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领导角色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行政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而对下属的研究则相对不足。在现有关于下属的研究中,Paul Michelma认为,无论你在组织中是什么位置,提高自己作为下属的技能永远没有错。那么,什么样的下属才是"好下属"?本文试图探索"好下属"的人格特征,并探讨其与领导风格的匹配性。一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  相似文献   

2.
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领导的话,在下属面前应该是有号召力的。在领导与下属关系和谐的环境中,工作有干头,顺心;心结有人解,顺气;任务有人领,顺意。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比较好的。但是,现实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有的领导与下属之间非但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反而产生了很大的离心力,关系很别扭:下属不愿见领导、不肯听话、不想做事,甚至避而远之。下属一旦产生了离心力,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领导干部,不妨从以下“六心”入手,化解下属的离心力。双向沟通多交心。有些下属之所以与领导产生离心力,主要缘于领导不注意、…  相似文献   

3.
张妍萃 《领导科学》2012,(34):56-57
领导一直是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下属同样非常重要。在领导眼里,出色的追随者、好下属,值得信任和培养。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对于个人来讲,一定意义上都是他人的下属。因此,"无论你在组织中的什么位置,首先提高自己作为下属的技能永远没有错",也只有首先成为好下属,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所谓领导者被下属"劫持",从重度上讲,指领导者实质上丧失了对领导工作的主导权,自己的领导意图和领导行为受制于某个下属,无法自主地运用法定的权力,自己的权力、权威、尊严和影响微乎其微甚或荡然无存,自己只是名义上的领导,是典型的自己当官、别人当政;从轻度上讲,指领导者在某一时期、某一特定背景下或某一方面的工作上过于依赖某位下属,下属则以这种依赖来反制甚至要抉领导,而领导却一时缺少有效的手段采制约下属,不得不与下属达成某种妥协,迁就和容忍下属一些明显过分的要求和行为.领导被下属"劫持"与领导对下属充分授权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前者,领导是无奈的,也是无力的,下属左右着领导;而后者,领导仍是权力的操控者,能自主地指挥下属.  相似文献   

5.
信任 下属 是领 导 者 有效 开 展 工作 的 前提 条件 之一 , 但 领导 者 对 下属 的 信任 应把 握一 定 的 度, 适 可 而止 。 领导 者如 何把 握 对 下属 的 信 任度 ,需 要认 真 对待 。笔 者 认 为 ,其 中当 有 “四忌 ”。 一忌 情感 之私 屏 蔽 公明 。 信 任是 欣 赏 ,  相似文献   

6.
组织中"问题成员"的出现并非完全源于个人因素,而是互动衍生之结果。领导者对组织系统管控的乏力加剧了下属的任性,领导者自我行为的失当直接强化了不良示范效应,领导者立场不正则易为下属所围攻而同流合污。同样,下属的任意随性会直接挑战领导权威,加剧彼此冲突;下属不良行为泛滥则恶化组织氛围,弱化领导管控力;下属彼此抱团谋私容易拉拢上级,寻求"保护伞"。斩断"问题领导"与"问题下属"间的衍生路径,应立足制度规则,约束行为取向;完善独立监管,规避权力庇护;公开管理过程,确保行为公正合理;强化情感沟通,缓和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7.
一个单位内部有众多的下属,工作中难免会有少数人越过主管领导,直接把个人对工作的看法和想法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与之沟通。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下属对主管领导不信任、不信服;二是对主管领导有成见或意见,但又不敢正面指出,心里有怨气;三是想借助上级的力量来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面对下属的越级沟通,在没有给领导工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前提下,领导者一定要坚持从工作大局出发,注意自身形象,少安毋躁,沉着冷静,正确对待。宽怀为本,保持沉默。一般来说,下属进行越级沟通也是自己的一项权利和自由,主管领…  相似文献   

8.
河之洲     
《领导科学》2013,(4):32
只有"立场",没有"是非"只要是中国人,都对"站稳立场"这个词不陌生。什么是"立场"?"立场"的本质就是"认清形势站好队",认势不认人,永远站在势力较大的一边。"立场"包括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两个团队发生利害争执,你得认清形势"站好队",如果判断错误"站错队",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二是你得无条件服从本团队领队的指令。  相似文献   

9.
下属都知道与领导搞好关系的重要性,希望能与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事情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实上,每个下属多多少少都会在工作中与直接领导产生一些或大或小的矛盾.领导对下属的看法和成见,除个别的有复杂的原因以外,大部分是下属在工作、品德、言行等方面曾出现过令领导不满意的地方而造成的,这些成见又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消除,从而使领导对下属形成了固定的不良印象,导致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裂痕.  相似文献   

10.
领导要对下属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与下属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不顾下属的所思所想,单凭自己的感受管理下属,而这恰恰是许多领导在管理下属时容易忽视的问题。领导只有实现与下属之间由排斥性沟通向建设性沟通的转变,才能与下属进行有效沟通。一、排斥性沟通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在等级制度森严、领导管理严厉的环境下,下属会刻意地包装而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因为领导具有评判权和赏罚权。领导者在给下属做指导或提建议时,如果高高在上,与下属有明显的等级距离,下属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排斥感,这就是排斥性沟通。这种沟通实际上否定了下属…  相似文献   

