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滥政和懒政是权力乱象的两种极端。滥政恣意妄为,懒政无意作为,两者都直接导致行政生态和政治生态恶化,造成行政资源和权力资源的极大消耗或浪费,延误甚至阻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因而,应当深挖滥政和懒政内在的发生机理,寻求破解之道,以整治"权力裸奔"和权力虚耗,消弭滥政和懒政之痛。一、滥政和懒政的发生机理滥政与懒政虽然处于权力行使的两个极端,但其发生的原因与机理却有通约性。深究其发生的内在  相似文献   

2.
"懒政",顾名思义,与"勤政"相对,是指政府工作人员或政府部门对处理相关问题时采取的一种做法过于简单、作风粗糙的行为。有人曾经将"懒政"做过"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掉"的幽默比喻,可见"懒政"危害之大。解决"懒政"应采取如下措施:强化"服务人民"的观念,提高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强化行政机关绩效考核,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行问责制,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3.
正庸政懒政现象,也是反腐败不全面、不彻底的体现,会阻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正如李克强所言,"懒政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廉政与勤政是良好官德的有机两面,反对为官胡为和为官乱为,又力避为官不为和怠政懒为,才是对"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完整解读。然而,在基层,一些人对"懒政"恨不起来,懒政似有蔓延趋势。一些基层官员认为,在出台的党风廉政条例中,懒政很难界定;在推进改革全面问责的今天,似乎干得多更容易得罪人;更有一些官员认为,时下吃喝没门,收礼也关上了门,不如清清闲闲混  相似文献   

4.
正【策划人语】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一样尸位素餐、为官不为的懒官,古今中外并不鲜见,但让一国总理因之而拍了桌子痛斥,可见时下的懒官懒政已经严重到了何种地步。可以说,官员的贪污腐败与懒政成了当今官场上存在的两大恶疾。从某个角度来说,懒官懒政也是腐败。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危害社会的"致命伤",那么,懒官懒政则是"慢性病"。不管是"致命伤"还是"慢性病",都会危及到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懒官懒政不仅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懒官懒政的存在,会不停地制造着群众与党  相似文献   

5.
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消除懒政现象,扫除落实政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障碍,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有效的行政问责制度。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行政问责制度的有益经验,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法治型政府建设,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庸官懒政"现象是当前干部队伍管理的顽疾,严重制约了各级领导干部政策执行力的提高,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新形势下,认真剖析"庸官懒政"现象的现实表现,深入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责任政府的不断发展完善,问责制作为一种责任追究的制度安排作用重大。在强问责的背景之下,官员的"乱作为"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不作为""懒政"行为却有所凸显。为了激发官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缓解问责制下的高压态势,需构建容错机制,平衡问责与激励。为此,要界定容错的类型,确定查错纠错的主体,明确可探索领域和授权性规范,为公民评判提供渠道,确定集体责任追究方式,同时与激励机制相融合,使容错机制真正起到激励官员改革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是当前领导实践中一个比较典型和普遍的问题,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是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有种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闲度日不干事。当下有人调侃,当官有风险,用权需谨慎,不如图清闲。一些人认为,当"清官"太辛苦,不求造福一方,但求远离风险,没有组织授权,尽量不找事、少用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满足于混日子、注  相似文献   

9.
当前公共行政的研究途径日趋多元化,本文运用行政生态学的视角与研究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公共行政问题。通过对中国当前行政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分析,试图找到中国当前行政的问题,并从生态行政的角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不升迁就腐败"是时下一些仕途受挫官员的灰色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失意轻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重则心态失衡,堕入贪腐的深渊。它既不利于官员个人职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林林总总的官员失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如战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  相似文献   

11.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拥有更广泛的权力空间,这也被认为是推动我国自转型时期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核心要素。因此,对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在行政分权后的激励问题研究与分析愈加显著与强烈。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便是由周黎安提出的"政治锦标赛"激励模式。这种模式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激励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唯"GDP论英雄"及各种以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12.
基层公务员“懒政怠政”的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公务员"懒政怠政"的三大特点1.顽固性。"懒政怠政"被当今一些人喻为官场"牛皮癣",主要是因为它屡治不愈,非常顽固。这种官场病症不是现在才有的。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中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其中,"尸位素餐"准确地揭示了旧时官场"为官不为"的现  相似文献   

13.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的作风状况直接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做到勤奋敬业,有所作为,但也确有少数干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庸、懒问题。庸官懒政现象及其蔓延,严重违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整治。一、庸官懒政现象的成因分析庸官懒政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领导干部群体中存在一些懒政怠政、敷衍塞责的心态和行为,即"为官不为"问题。"为官不为"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落实,而且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为官不为"是一种顽疾和疑难杂症,不能等同于一种单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表现问题。治理"为官不为"要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综合施治。一、把规范权力作为基础"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不当为、不作为、乱作为,扭曲了  相似文献   

15.
<正>在今年热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庸政懒政怠政"的区长孙连城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每天沉溺于用望远镜观察浩渺的宇宙,在其位不谋其政,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应付了事。他有一句"名言"是:"无私者无畏",意思是自己不贪也不占,不想升迁,即使庸庸碌碌也没什么好害怕的。现实中孙连城这样的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为政者还不在少数。今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通报了16个"庸政懒政怠  相似文献   

16.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有效手段,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试验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本文旨在通过对先导区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对策,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先导区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张磊 《领导科学》2021,(5):18-21
避责的本质是懒政怠政,源于风险社会、舆论传导和信任危机等多方矛盾。地方官员会通过找替罪羊、折中“最优”、控制议程、行为选择等参加到“避责生存赛”中,以转嫁和推卸责任。地方官员避责的危害在于地方治理蒙上官员主观色彩、协调功能缺失造成多元分化、目标替换导致政策传导偏差、行为结果严重偏离初心使命。为此,需要对地方官员避责进行积极治理,重塑地方官员心理机制,转变其消极价值认知;强化激励问责机制,为积极履责提供良好空间;完善选任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官员队伍;增强地方官员治理能力,提升国家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8.
李克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懒政庸政怠政、不作为的要严肃问责,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这不啻向"懒官"发出了当头棒喝和严厉警示,对于那些长期不敢担当、不主动作为的"懒官",必将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代的官员尚有如此意识,今天的领导干部理应有更高的觉悟和追求。习近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日趋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会常常碰到制度伦理缺失、“问责”执行官员的道德伦理缺陷、问责主体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及咨询机构缺乏等瓶颈问题。因此,我国需通过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树立“问责”执行官员的现代行政伦理意识、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和建立行政伦理咨询机构、追求问责氛围的伦理化等相关对策以致力于更好的发挥行政问责制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正>通常来讲,"个性官员"指的是那些个性强势,具有独特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敢于突破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和面对政治敏感问题,不断进行政府管理和制度建设创新的官员。政治文明进步增加了"个性官员"的活跃度,但近年频频曝出的"个性官员"忽视民主、践踏法治的事件,又将这个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依靠领导者个人魅力带来的施政效率与非民主的执政方式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