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雍正的继承帝位,历史学界从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雍正是由康熙临终传位的合法君主;另一种认为雍正继位是夺权篡立。后一种篡立说由孟森、王钟翰、许曾重、杨珍等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而坚实的证据。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热河和南苑行猎之后“偶感风寒”,住在畅春园休息,命皇四子胤稹往天坛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恶化,至夜间猝然逝世。据称:临终遗言由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3.
河之洲     
给对手敬杯酒康熙在位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拥立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第三杯敬他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以及鳌拜。闻听康熙说给敌人敬酒,众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  相似文献   

4.
《秘书之友》2012,(3):49
碧螺春简介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  相似文献   

5.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康熙王朝"就像一个大型的企业,有着权力至上的管理者"康熙爷",有着各个分工不同的"部门",还有着如今企业晨会一般的早朝。在当时内忧外乱、动荡不稳的历史情况下,我们的"康熙爷"是以怎样的智慧和魄力将朝廷内外整治的井然有序,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康熙盛世呢?不妨让我们穿越那段气势恢宏的历史,看康熙大帝为我们展现王者的管理之道。  相似文献   

6.
清代沈起凤在《谐铎》一书中记载:康熙年间,京城国子监助教之子吴生,一日至廉记书铺闲游,见一少年购《吕氏春秋》时不慎将一枚钱掉在地上。吴生随即用脚踏住,待少年走后,俯身将钱拾起放入自己的口袋。这时,旁边有位老者过来不动声色地问了吴生的姓名,冷笑一声而去。后来,吴生通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台湾,以《康熙来了》为首的一系列娱乐类谈话节目异军突起,迅速风靡两岸三地,而内地也不甘示弱,《超级访问》、《东方夜谭》等新兴的谈话类节目同样抢占了大量的收视份额。《康熙来了》是台湾中天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谈话类节目,名称由主持人蔡康永与小S徐  相似文献   

8.
自从历史上有主奴关系以来,"奴才"一词作为主仆关系下身份的表达,已经为人们所熟识。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传统社会以"主奴"特征为主导的社会关系与思想观念的深刻作用和影响,导致有清一代"奴才"称谓充斥于君臣、主仆上下诸种关系的表达之中,尤其是君臣语境下,更成为"清代特色"。根据目前的史料遗存所见,君臣语境下的"奴才"称谓是从康熙帝开始出现,而且是伴随着奏折这一文书形式的使用而出现的。最早开始于君臣语境下使用"奴才"自称的时间是康熙二十九年,具折人是山东巡抚佛伦,而较早在奏折中自  相似文献   

9.
刘诚龙 《领导文萃》2012,(16):90-92
康熙年间,有一官吏名曰陈鹏年,在衢州府西安初任县长时,赢得民心无数。单举一例:"民生女,半以陈名,或以湘名,以公湘潭人也。"即西安辖区的民众生女,有一半给闺女取名,换了爹姓,改为跟陈县长一个姓;没改姓的,也在名字中安一"湘"字。陈县长之所以能获如许民心,乃源于"邑有溺女之习"。陈县长上  相似文献   

10.
曹家的没落     
史景迁 《领导文萃》2014,(11):68-70
正康熙死于1722年12月,李煦几乎即刻就被撤去了"苏州织造"一职。这对曹家而言,是在新朝的不吉利的开端。无可否认,李煦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没有辉煌的业绩,但他曾是康熙宠爱的人,他的去职确实意味着旧的秩序已经变了。雍正的一些对人对事的态度,对曹家大大不利。作为一个法家式的人物,他对于家奴严厉控制,常常对包衣表现出公开的轻蔑,他视包衣为卑下、不诚实、不听话的。他看轻织造职位的重要性,以为不过是"听得些流言再做传报而已",他觉得一个巡盐御  相似文献   

11.
康熙"九宫夺嫡"是指康熙的九个较为年长的有雄心、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的皇子(包括太子)为了争夺或巩固储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康熙的这九个儿子是皇长子胤  相似文献   

12.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1639~1712),21岁中进士,入仕53年,是康熙皇帝的恩师,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康熙时期是清朝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原因,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综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  相似文献   

13.
正"使功不如使过"是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的精髓之一。《论语》中讲:"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于下属犯的错误,不能一概论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引导。"使功不如使过"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后又在《唐书·李靖传》中出现,其本义指使用有功之人不如使用犯过错误的人。从历史上记载的事例来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遵循这种用人之道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使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太多是如何发生的呢?有人说",实践错误一定是因为理论错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错误是因为货币理论错误。大家都在接受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这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的基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明显错误的理论:它错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货币超发只是发生高通胀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遗憾的是,各国  相似文献   

15.
"领导不讲理"虽是一种笑谈,但也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言外之意就是:在一个部门或单位,领导一定要有绝对的权威,自己说的哪怕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下属也必须坚决去做,在自己辖区内绝不允许有不同声音,否则,就要采取相应措施"统一意志".  相似文献   

16.
于成龙在清代顺治、康熙时期,素有"包(拯)孝肃、海(瑞)忠介"之清誉.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祯年间,他曾考取过副榜贡生,倡导经世之学.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为广西罗城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后,由于其政绩昭著,又屡被提升.  相似文献   

17.
芮韬 《领导文萃》2009,(24):83-87
康熙六年(1667)七月,也就是索尼逝世后的一个月,康熙正式亲政了,这本是一个了不得的大日子,但因为要证明鳌拜专权,又变得不足为重了。相反两年后擒鳌拜的那一年通常才被认为是康熙真正亲政的开始。真是这样吗?看来问题在于鳌拜是否专权了。  相似文献   

18.
那国毅 《经理人》2002,(6):42-43
德鲁克:“我永远不会提拔一个从不犯错误,特别是从不犯大错误的人担任最高层的工作。鲁克认为.仅将经理人定义为"对他人的工作负有责任的人"是不够的,经理人应该是"对企业的绩效负有责任的人"。这里所谓的绩效,就是合理使用资源(人员、设备、原材料等)。两项任务:建立团队/权衡利益德鲁克认为,经理人要执行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经理人必须建立一  相似文献   

19.
清朝管理官员,除三年对外官一次"大计"和对京官一次"京察",以及履职引见、年终陈述等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密考。此制源于康熙时期的密折奏事,正式实行于乾隆朝,一直使用至清朝灭亡。由于考语清单是在每年年终奏报,所以密考也被称作"年终密考"。这一重要的官员管理制度,因其机密性,并不载于公开的《大清会典》和《吏部则例》等国家大典之中。那么,这项制度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今天该怎么评价这一制度呢?由于密折的制度化,密考也由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贵刊束学山《为何爱看帝王剧》(2002年第2期),憋不住要说几句早就想说的话。 束学山先生所举的有很高收视率的一连串封建宫廷剧,都是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这样的题材给人以新鲜感,不为人们所熟悉,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记得在香港时,亚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