11.
李北陵 《领导科学》2003,(23):30-31
想到写这个题目,是因为自己在车间管理工作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也因为看到一些当领导的由于不注意与下属保持“等距离”,亲一些、疏一些,结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下属。笔者从中悟出了与下属相处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等距离。与下属相处保持等距离,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防止偏听偏信。偏听偏信,是做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大忌。一般而言,任何人对于与自己交往甚密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容易认可或相信,而对于与自己不甚亲近的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则不容易认可或相信。作为普通人,这或许没有多大关系,有亲有疏也算正常,因为各人有各人的交…  相似文献   

12.
唐信祥 《领导科学》2003,(22):15-15
现代领导干部要实现有效的领导,关键在于他的领导影响力,也就是他在领导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和改变下属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领导影响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领导赢得下属认同的过程。如果在工作中不能让下属形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服从心理,就难以收到良好的领导效果。要赢得下属的认同,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一些努力。在了解下属的基础上善待差异,是赢得认同的前提。某春风得意的年轻领导干部,在没有被提拔之前,上下都认为他各方面都很不错。当他被调入另一个单位做领导以后,他总认为新单位能干的人不多,便在言行举止中表…  相似文献   

13.
<正>组织战略强调组织全局性的谋划与决策,但在追求高绩效的同时,组织发展的计划和决策执行面临着诸多压力。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是否裁员?能否留住人才?怎样提振士气?如何促进组织变革?这些问题使得领导者处于管理困境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边界管理成为领导者关注的重点话题。领导活动不仅表现在组织环节控制上,更应对下属的组织目标认同进行引导,注重下属的心理与行为领导。一、下属心理边界的概念和维度  相似文献   

14.
领导与下属关系是镶嵌在组织中的对偶关系,下属创新角色的心理认同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单位组织管理创新的力量源泉与不竭动力。结合中国本土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探讨领导—下属交换关系对下属创新角色心理认同的影响,对中国情境下领导与下属关系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慎评下属     
段连伟 《领导科学》2003,(11):26-27
领导对下属的评价,包括工作、生活、人品、能力、性格等方面,不仅关系到下属的成长进步,也关系到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环境,还对领导者的威信和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领导对下属的评价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随意而为,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评。校正“第一印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下属。“第一印象”在领导对下属的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第一印象烙印最深,也不易改变。如果第一印象好了,领导就容易对下属产生好感;如果第一印象不佳,就会对下属心存芥蒂。但事实上,社会在进步,人也在不断发展,每个人都不会一成不变,第一印象也需要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16.
领导与下属之间既是一种上下级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又是一种同事关系、同志关系.一般说来,前一种关系顺理成章,不难处理好;而后一种关系就不是任何一个领导都能处理好的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领导在工作中过于偏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较少考虑同事关系,甚至在这方面存在不少毛病和失误,有意无意之间造成了下属的反感和不快,导致心理隔阂.对此,他们却还浑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显然,在这种不和谐状态下相处共事,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的.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领导,在履行领导职责的同时,很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赢得下属的好感,同心同德、上下协力地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魅力/变革型领导理论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导研究领域之一,理论界有美化魅力/变革型领导的倾向,将其作为"有效领导"的代名词。事实却是,魅力领导存在阴暗面,可能会对组织和下属的长远发展构成危害。尽管有国外少数几位知名领导学家呼吁对公/私权魅力领导的区分,但仍然没有引起重视。本研究在区分魅力领导的"公权"、"私权"动机之框架基础上,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探索了组织中公权和私权魅力领导对下属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基于388名领导和下属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公权魅力领导能够促进下属的内部动机,而私权魅力领导削弱了下属的内部动机,下属内部动机分别中介了公权魅力领导和私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工作自主性加强了公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工作自主性越高,公权魅力领导与下属内部动机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强。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领导者经常会遇到难以管理、让人头疼的下属。他们在单位我行我素、态度粗暴、不听指挥、不讲道理,在领导者做出决策和提出意见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现出对立和反感情绪。我们姑且把他们称为"蛮横下属"。如何化解该类下属引发的单位内部  相似文献   

19.
领导从来不是领导者向下属发号施令影响下属的单向过程,而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交换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下属的需求、价值观、个性特质和能力等状况会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积极或消极地左右着领导者手中权力的运用. 一、下属的盲从、逢迎和依赖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重要促成因素 安弗莎妮·纳哈雯蒂的权力腐败循环理论认为,私欲膨胀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开端,而导致领导者私欲膨胀的除了个人因素和组织结构因素外,还有来自下属的因素. 首先是顺从型下属.顺从型下属被罗伯特·凯利看作是“积极的但却没有任何批评精神的依赖者”,是领导者的“应声虫”(yes people).他们缺乏独立性,唯命是从.只要是上级命令,无论是否违反组织原则和规范,他们都毫不犹豫立即去执行.他们行为的动机并不复杂:可能出于对领导者手中权力尤其是强制权和奖酬权的畏惧或期待;可能因为卑躬屈膝和自我轻视的个性倾向,也可能为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而避免与领导发生冲突.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总是服从让领导者产生“服从的幻觉”——相信自己总是英明正确的,否则下属为什么总是没有异议地服从呢?于是,领导者变得飘飘然而逐渐自我膨胀,滋生并不断强化自我特殊性的意识,越来越轻视下属,从心底认为他们无能并进而无视他们的参与权,直至无视组织规范,大权独揽,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20.
领导者的风格是否为下属所乐于接受,是领导者实现成功领导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者往往忽视下属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工作中不注意锤炼下属乐于接受的领导风格,因而造成与下属之间不应有的矛盾和摩擦,带来工作上的种种被动。因此,锤炼下属乐于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