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古代先贤对"静"的好处与作用做过精辟阐述。《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静也是一种无形的"能量",而且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能让人拥有不可战胜的强大气场。静能指导人们另辟蹊径,化解许多看似棘手的难题。戒躁求静是领导干部应有的素质。(1)浮躁的社会,头脑冷静者出。静气是  相似文献   

2.
正诸葛亮用人,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而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无能之徒表演的舞台。奉行德治的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极为苛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史学界对他的普遍指责。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如果"专"而"不红",他宁可不要;而倘若"红"而"不专",他却可以将就使用。"蜀汉无大将"时,有着"一颗红心"的廖化不也是作了先锋吗?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但真才与草包总该分得清。在蜀汉的  相似文献   

3.
<正>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屡建奇功。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4.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7,(11):89-90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不同之处,是他要对付的敌手和潜在的敌手更多一些。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睿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近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的评语。  相似文献   

5.
葛伟 《领导文萃》2012,(17):44-47
诸葛亮用人的短板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他与马谡形同父子。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对马谡过高的期待,让  相似文献   

6.
正"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基、奋发有为之源,对于肩负指导工作、引领群众重任的领导干部而言,学习就更加重要,要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所以对领导干部而言,学习不仅是"事业线",更是"生命线"。  相似文献   

7.
王者之师     
黄永武 《领导文萃》2013,(16):47-48
大将左宗棠最喜欢听诸葛亮的故事,还以武侯自命,给友人的书札常常自署别号"今亮";诗人杜甫,也最崇敬诸葛亮,也以武侯自命,称赞孔明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好像中国人不分文武,都奉诸葛亮为心中的偶像。在诸葛亮之前有张良,之后有刘基,这三个人都扮演了同样的历史角色。诸葛亮近申韩法家,张良近黄石公道家,刘基精于天文兵法近乎阴阳家,尽管三人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流传至今的古语告诉我们,识人难,难在"人心难测"。领导干部识人,是做好工作必备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因此,领导干部"为治以知人为先",必须拥有一双"火眼金睛"。关于识人,孔子有"三步识人术",诸葛亮有"七句看人之法",刘昭有"八观之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有学习借鉴的价值,但不能简单套用,要从工作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识人。  相似文献   

9.
淡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语) 淡泊,是指一种平常而又宝贵的心境。具体地说,淡泊是一种乐观豁达,知天达命,世事洞明而又怡然自得的心境。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物欲横流的环境,难能可贵的是保持  相似文献   

10.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诸葛亮之败,败在错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没有掌握好.最后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11.
选人用人问题关系到事业兴衰、国家存亡。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提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为官择人是从官职、岗位出发,用人立足点是为公;为人择官是从拟任者个人出发,用人立足点是为私。选人用人的立足点完全相反,结果当然会大相径庭,因而有治、乱之别。为人择官是以用人者与被用者的关系为纽带的。以用人者个人好恶来选人用人,就必然同气相求、异气相斥,放大优点、缩小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从这一点上看,用人者虽然未必不是出于公心,但肯定会用人失误。对此,聪明贤达如诸葛亮者也不能免俗:把马…  相似文献   

12.
权力欲望,难以抗拒;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  相似文献   

13.
"少不了之人"固然是组织事务处理中的主心骨、定心丸、攻坚者与联结点,但"单枪匹马"反映出中坚力量薄弱,"无出其右"则隐喻继承发扬不足,"一枝独秀"说明组织功能弱化,"众望所归"显示被动依附思想。领导者要想既充分发挥"少不了之人"的突出价值,又避免"支点"风险,就应对这类人才用之有"度",即安排有度、任用有度、责任有度、权限有度;用之有"略",即以"队伍"代"个人",均分"宠爱",权力制衡;用之有"谋",即以"少不了之人"激励后来者模仿、赶超,保证后继力量成长和组织应对能力提升;用之有"疏",即以有意疏远而维护领导权威、培养新人。  相似文献   

14.
《庄子·至乐》中有个著名寓言,说的是鲁侯养鸟,对鸟又喂酒,又奏"九韶"之乐,又用祭祀之物来喂养它.结果鸟"眩视忧悲",不吃不喝,三日而死.庄子批评说,鲁侯这是"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即以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来伺养鸟,动机好,效果差.  相似文献   

15.
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它兼容了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理念,从"有"与"无"两个特殊角度去审视事物,观其无界之妙,察其有界之涯,是"道"与"德"的合而为一.其中,道乃德之"体",德乃道之"用".老子认为,道乃宇宙之本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之运行而产生天地万物.老子之道,乃自然主义.老子强调对法制的尊重,反对以一已之私欲,凌驾于公众之法制.老子之德,乃无心之德,即无为而治.对于"无为",世人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无为,乃避开冲突.  相似文献   

16.
吾不如也     
周瑜想杀诸葛亮,憋出了一个鬼点子,要他三天之内监造十万支箭。天津人说话"太损了",诸葛亮没有兵工厂,周瑜也不拨军费,垂手之间,就向诸葛亮要十万支箭,换了别人,打开天窗说亮话,你不就是想除了我吗?该怎么着,你下手就是,别玩花的了。  相似文献   

17.
张欣 《经营管理者》2009,(18):175-175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本文针对南阳武侯祠广场周边的现状及开发前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8.
正对年轻干部,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简单决定其"上下",是不负责任的。孟子见齐宣王纵论治国理政之事,谈及用人,这位"亚圣"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段话,说的正是选人用人要兼听兼采,才能识得真金、选出贤人。"用多双眼睛看人选人",近日,中央召开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工作座谈会,中央领导提出"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从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切中了新时期年轻干部培养选任工作的要害。  相似文献   

19.
正"悔过"有两种:一种叫"前悔",就是对自身尚未形成或已形成的"错""过",防之、戒之;另一种是"后悔",大肆贪污腐败,在入狱时,出现"悔恨"性的"后悔"。"前悔"与"后悔"既对立又统一。不"后悔",必"前悔";有"前悔",无"后悔";强化"前悔",杜绝"后悔";是否"后悔",取决于"前悔"。这就是"前悔"之甜与"后悔"之苦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美,是真正的美。人之美,如此;文之美,亦如此。在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有太多赞美创作自然美的高论,如"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都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美的不懈追求。自然美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是一种脱落粉黛显本色、洗尽铅华呈素颜的真正的美。但用自然美论之写作,我们必须摒弃把"自然美"等同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