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并为自身发展谋求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外交走向的重要问题。当下,国内外学界、政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3.
正这三年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理想,东海、南海爆发的摩擦考验领导人的智慧。国际社会批评中国咄咄逼人的观点也并不鲜见。我认为,评价政府的外交,必须把行为放进国际权力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很多人还在讨论中国是应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要"有所作为",其实看清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后自然得出结论。邓小平时代决定中国必须韬光养晦,1980年代中国对外策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6.
<正>自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以来,逐渐将外交原则由原来的"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这一转向使中国外交面貌一新,但争论也随之而来。其中,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不结盟"政策。之所以有种种议论,一方面因为中国政府在有意或无意地放松"不结盟"政策,令观察者的思想出现模糊与分歧。另外,外部的争论也可能成为政策调整的先声。"不结盟"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一项外交政策。这项政策的提出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地区国家不断闹腾,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关心和重视中国的外交战略,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韬光养晦"战略已经过时,现在"应该大有作为";应该重新考虑是否仍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需要重新评估"不结盟"政策的利弊,启动"准结盟"或"半结盟"政策;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8.
政治     
《领导文萃》2010,(4):7-8
中国展现绝对政治影响 邓小平为了保障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曾经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过去,中国遵守了这个方针。分析家说.今年中国放弃了外交清静无为的作风,  相似文献   

9.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0.
趋势     
《领导文萃》2013,(3):135-136
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工程。中国人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会交流。公共外交的场合无处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公众与世界公众广泛交流的机会,这两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是一个了不起的跨国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随风潜入夜,  相似文献   

11.
佚名 《领导文萃》2012,(11):73-76
经过了艰辛的努力和曲折的道路,中国外交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最卓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而这与中国领导人的个性外交密不可分……周恩来:美食为媒宴天下周恩来是新中国开国领袖之一,在国际舞台上,更是以杰出的外交家风范闻名。在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美食发挥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为提高外交决策和行动的效率、速度,需要考虑建立外交大数据系统,并结合外交实际善加利用,使外交向精准、迅捷、科学化方向迈进。大数据时代中国外交的四大挑战一是外交事务呈几何级增长。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密切,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贸易投资遍及全球。中国加入了300多个国际条约、数千个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近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几乎同步。  相似文献   

13.
孙力舟 《领导文萃》2009,(24):51-54
美国历史学家尼尔&#183;弗格森发明了"中美国"(Chimerica)一词,而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则提议创建美中两国集团(G2)。国内也有人认为,在对外政策上,中国没必要继续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相结合"的道路。而事实上,现在谈"中美共治世界"为时过早。回顾历史,美国的崛起也离不开"韬光养晦"。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的王朝更替,留下了大量的陵墓遗迹,正是这些遗留下来的陵墓,成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如何去解读这些陵墓艺术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汉唐帝王陵前石像生则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比较这两个时代帝王陵石像生的特点,对了解千年前的艺术风尚,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所有朝代当中,宋朝应该是经济最繁荣、市场最发达、外贸最活跃、商人最自由的朝代,同时也是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朝代。据经济史学家估算,宋朝的富裕程度空前绝后,不仅远迈汉唐,而且超越明清,据说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据当时全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远迈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成祖朱棣时代,短短几十年时间,经济、文化、军事就发展到鼎盛时期。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就遭遇上了突然死亡呢?这个问题,发人深省。不管明朝亡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崭新命题,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创新。它为中国外交指明了奋斗目标,也为国际社会及其国际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一、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建设和谐世界”重要思想是当今时代进步的产物,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冷战结束后,世界两极对抗格局解体,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汇和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和平、缓和、发展、合作的潮流深入推进。这为“建设和谐世界”重要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可能。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虽然总体上发生了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是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外交的舵手和领航人。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二十字方针”,指引中国渡过复杂国际形势的急流险滩,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20世纪90年代初,一场猛烈的政治大风暴向世界袭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旦夕之间垮台、变色、易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空前严重的挫折,陷入低潮。西方国家自以为在取得对苏联和东欧集团的冷战胜利后,在全世界彻底扼杀社会主义,实现“西化”和一统…  相似文献   

19.
<正>核心提示:回顾过去一年中国的外交,既保持了连续性,又有新的突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点:首先,以共赢深化和平发展战略;其次,中美达成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是历史性的突破;第三,重视发展周边关系并提出明确的方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2013年走上了各自的领导岗位,全世界都十分关注中国今后的走向,中国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外交上如何行事,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2013年中国的外交是活跃的,丰富多彩的。中国外交包含四个大方面: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王朝兴衰和国际交往的概貌,见证和展示了基辛格关于中国外交的大历史视域。借助于历史大叙事,基辛格形成了文化想象中的中国例外主义,即时空上的连续性和封闭性及意识上的唯我独尊。遵循这种文化想象,他酝酿出观念中的中国外交,包括中国的世界态度、外交理念及领导人的外交智慧等。基辛格的中国外交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价值,但终未能幸免于屈从自我的国家利益立场,也未能逃脱先入为主的西方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