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时,就在深入地思考为官之理。他在刊发于《领导科学》杂志1990年第9期的《为官之道》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想当官又想发财是十分危险的。有些人当了官,就以权谋私,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古时候说‘无官一身轻’,想当官  相似文献   

2.
"要先做人后做‘官’;要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去做事;不要再把‘学习不够’当犯错的万能借口……"1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做造福人民的开拓者》的讲话,精辟地论述了领导干部的为人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3.
正官职乃天下公器,为官须恪尽职守;民为邦本,为官尽职的根本在于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曾在1990年第9期《领导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为官之道》一文。他指出:"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民,这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体认和笃诚践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多年前关于为官之本的精辟论述和慷慨情怀,仍然令我们深受教益、备受鞭策、激情奋发。  相似文献   

4.
清初理学名臣汤斌,历经顺治、康熙两朝,三次出任地方大员,政绩显著。汤斌两袖清风、正己率属,公正执法、办事高效,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的为官之道与当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他的为官之道和领导艺术值得领导者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古往今来,一代王朝之兴盛,必离不开一代明主与贤臣。纵观中国历史上之显盛王朝,均有圣明君主之谋国兴业,贤明臣子之忠君效国。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被后世大为称赞,一代名相房玄龄光耀于史册,他的为官侍君之道亦流传至今,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当今社会,领导干部应学习先贤为官之道,从中汲取精要,严格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水平。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盛气象,这一盛世自然离不开李世民的雄韬伟略,然而更有赖于其身  相似文献   

6.
正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为官与春秋时期的齐相管仲颇有相似之处:都有卓越的政绩,不仅颇得领导赏识,而且生活幸福,善始善终。赵普的政治、经济、管理理念相对于管仲的丰盈、深邃而言,显得单薄很多。不仅如此,赵普与历朝历代的宰相相比较,其"寡学术"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从为官的角度来看,赵普极为简明的为官之道可以供我们深思,其为官的经营机巧也有助于我们参透职场人生。一、支持、辅佐、建立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7.
正任何单位都是一个组织,组织的存在都以履行一定的职能为目的,而组织的高效运作离不开组织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在一个单位内,"不管是‘下属信任领导’还是‘领导信任下属’,任何单向的信任都是不完整的,组织中只有‘领导—下属双向信任’的形成,才能有力地促进组织的良好运转和组织绩效的提高"[李爱梅:《"领导与下属双向信任"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今,学学古人的为官之道,可以净化官场,改进作风,提高执政能力,提升官员的人格品位。所谓为官之道,就是为官之人跻身于官场的一般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9.
1981年2月24日,邓颖超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做了一篇题为《坚定不移地搞党风》的讲话。讲话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的剖析无不显示着邓颖超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对党的纪检工作、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期待。读了这篇讲话深受启发党员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是解决党风问题的核心和根本。那么,  相似文献   

10.
<正>宋庆历六年(1046年),邓州穰县(今河南省邓州市)城内24岁的贾黯中了状元。同年九月,贾黯虔心敬意地到邓州州衙拜见范仲淹。范仲淹把自己一生做人为官的感悟送给了贾黯,他意味深长地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比范仲淹稍早几十年的宋人张咏有一篇很有名的《三不欺箴(并序)》,文中张咏自勉"上不敢欺君,下不敢欺民,中不敢欺心"。范仲淹为官数十年,官职遍历朝中  相似文献   

11.
在机关工作,常听领导说为官须防“四种人”,笔者对此感触颇深,聊以成文。 一是上面人。这里说的上面人,是指上级机关个别原则性不强,到处打招呼、递条子、使眼色的人。这种人党性观念不强,或假以组织之名,营一己之私;或借领导之威,以售其奸。在一些单……  相似文献   

12.
正策划人语为官不为,就是占着官位、握着公权力,却不干应该干的事,无所作为。这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引古人诗句"为官避事平生耻",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担当,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对领导干部而言,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理念:为官不为是官之耻辱,为官有为才是官之本分。  相似文献   

13.
为官铭     
正物欲横流、浮躁功利,信仰危机、世风日下。做人难,做官更难,做个好官更是难上加难。为官之"义"在于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本"在于造福,若"义、德、本"三馨,是谓"好官"。故而须铭刻"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之至理名言,做"吾日三省吾身"之为官楷模。以"三修"为着力点,务求严以修身。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相似文献   

14.
<正>3月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大家在发言当中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国务院有关同志记下来带回去认真研究,"要落实,不落实要问责。"李克强还强调:"为官要有为,不能乱作为,但要奋发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说到"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  相似文献   

15.
于洪生 《决策》2007,(6):52-53
两套话语体系的对立 有人说,官场中讲究政坛言语、注意仪表形象也是为官之道.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着类似情况.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党政机关的领导要讲话,单位要制定计划、搞年终总结等,都要有专职秘书写出稿子来,然后领导照着念,稿子的内容多半为"官话".  相似文献   

16.
蔡建军 《领导文萃》2015,(7):116-119
阅古知今,历史上的吏治故事,总能给今天带来启示。比如晚清名臣张之洞,之所以能在险恶的局势中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其为官之道,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值得后世思考。为官之首要:忠正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他勤于政事,一身正气,用权不结党,用人不谋私,始终做到心正、言正、行正、身正。  相似文献   

17.
<正>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数千年的精神传承。深悟国学内涵,可提高个人内在气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古人云,治事先治政,治政先治吏,治吏先治心。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要加强国学修养,才能更好地修好为官之道。一、短不可护,长不可矜。明代聂大年的《座右铭》: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长不长。此语的  相似文献   

18.
林洁 《领导文萃》2013,(9):76-79
领导的口味是关键"‘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会议中官话套话至今不绝于耳。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现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1月7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了一条名为"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的微博,引起网友关注,转发超过12000次,评论4300多条,公众参与度之高,令《人民日报》版面编辑直  相似文献   

19.
王爱军 《领导文萃》2012,(18):89-91
一个人坚持原则并不难,难在屡屡遭遇挫折而不改变内心的坚守。唐朝宋璟正是有这样风骨的人。三起三落长安四年,有人举报武则天的内宠张昌宗请术士看相,看看自己是龙还是虫。这在当时属于谋逆之罪,是应该杀头的。武则天却护短说:"张易之等已经跟我说清楚了,不要再追究了。"可主管此案的宋璟,坚决不从,上奏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谋反大罪,不容免除,请交由御史台审理,以正国法。"最后又表态说:"虽然我知道您对张易之等恩宠有加,我也知道言出祸从,但是基于道义,即使我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  相似文献   

20.
李延玲 《领导科学》2015,(10):44-46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学艺术全才,同时又是一位政治家.他26岁步入仕途,为官40载,官职最高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相当于副国级,最低被贬至琼州别驾移廉州安置,从八品,相当于副科级,66岁病逝于常州.他在为官之路上遭受的坎坷和磨难远非一般人能比,但始终从容应对,无论穷达,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的浩然之气很值得历代为官者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