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括畏权怕官在内的消极政治心理的产生,既有历史的滥觞,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体制性根源,也有文化心理的影响。归根结底,消极政治心理的存在根源于国家权力的强制性及政治生活中权力运行的失范和异化。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氛围,只有真正把人民当成国家的主人,彰显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权力异化、遏制权力腐败并消除由此产生的消极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2.
<正>权力问题是政治的核心。如何对公权力加强监督,有效预防和克服其运行中的异化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实践课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来,如何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探讨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官员腐败问题,本质上是公权力的私用或滥用,是公权力的异化。克服公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3.
廉政是对权力存在和运行廉洁的概括性表述。从宽泛性意义上讲,廉政是一种文化存在.它体现在廉政观念、廉政制度和廉政实践三个方面。本文拟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对廉政文化的一般建构予以理论阐释.以利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正见、正戒、正为“三正”实证模式。  相似文献   

4.
强调党风、政风的端正,必须从根本上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建立廉政文化。或者说,党风、政风的端正乃至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首先必须强力反腐倡廉。从世界的角度看,腐败现象正在全球蔓延。就我国的现状看,改革开放以来,官员腐败业已成为我国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各类大案要案的不断攀升,一再敲响治理腐败的警钟,也一再地证明了公共权力的失控和滥用。对于公共权力失控和滥用的矫正与杜绝,仅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或法律制裁远远不够,而必须有结构性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文化的和政治的规范,充分运用政治监督的力量和文化监督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社会对公权滥用的问题日益警觉,人民对政治清明的诉求日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民意潮流,实行"自我限权""自我革命"的高度清醒与自觉。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管好权、用好权,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让  相似文献   

6.
《领导文萃》2014,(14):76-78
正权力异化尤其是家族化,已经成为各方忧心的重要问题68.8%受访者认为权力异化程度严重在"您是否认同存在着权力部门化、个人化、家族化等权力异化现象"问题调查中,60.7%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16.5%选择"比较认同",11.2%选择"不太认同",11.6%选择"不认同"。合计77.2%受访者认同当前存在着权力异化现象,这充分说明了权力异化现象已经成为各方忧心的重要问题。不仅如此,在"当前权力部门化、个人化、家族化现象严重程度"问题上,57.8%受访者选择"非常严重",11.0%选择"比较严  相似文献   

7.
面子观念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事实,面子有其特定的生成机制和效用机制,并与人情、关系等构成具有文化生态学意义的综合结构,对政治行为产生全方位的渗透、塑造和规约作用。面子生态根源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名分观念的异化,并在家庭中获得生存论意义的结构支撑,衍生出中国人普遍化的做人动机。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与面子生态具有同构共生关系,二者的互动极易引发政治生态的无序化,催生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在构建良性政治生态的形势下,中国的政治实践呼唤具有本土解释力和说服力的政治心理学。这需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内在事实,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深入反省中国政治行为的文化生态意涵,规避面子生态的负面效应,发挥其正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论社评     
正2014年8月28日《创新监督方式规范权力运行》评论员新华每日电讯当下中国社会的不少问题的症结,都与权力的滥用不无关系。改良政治文化、在制度层面确立"防火墙"、完善督查措施,方能抑制权力的引入独立于政策制定、执行层之外的社会监督,能有效避免政府在评价体系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也有助于在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监督中转观念、改作风,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助推加力。  相似文献   

9.
<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反腐力度,显性权力及其腐败得到了遏制,隐性权力及其腐败需要格外注意。一、隐性权力及其来源隐性权力是相对于显性权力的一种权力运作形态,其可能产生于显性权力的延伸和辐射、权力主体的个人魅力、正式权力角色形象的扩散、权力集中且不规范、权力非对称、官场潜规则、权力运行隐蔽且权力范围与责任不清等,同时往往还会表现在政治文化与心理层面。显性权力主体即职务权力主体,而隐性权力主体则更为  相似文献   

