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案例来看,无论是“老虎级”的腐败大官,还是“苍蝇级”的腐败小吏,其腐败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家族化”“圈子化”及山头主义。腐败呈现出以一个“主要的权力人物”为中心,按照“亲缘信任”的原则,以“水波涟漪的方式”逐步扩散,形成“圈与圈”相套的系统化腐败圈子和链条,这其中,不但包含了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直系血缘关系,而且还包括七大姑八大姨、同学、同事和战友等,形成了一个大的、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腐败家族”,把一些公共权力“私化”了,把组织权力变成了个人权力、家族权力,并明目张胆地利用组织权力、以组织的名义干坏事,极大地损毁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相似文献   

2.
从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案例来看,无论是"老虎级"的腐败大官,还是"苍蝇级"的腐败小吏,其腐败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家族化""圈子化"及山头主义。腐败呈现出以一个"主要的权力人物"为中心,按照"亲缘信任"的原则,以"水波涟漪的方式"逐步扩散,形成"圈与圈"相套的系统化腐败圈子和链条,这其中,不但包含了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直系血缘关系,而且还包括七大姑八大姨、同学、同事和战友等,形成  相似文献   

3.
腐败者一直都在寻求腐败形式的变化。但千变万化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上的努力。一是寻求“外在”的技术或手段的“创新”,即如何将权力运用得更好,以最少的成本,谋取最大的利益;二是稳固“内在”的根基或背景,即如何维持固有的权力或进一步扩展权力,寻求更为稳定的依托。家族参与的“家族式腐败”,可能是腐败者认为的揽钱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情境的影响下,组织中逐渐形成一种基于"差序格局"背景的特殊的领导—部属关系。对这种关系的研究,不仅要注重横向的关系"差",同时也要考虑纵向的等级"序"。领导者要从领导、部属、部属群体三个角度,立体分析"差序格局"下领导与部属的行为取向和行为认知,关注分配公平、互动公平,关注圈层的流动性,实现圈内外部属关系平衡,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正>霸道的官员,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很容易滑入腐败的深渊。官员霸道,实则是不可理喻的权力霸道。从本质上说,官员霸道其实是"权力霸道"的衍生物,是以霸权为表征的,是特权思想在作祟。一些官员的霸道习气,除了性格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没有认清手中权力的属性。当官员模糊了权力行使的  相似文献   

6.
腐败与公共权力伴生,难以根治;腐败与自然界腐烂机理相似,但导致腐败的原因比腐烂复杂得多。腐败是政府官员及其代理人运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必然损害公众利益,甚至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公共权力、与群众关系、执政宗旨、权力寻租和执政规范五个方面能够判断政府官员及其代理人是否腐败。调查数据表明,公众不太相信通过执政者的执政素质提高能够减少腐败,认为应该通过外在力量减少腐败。虽然腐败难以根治,但仍要不懈努力地治理腐败,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治理腐败的措施:对公共权力使用的奖惩、直接对公共权力约束、防腐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共腐圈"是腐败重灾区的一个突出表现。腐败本来是一种需要遮遮掩掩的见不得光的行为,很多地方虽有腐败发生但毕竟还有所遮挡,有所顾忌,因此不会普遍,不至于成为满目腐败的重灾区。而一旦腐败分子构建了"共腐圈",并让其成为支配权力运行的地下组织,则腐败一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是公开的秘密,也必然导致腐败进入重灾状态。因为,所谓的"共腐圈"其实就是权力寻租者的抱团,这种腐败层面上的共同体,让权力依附成为一种习惯,让权力勾结成为一种常态,结果必然导致腐败的无法遏制。  相似文献   

8.
隐性腐败的特征及防范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大、反腐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传统的粗放式官员腐败有所收敛。但是,这并未根本阻断腐败分子进行权力寻租的路径。在天网恢恢的反腐局面中,他们被迫转入腐败的隐蔽战线活动,以隐性腐败的形式重新铺开了腐败阵地。如何较为准确、全面地分析隐性腐败的特点,从有效打击的  相似文献   

