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四风"问题在诸多领域得到有效遏制,"八项规定"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的纪律高压线,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普遍赞赏。但是,干部队伍中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比如,少数干部滋生"为官不易"的思想,出现了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少做事就少做事的"为官不为"现象。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撰写过一篇文  相似文献   

2.
正软骨症。有的干部为官优越感很强,把学习当作一句口号,忽视了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这些干部自恃清高,自认为能力和水平很高,不愿学、不想学,习惯于老思路、老经验、老办法,拿不出管用的招数,做不成事,对上级给的优惠政策也用不足、用不好。短视症。有的干部干工作不是首先考虑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为官不干事现象在某些地方、某些干部身上非常严重地存在着。在这些干部任职的辖区内,面对一些复杂矛盾,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会触及哪些人的利益,怕得罪人丢选票而不敢"轻举妄动";面对关系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他们犹豫不决,不敢拍板,怕拍错板会影响进步;面对常规工作,他们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事就易出事。他们的"聪明"经验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结果导致一个地方或一个  相似文献   

4.
正官,按字典的解释,是指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上级任命的一定级别的公职人员。毋庸置疑,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热心服务的干部。对于干部个人来说,级别越高,越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越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对少数干部"不愿为官"的心态却大加赞许,认为其是高风亮节有骨气。结果就是"不愿为官"者理直气壮,"积极为官"者反倒沉默不敢言。笔者认为这种错位所引起的导向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5.
正领导干部做事与做人、做官密切相关,其人品、官德都通过做事来体现。所以说,领导干部怎样做事,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其思想品德、境界觉悟、精神风貌和人格形象,是检验领导干部做人、做官的"试金石"。古往今来,怎样做事,考验着官员的做人态度和为官智慧。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者的胜利花环,都是由"做事"的念珠串成的。所以,领导干部要建功立业,必须潜心做事、做成事,让生命在做事中燃烧,使生命因做事而精彩。  相似文献   

6.
正一、容错机制存在的必然逻辑容错机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媒体词语、公共政策词语,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方面,我们鼓励人们大胆创新,出现了一些敢作敢为的党员干部;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做事不出于公心,不民主决策而独断专行,不科学决策而违背程序,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一些领导干部一味求稳,"为官不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慢二看三通过"的心态越来越普遍。如何在创业与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入贯彻,反腐败持续推进,党风政风正能量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纷纷点赞。但在少数干部中也出现一股"暗流",认为要求严了、标准高了,干事就容易出事;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为官不为,消极怠工。这种认识和行为与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显然是错误的。那么,干部不干事的错谬在哪里?干部不干事,是对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行政资源建立在税收和国家财政的基础上,当然要用之于民。但有些干部位置占着、工资拿着,却不肯  相似文献   

8.
目前,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正在陆续展开。这次换届,中央的要求高,改革的力度大,涉及许多干部的进退留转。面对换届,绝大多数干部能够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也有少数干部心浮气躁,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有的四处活动,跑上级领导,跑有推荐权、选举权的同志;有的感到提拔无望,精神不振,该抓的工作不抓了;有的对职务安排不满意,向组织讲条件,对群众发牢骚;极个别的甚至无视党的组织原则和干部工作纪律,拉票贿选,行贿买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正常工作的开展,也会损害党的…  相似文献   

9.
办事不实,已成一些地方的习性,环境整治工作也不例外.做事本该讲成本.可一些地方改善环境却存在无视成本的浪费情况.高投入并未带来高产出,成为一些地方一种新的"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天生“反对派”。在工作中,上司总希望有人对他提出的方案发表意见,但是如果在任何一次会议上,您都用激烈的反对意见给大家澎湃的热情泼一瓢冷水,那么,无论脾气多好的上司也会把您打入冷宫。无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做事规矩,不注意这种规矩,就会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比如公司员工经常加班加点,而您却按时来按时走,一分钟都不多呆,  相似文献   

11.
陈德才 《领导文萃》2011,(20):35-37
张安世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张汤在汉武帝时任御史大夫。张安世年纪很轻时,就因父亲的缘故荫补为官,任尚书郎,因善于书法,具体负责文书之事。他做事聚精会神,甚至放假公休,都不外出。  相似文献   

12.
<正>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改进作风、铁腕肃纪不断深入,"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劲头更足了。但是,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漂浮虚华的顽疾尚未根除,一些老问题改头换面还在出现,一些新问题又逐渐暴露出来,"为官不为"、廉而不勤便是一例。"为官不为"表现为:有的看到现在管得这样紧,  相似文献   

13.
<正>加大治懒治庸力度,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整治干部作风提出的新要求。干部、干部,要义在"干"。党的干部,干事创业是第一位的。然而,面对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干部队伍中,却有那么一些人,只当官、不做事,只要权、不负责,只求守摊、不思进取,懒散疲沓,得过  相似文献   

14.
入仕为官是一把“双刃剑”,若能一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定会青史留名;倘若以权谋私、腐败堕落,定会遭人唾弃。综观古今中外,贪官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人生轨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可概括为“走五步”:一是“秀”起来。有了权力,干事的领导干部用来做事,贪官却用来作秀。“做  相似文献   

15.
<正>天生“反对派”。在工作中,上司总希望有人对他提出的方案发表意见,但是如果在任何一次会议上,您都用激烈的反对意见给大家澎湃的热情泼一瓢冷水,那么,无论脾气多好的上司也会把您打入冷宫。无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做事规矩,不注意这种规矩,就会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比如公司员工经常加班加点,而您却按时来按时走,一分钟都不多呆,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笔者在基层调研走访时了解到,一些村组干部作风粗暴、蛮横无理,群众反映强烈。有的村干部对于群众的合理诉求不上心,面对群众的指责,还叫嚣"有本事就去告";有的村委会随便订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要求群众这样不能、那样不许,而村组干部却照样"违规";有的村组干部以"罚款"代替村民自治,子女不孝顺罚款,违规办宴席罚款,没有将生活垃圾集中倾倒罚款;有的村干部成天吃吃喝喝、酒气熏  相似文献   

17.
正干部职务晋升,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初入仕途时条件相当的干部,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差距。有的进步较快,很快就脱颖而出,实现职务上的较大跃升;有的晋升缓慢,始终处于较低职务层级;有的少年得志,却较早陷入职务晋升停滞期,抑郁不振;有的职务晋升起步晚,却后来者居上;有  相似文献   

18.
正1.当下基层存在一批沉默干部,他们谨守为官慎言、信奉沉默是金,被迫或主动选择不说话、不说真话、不说有实质内容的话。对于这种干部群体失语现象,你怎么看?测评要素:把握时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分参考:(1)准确把握这一现象的本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群体失语必然导致群体失态、群体失责。(2)全面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有的基层干部不会说。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遇事凭感觉,张嘴就露怯,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业务素养欠缺。  相似文献   

19.
<正>时下,官场中弥漫着"当官真难""公务员太累""为官担惊受怕"等"为官不易"的消极心态。这是一些干部在当前政治生态下的真实心理写照,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否则,部分干部"怨风盛行",容易形成一种泛滥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干部的成长和事业发展。辩证分析"为官不易",需要厘清真、伪两个层面的不同意蕴。所谓"真不易",即"为官不易为",是干部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严管干部日益成为干部工作新常态。但是,极个别干部"钱不敢收了,事也不办了";少数干部高唱"为官不易"论调,过一天算一天;还有的干部抱着"多干多出事、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心态,遇到问题绕道走。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害无疑是巨大的。察其思路,有四项举措可供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