幕府工作期间,赵烈文还根据曾国藩的安排和要求,前后两次到曾国荃幕府帮助工作,亲眼见证了湘军攻克金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曾国藩总共四五百号幕僚中,赵烈文极有可能是唯一一个同时在曾氏兄弟幕府兼任机要幕僚的人.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中午,湘军攻进太平天国都城金陵.下午五时左右,赵烈文听说曾国荃回到了老营(曾国荃指挥部),就和众人一起前往祝贺.曾国荃穿着布衣,光着双脚,汗泪交流,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他制止大家不要祝贺,然后拿出一份提纲交给赵烈文,要他据此起草奏折.赵烈文很快写出初稿,亲手交到曾国荃手上.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 《决策探索》2005,(10):81-82,88
曾国藩的治人之道,常常是与自的外王之气结合起来的。曾国藩在《感春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外王”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1,(22):85-88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 这年春天,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江浙糜烂。湘军成了咸丰皇帝手里最后一张牌。无可奈何之下,咸丰只得把那顶一直舍不得的官帽,授予了曾国藩。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朝廷任命曾国藩“署两江总督”,也就是代理两江总督(同时按惯例“加兵部尚书衔”)。六月二十四日实授(又加“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政坛上,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两位知名度极高的人物。这两个影响了近代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军政重臣,不仅都靠军功起家,而且是师生和主宾关系,因为李鸿章既师从过曾国藩又做过曾国藩的高级幕僚。  相似文献   

5.
时事政策     
《领导决策信息》2013,(27):10-11
作者:宫玉振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2月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集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文学家于一身。在他的提议下,清王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办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北大国际MBA教授宫玉振的新书《大道至拙》将曾国藩的处事为人之道,归纳为"重、耐、浑、明、辣、慎、暇、裕、强、恕、勤、实"12个字,并围绕着这12个字展开论述,从领导力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和坚韧不服输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7.
正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进士及第,典型的"官二代",父亲官任詹事府少詹事,岳父则是大名鼎鼎的两江总督陶澍。曾国藩多次在奏折中夸赞胡林翼的才力远胜他十倍,而张之洞更将胡林翼奉为老师并多次拜谒设在武昌的胡氏祠堂,毛泽东青年时期则因钦佩仰慕胡林翼而将自己  相似文献   

8.
郦波 《领导文萃》2014,(22):37-39
正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傲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告辞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  相似文献   

9.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10.
正曾国藩一生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体现为九个字: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1.事不拖:一勤天下无难事。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大多数人一辈子平庸,只因懒惰。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相似文献   

11.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3,(24):64-67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人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从政要读《曾国藩》”,显然是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带来的轰动效应之一。《曾国藩》热固然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分不开,但仅凭这一点恐怕不能完全解释《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受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厚爱。《曾国藩》热肯定是反映了身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位伟人产生的带有时代特征的共鸣。本刊也曾断断续续地选用过这方面的几篇好文章,从官场、际遇、心智、人生等侧面,或褒或贬地把这样一个晚清重臣、赫赫有名的曾文正公,从我们认为有意义的特定的角度,引介给大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确确实实是一部好书,而有关方面的评论中也确确实实有不少很值得一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子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领导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大概也只是自藏本,因为从未见过有《挺经…  相似文献   

14.
治人需要一种做人的胆略,曾国藩提倡自强、倔强,这都是大丈夫立世治人所必不可缺的。值得引人注意的,则是曾国藩在此自强、倔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强的概念。明强的意思,不外乎既要自强,又不能盲目自强;既要超过别人,又要注意一定的条件和场合。在这里,曾国藩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例,提出要坚持孟子的集义而强、曾子的从自我反省中倔起,反对李斯、曹操、董卓、杨素那样的强,因为他们的强都用于谋一己私利上,所以没有好下场。  相似文献   

15.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成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入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相似文献   

16.
礼失求诸野     
曾国藩是清王朝的救星。我们知道,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打得清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直到他们碰上曾国藩这个钉子。可以这么说,没有曾国藩,清王朝和中国的历史真不知会如何改写(不过可以肯定,洪秀全如果成功,那一定是第二个朱元璋)。曾国藩之于清,其功劳和贡献均远胜于史可法之于明。这就奇怪。按照前面的说法,这个时候,不是应该没有什么读书人来帮忙了吗?怎么又冒出了一个曾国藩呢?也只能用孔子的话来解释:礼失求诸野。曾国藩是湖南人。湖南这地方,古时属于“荆蛮”,又叫“三苗”,历来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清代以前,除东…  相似文献   

17.
由于清朝具有严密完备的文书档案制度,和清朝以后历代的重视与保护,使得大量的清代奏折得以保存下来。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清代奏折有一百四十三万多件,其中汉、满文殊批奏折有七十一万多件;录副奏折七十二万多件。在殊批奏折中。主要为汉文殊批奏折,有六十三万多件。满文殊批奏折八万多件。  相似文献   

18.
郦波 《领导文萃》2012,(15):74-77
不反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早在两年前,当湘军攻下安庆,曾国藩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安庆后,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  相似文献   

19.
皇帝也贪财     
侃柴 《决策与信息》2008,(11):54-56
明朝万历帝爱财,史家已有定论。即使在这位享国48年的皇帝健在时,手下一些不怕死的大臣如雒于仁在奏折中亦直言不讳地指责他贪财好货,难道皇帝还需要贪财吗?天子富有四海、不必贪财好货,这说法看起来不错,然而经不起推敲。理论上万历帝富有四海,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说法而非真正法律意义上拥有物权。  相似文献   

20.
晚年曾国藩     
1864年7月19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城墙被炸开一道二十余丈长的缺口,曾国藩的湘军蜂拥而入,将城内的太平军和居民“斩剃无遗”,太平天国就此灭亡。这件“武功”,从遍及全国的农民战争烈火中挽救了清王朝,挽救了统治清王朝的满洲贵族,曾国藩因此获得了有清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