9.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在经济犯罪案件中,职务犯罪占有相当的比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有效、有力的监督所致。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实践证明,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治理和遏制腐败的重要途径。我个人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各种职务犯罪的消极腐败现象,除了强化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外,最重要的自觉接受自我心灵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的工作报告指出,要建立完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雷冠希案"等案件时,可以发现其中有多主体的利益博弈和权力博弈。同时,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反腐中的政治博弈呈现出两个方面的转型:一个是绕开了"第四权力"(媒体)进行举报,另一个是"自己人"博弈官员自己。  相似文献   

11.
浙江台州经济是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其民 营经济主要采用家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台州经济发展初期带来了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性也融入了家族管理模式中,这种家族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也是近几年来,台州经济逐渐放慢的一个原因。本文通过描述目前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具有差序格局性的家庭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外刊外报     
正"小官巨腐"凸显地方官员腐败严重香港《南华早报》11月13日河北省一名腐败官员被查家中藏有1.2亿元现金、37公斤黄金,并拥有68套房产。这名官员和另外230多名官员的腐败案件凸显地方严重程度。河北省政府承诺加强反腐行动,尤其是加大对主管土地、城建等领域官员的整治力度。  相似文献   

13.
看上去"清水衙门"的科技系统,处长级官员权力之大令人惊讶。随着广东科技系统腐败案件的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交易推向公众视野,再次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  相似文献   

14.
金鸿浩 《领导科学》2021,(1):103-105
腐败是公共权力非公共运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吏治腐败扭曲了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标准,以关系远近、贿赂多寡作为官员晋升的"潜规则"。司法腐败则扭曲了国家司法权和执法监督权,受赇枉法,视多寡为曲直,"犯罪虽同,断狱乃异"。建议进一步强化公共组织、专职机关、社会公众腐败预防的制度设计,倡导廉洁文化,最大限度防止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  相似文献   

15.
<正>在权力不受制约的前提下,官员腐败如果令企业免受权力伤害,是有效率的;如果助企业谋得非法利益,是无效率的。严惩腐败官员必然一刀切,不可能根据经济效率的原则区别对待。所幸,这两种腐败有共同前提,即强大不受制约的权力。治理这两种腐败的最优策略也一致:让权力最小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人民法院廉政风险防控,就是从司法工作岗位中找出可能影响公正廉洁执法、引发司法腐败问题的"风险点",并针对"风险点"健全防控措施,以阻断岗位廉政风险演变为干警违纪违法案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职业经理人泛家族化管理是我国家族企业实现治理转型的关键。本文基于组织身份理论认为泛家族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家族身份泛化和家族成员对家族身份控制的冲突和矛盾,通过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结果表明:企业主家族主义观念较强、家族股东涉入程度较高以及具有传承意愿的家族企业具有较强家族身份控制需求,导致在经营上表现较低的泛家族化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式组织制度有利于提高泛家族化程度,同时正式组织制度的完善也减弱了核心家族身份维持、企业所有权家族身份的控制与延续对泛家族化的负向效应。研究结果厘清了家族企业中阻碍实现职业经理人泛家族化管理的家族身份因素,揭示了家族身份色彩越浓厚,其越难以打破原有家族边界进行泛家族化管理,对我国家族企业制定治理转型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及时揭露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在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领域、环节和部位,建立有针对性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腐败的发展蔓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靠法治制约权力,使国家机构和公务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权力在"刚性"的制度笼子里运行,有效防止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  相似文献   

19.
曾晖 《领导文萃》2014,(21):75-78
正随着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查办日益透明,近年来,媒体披露了多名违纪违法官员"两规"前最后的露面场所,有住宅、单位、饭店、机场等。其中,涉案官员在会场被带离的情况相对较多。舆论普遍猜测,众目睽睽下带走贪官,为的是起到震慑效果。但一名长期分管案件查办的某地纪委副书记否认了这种说法:"方便办案才是首要考量,腐败官员警惕性最低的时候,往往就在会场中。"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家族式腐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从苏荣的"男女老少都参与腐败"到刘铁男的"贪腐父子兵",从刘志军的"寻租亲兄弟",再到艾宝俊、吕锡文,一家几口涉案……综览"落马"官员的受贿历程,妻子、儿子、兄弟姐妹等家人的身影时常闪现其中。可见,一些落马的官员不仅没能"正身律己",没有守住公权的边界,反而溺爱子女、纵容家人,任其将职权当特权,拿公权换私利。最终,正是万般溺爱的儿子将自己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