10.
一、腐败现象的概念及其根源 所谓腐败是指这样的一种行为,它是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以谋取私人利益,使公共权力异化的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作为或不作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失控和滥用。法国大思想家盂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防止权力失控或滥用,就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在现代社会,往往设计出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并以法律作为运行规则,即把权力制衡融于法治之中。权力的制衡有丽种形式,其一是政治系统内的制衡,其二是政治系统外的制衡。前者是指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体系之间的相互制衡,在我国还包括党政系统的纪检和监察等;后者是一种广义的权力制衡,诸如社会监督、民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还有社会教化.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自律等等,也属于权力制衡的范畴,其目的都在于规范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政治文明规定着社会关系中权威关系、公共机构与个体、社会群体间信任关系和资源控制与分配关系网络的稳定和运行。这样的政治文明内化于社会行动主体思维和行动逻辑中的,成为一种特有的心理结构,并复制着、维持着政治制度的运行,而其自身也在政治过程的互动中被创造和破坏着。在有着古老集体农耕文明的中国,一种以"理"的诉求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从家族、社区内部互助、合作关系赖以维系的必要物发端,形成了一种依赖官民一体观的政治逻辑。这样"理"的政治文化根植于国人的思维结构中,并潜移默化地通过在各种微观政治过程中显现出来。这样的诉诸于"理"的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情理—公理—天理"三位一体构成,内嵌于同一的、并未言明的、却共同维系社会公序的语境之中,体现为一种"理"的结构和生活—哲学统一体。通过对网民拆迁类留言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观察到诉求者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层面上,是在工具性地利用诸如"公正"、"权利"、"权益"、"法治"等说法,而其在心理层面上的终极目的,是要"讨一个说法",是通过诉求的实现,达到一种"理"的平衡和修复。  相似文献   

13.
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一种道德诚信文化和一种社会价值文化,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从当前事业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内在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不论是拒腐防变、正风肃纪,还是简政放权、权力清单,都是这方面的切实举措。其中,腐败与特权,是公权力失范和异化的突出问题。如果说腐败是权力异化和失范的显性症候,那么特权是权力失范和异化的隐性病根。管住权力,必先反对特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而反对特  相似文献   

15.
黄芹 《经营管理者》2009,(20):11-11
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来源于人民,是以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力。公共权力具有不同于一般权力的特征,即垄断性与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运行,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或者是公共权力主体以权谋私,便会出现公共权力异化现象。公共权力的异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公共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影响政府的信誉和形象,降低公众对公共管理和政府的满意程度,并最终会威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必须防止公共管理过程中权力的异化,保证公共权力的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16.
冯志峰 《领导科学》2015,(10):11-13
<正>县域政治关系的运作,突出特点是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混合在一起,表现为权力运行的"双轨制"。韦伯认为,"现代科层制的典型特征是私人和官职领域的分化",而"双轨制"政治则表明县委书记权力运行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融合。处于"人情场规则"之下的非制度化生存是当前县委书记的工作和生活常态。在这种政治生态下,一些县委书记运用不同手段经营各种关系圈,在人情交往中不断冲破制度约束,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较为典型的县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在许多国人的头脑中,政治与权力往往很容易被画上等号。国人对权力的心理隔阂,常常体现为对政治的不感冒。所以,有人会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世人告白"远离政治",而落马高官也往往以过来人的身份叮嘱后来者"远离政治"。这其实是一种过度逆反形成的偏执。事实上,现代政治特别强调政治或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因此,分析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刘崧在《权力生态的重建与权力崇拜的终结》一文中认为,权力为权利而设,它本身必须以权利作为基础。而现实中权力总是倾向于背离或异化于这一本源,孤立于权利之外,超然于权利之上,而导致权力的神圣化、神秘化。中国人普遍具有权力崇拜心理,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而必然的文化逻辑。一是几千年来形成  相似文献   

20.
正刘良军在《秘书》2014年第10期《治理"小权力"需用"大处方"》一文中指出,手握小权力的人代表基层党委、政府与群众打交道,在群众眼中他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他的所作所为最终影响党委、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因此,对于滥用小权力的行为不能等闲视之,需要制订出详实的"大处方"。首先,要对手握小权力的人开展专题教育与培训,使之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即便是小权力也不能滥用,进而形成不滥用小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