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炜  靳继东 《管理世界》2019,35(9):1-15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财政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财政实践的内容和财政理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这一历史逻辑,分析财政发展各阶段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演进的实质,总结创新性的财政制度设计对于特定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对各阶段中不同财政思想的内在联系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党建国家和党治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在基层治理中体现为党治基层,这是理解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逻辑起点。近年,通过区域化党建、派驻"第一书记"、开放式党建、智慧党建及"三有一化"等党治基层创新行动,党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基层治理绩效,同时也导致边界不清、行动困难、高成本运行等问题。对此,需要以公共价值创造为引领,以政党自身的"治理转向"为途径,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在根本上要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要求相适应,构建一个由"理念—体系—机制—能力"构成的整体性理论与政策框架。理念决定高度,理念决定先进性,理念决定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构建胜任力模型,是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逻辑起点。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新型镇领导胜任力模型,基本框架由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品质心理四个维度及16个因子(包含39个要素)构成。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进行了验证,并以此模型采用模糊分析法对S新型镇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为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镇培养领导干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行政科学与行政哲学双重维度与本质。行政哲学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叙事基础,必须以行政哲学知识建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前提和根本观点的逻辑体系。我国已进入国家治理阶段,需要革新的问题非常多,行政哲学必须认清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担当作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中行政哲学发展的路径在于始终关注行政实践的发展,以社会变革与发展作为其实践基础;同时,通过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过程,积极发展行政哲学。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引入治理的概念,并明确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总目标之一。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设计者和亲身实践者,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三圈理论"作为领导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构建了以价值、能力、支持为三要素的分析框架,用以提高公  相似文献   

7.
治理理论诞生于全球化、地方化和福利国家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它打破了传统行政学范式的解释逻辑,试图解决价值与效率的冲突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与进步。据此,有学者认为它是公共行政学的新范式。但是,基于对范式的含义和评价标准的分析,治理理论并未构成公共行政学的新范式,其理论逻辑并不完备,且仍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治理理论称不上是公共行政学的新范式,但也不能就此否定它的理论贡献。首先,治理理论突破了传统行政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其次,治理理论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程;再次,治理理论暗示了未来公共行政学新范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邓崧  申红梅 《领导科学》2023,(3):95-100
基于对TOE分析框架的改进建构TOE-D模型,分析数据解构、技术驱动、组织变革和环境优化对推动实现中国特色数字善治的作用机理。数字善治的中国本土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具有技术性、组织性、环境性和数据性。数字善治本土化的数据逻辑在于从政府—市场二元维度配置数据资源,解决数据垄断问题;T-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技术逻辑在于推动政府管理技术变革,催生数字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全过程,推进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全新合作;O-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组织逻辑在于驱动组织结构从科层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实现对内数据共享和对外数据开放;E-D模型赋能数字善治本土化的环境逻辑在于转变法律向度,向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建共享的双重空间法治转型,同时优化制度环境,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更好理解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更好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领会党的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实质,本刊专访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相似文献   

10.
赵福昕  孔陇 《领导科学》2023,(6):97-102
重塑基层社区治理逻辑思维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思路在领域建设、价值遵循、发展目的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当前我国基层社区治理的目的要求和执行结果相悖,具体体现为精细化治理要求与基层减负放权的实践逻辑相悖、民主协商制度与治理共同体聚合力不足相悖、智能高效治理要求与数字鸿沟难以跨越相悖。基于此,应通过党建引领以提升社区治理管控效能、主体联动以强化社区治理服务效能、科技赋能以激发社区治理创新效能、文化渗透以释放社区治理的绿色效能等,将“四维蓄力—四重效能”作为重塑基层社区治理格局的路径选择,将构建有序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作为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布局的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加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政府预算民主法治、提高国家财力绩效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大预算监督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改革内容不断深化,监督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日益加大.本文从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借鉴投入产出理论的思想,从预算监督能力(投入)、预算监督行为(过程)和预算监督效能(产出)3个方面构建"能力一行为一效能"分析框架,由此实现了在同一逻辑框架内分析人大预算监督的全周期发展状况.基于理论分析,围绕预算监督能力、预算监督行为和预算监督效能构建了我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行性.选取2020年S省6个市级人大预算监督为研究样本,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为全面系统评价和掌握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提供了系统性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需要一定的媒介、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山东省某地L村"三治"融合的治理案例研究发现,信用体系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它提供了城乡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界面,通过对治理主体的角色界定、渠道提供、规则设定、作用保障等建立起公众参与的城乡社区治理框架;另一方面,它将制度逻辑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主体创新和实践的动力,使得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都能够以城乡社区治理主人翁的意识和心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在管制、规范和认知制度逻辑框架下实现法治为本、德治为引、自治为基的"三治"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重大危机之下,地方政府呈现出不同的治理面孔,这是由不同治理情景中政府不同行动力所塑造的,而政府行动力与其面临的治理压力、治理能力相关。通过构建“压力—能力—行动力”分析框架,对治理模式进行类型学分析,可以总结出重大危机下的四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即外压模式、内控模式、借力模式及动员模式。各治理模式在组织形态、治理方式、运行逻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重大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又处于演进过程中,呈现出调适性治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毛寿龙教授开发的治道变革理论框架,提出了中国政府实现有效公共管理的制度平台,认为中国的治道变革是走向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和开放政府等。江苏省淮安市的效能建设实践探索暗合了治道变革的逻辑和价值,对我们重新理解政府效能建设的价值目标、治理结构和方法技术等具有理论和政策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从逻辑上讲,政府治理可以从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两个维度加以理解,前者指的是政府在应对公共事务时所具有的潜在或现实的能力;后者则指政府如何实现自己的意志,直观表现在政府与多元主体的关系上。政府治理理论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反映到行政实践中,兼顾治理能力和治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进展:国际趋势与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多年以来,国际公司治理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态势,具体表现为:在内部治理方面.对治理特征的深入挖掘和对关系网络治理效应的细分研究;在外部治理方面,对法律环境和政治联系治理机理的持续关注;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得到动态优化与调整;研究对象特别关注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及其治理风险的研究方兴未艾等.本文对上述国际研究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综述.同时.对国内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治理评价、拓展研究等视角进行了梳理,并提炼和总结出中国式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研究主线和分析框架.以期揭示复杂背景下中国公司治理的演进逻辑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合作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全新的理论,为公共事务提出了不同于官僚行政理论的治理逻辑。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打破传统的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进而发挥出巨大优势治理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应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型政治权威,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促进政治权威法治化。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法治体系,建构一个法治型政治权威,是保障政治权威在法律权威的框架下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时代城市发展融合智慧技术的应用,探求技术嵌入下精细化治理模式已成为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时,呈现出公民、顾客、伙伴等多重角色属性。城市治理环境主要呈现出治理系统整合化、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工具科学化、治理方式智慧化等特征。基于政府部门与多重角色公众的互动逻辑,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转型,城市治理者应精准识别角色,扩增交互途径;动态回应需求,提升交互能力;拓展智慧应用,强化治理效能;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以点带面。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脉络下,如何进一步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整合,成为当前基层建设进程中的根本性议题。深圳市南山区Z街道将基层党建整合到整体性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形成以社区党建为核心,推进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社区管理"一核多元"的治理机制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合特大城市基层党建的社会化逻辑和模式。"让社区回归社会"这一基层党建的社会化逻辑,成为实现基层治理社会化目标的根本之道,可以为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