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恺  吴丽玮 《领导文萃》2010,(19):52-55
<正>刘备"取天下之量"刘备早年有一事能说明他的气量。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中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先主传》和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真正怒鞭督邮的其实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比较一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三部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率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宋江以群盗之首招安拜将;刘备三分天下;唐僧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三个"无能"的窝囊废最终成就大业,究竟是造化厚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一场戏多少年来脍炙人口。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坐而待价,成为尊重人才的典范。不过,三顾茅庐其实是刘备与诸葛亮两位智者相互试探、了解的较量结果,这也许是粗心的读者想不到的。 就《三国演义》的情节安排看,刘备迫切需要一位军师。他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  相似文献   

4.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8):37-3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是易中天先生依据《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所推测的"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的说法,抑或是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里关于"三顾茅庐"的详尽描述,都肯定"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三顾茅庐"已被人们定义为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千古经典。但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为了赢得领导者信任而进行的政治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刘备为了凸显领导艺术、集聚人才而精心准备的一场大戏。二者的博弈,才是"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下面,笔者逐一分析之。  相似文献   

6.
刘伟 《领导科学》2012,(21):54-55
年轻干部初入仕途,经验不多,基础不牢,一切都从"新"开始。这与当初的刘备如出一辙。众所周知,刘备是平民英雄。刘备创业之初可谓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资治通鉴》中记载:"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父亲去世早,母亲也非大家闺秀,虽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只是虚名,并无皇室后裔之实。一个靠"贩履"为生的家庭,能有多少基业?《三国演义》中也说,刘备的叔父刘元"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江山确实  相似文献   

7.
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7岁出山辅佐刘备,一生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54岁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是智慧的化身,他"功高不盖主,权重无野心"的高大形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卓越军事才能深入人心,为后世所推崇和称颂。到了明清时期,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使更多的老百姓普遍了解到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人物。《三国演义》中的基本史实是有史料可以佐证的,虽为文学作  相似文献   

8.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帐下有一员大将叫魏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战功卓著的人.却死在已经死去的诸葛亮的手里。对于这个案件,千古评议不一。有人称赞诸葛亮的智谋,说死诸葛还能斩魏  相似文献   

9.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孔明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用人的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领导要想用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叫不来,“绑来见我”就是了。  相似文献   

10.
<正>辛弃疾在《南乡子》一词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由此可以看出,在宋代,人们是把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同等地看作英雄的。只是《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人们就将曹操视为"奸雄",首先是其"奸",其次为其"雄",是将他作为刘备"仁君"形象的一个反衬。因此,几百年来的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是个"白脸奸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求才荐贤的精彩描写,“元直走马荐诸葛”一节,尤为世人所熟知。 徐庶,字元直,曾化名单福,长歌自荐于新野,为刘备运筹帷幄,火烧新野,计取樊城,立下汗马功劳,极为刘备所看重,倚为左右手,  相似文献   

12.
对抗军师     
说到军师,人们立刻会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在隆中草庐应刘备三顾之请,出山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历代中国人视为智者、忠臣、贤相的代表。以至于一些  相似文献   

13.
十年砍柴 《领导文萃》2006,(12):130-134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虽非一人所作,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宋江武艺不如一寻常的地煞星,计谋不如吴用等人,而为一百单八将之首;民间奚落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一遇到危险就痛哭流涕,演一曲“悲情秀”;而唐僧呢,斗妖除魔的本事不但不济手下的三个徒儿,连胯下的白龙马都不如,身陷险境时,惟一能做的是念救苦救难观世音的名号或者叫“徒儿快来救我”。宋江以群盗之首招安拜将;刘备三分天下;唐僧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三个“无能…  相似文献   

14.
徐焰 《领导文萃》2011,(14):38-40
刘备的形象,经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他起家之举的“桃园三结义”,因反映了古代草根阶层的心理寄托,长久地为人们所崇拜。不过若仔细看看史书《三国志》及相关史籍,研究刘备如何从最底层逐步发迹,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以仁义诚信感召天下,从一个救了董卓反而遭董卓白眼的平头百姓,在讨卓的盟军中只是站在公孙瓒身后当跟班的卑微角色,终于成了鼎立的三雄之一,被曹操誉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风云人物。他那时一无地盘,二无兵马,寄人篱下,能令世人刮目相看,他的仁义诚信确实起了一部分号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三国演义》就是英雄演义;笔者认为,《三国演义》还是领导演义.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相互较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领导者带着各自的谋臣武将,通过长期的抢山夺城,争王称霸的过程.笔者认为,此三人中,"枭雄"曹操才是最杰出的领导者,至少从结局来看,他得到的地盘与人口都是最多的. 一、领导作用巧妙发挥 现代管理学认为,领导者在组织部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具体要发挥指挥、协调和激励三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使功不如使过"是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的精髓之一。《论语》中讲:"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于下属犯的错误,不能一概论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引导。"使功不如使过"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后又在《唐书·李靖传》中出现,其本义指使用有功之人不如使用犯过错误的人。从历史上记载的事例来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遵循这种用人之道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使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正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火烧连营"的故事并不陌生,而创造这一辉煌战绩的陆逊,早期在东吴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壮派将军。在刘备大军压境之时,蒙谋士阚泽推荐,陆逊被孙权所重用,拜为掌管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兵马大都督。任命文书传到虢亭,诸将心中不服。因碍于孙权之命,等到陆逊升帐,众人"勉强参贺",但对陆逊的  相似文献   

19.
<正>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人生最大的错误,往往就是由侥幸引诱我们犯下的,当我们犯下不可饶恕无从宽释的错误之后,侥幸隐匿得无影无踪。"此话鞭辟入里,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存在侥幸心理的动机,可用三个关键词解读:投机心理、获得利益、躲避不幸。古往今来,不乏因心存侥幸而犯错误、栽跟头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有一则"刘备招亲"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周瑜为助孙权取回荆州,图谋在  相似文献   

2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代豪放词人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发人们对三国群英争雄的多少感慨!“当今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词)。《三国演义》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