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匡济 《领导文萃》2015,(8):73-76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品格     
李恩柱 《领导文萃》2012,(19):64-66
社会的奇妙在于,舆论一旦形成,就会有御用、非御用的学者,煞有介事地从学术角度考查、论证皇帝不同于常人之处。尽管刘邦父母连真名实姓都没有,《史记》里只说:"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但是后世一些人,对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全方位"论述,查出其父其母的真名实姓。东汉学者王符,说刘邦的父亲叫"刘煓",魏晋时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则说刘邦的父亲名"刘执嘉",刘邦的母亲姓王。也有人认为刘邦的母亲不是姓王,而是姓温。有一部书还给刘邦的母亲查证出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含始"。  相似文献   

3.
正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出身平民,有好酒色、贪财物的不良习气,有逃命时弃伦理亲情而不顾的不义之行,有不礼遇士人的"溺冠"之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浑身不乏缺点的人物,崛起于乱世,在群雄逐鹿中,最终击败出身贵族且拥有着出色军事才能的项羽而登上皇帝宝座,建立西汉王朝,这与刘邦非凡的领导才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政治嗅觉敏锐,善于运用舆论秦朝末年,暴政日深,天下骚动,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此时,刘  相似文献   

4.
我国督查制度在古代可以理解为"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而"谏",则是谏官。前者是监督百官的,后者则是对皇帝进言,也可以说就是监督皇帝的。秦朝御史:既能督查百官,又能监督皇帝。  相似文献   

5.
明宣宗在明代许多性格阴毒或乖戾的皇帝中,算是一位好皇帝。他性格仁和,而又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他在位十年,是明代政治最为清明、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吴刚 《领导文萃》2012,(14):41-43
近来,人们逐渐感到国际社会有些不对劲儿:"盯"住中国的人越来越多,"找茬"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甚至一些"兄弟"国家竟直接"叫板"。于是,国人稳不住了:抱怨"韬光养晦"的有之,急于想在国际舞台上"亮肌肉"的有之,甚至想教训一下那些不知好歹的"小兄弟"们的也有之,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心中产生了不知所谓的幸灾乐祸。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件真是太多了。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过世,懦弱的刘盈继位,但真正执掌朝政的却  相似文献   

7.
姚绍成 《领导文萃》2006,(10):173-174
近来重读《史记》《(高主本纪》),感慨良多。汉5年(前201年),刘邦联合诸侯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取得全胜,为全国统一的西汉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按理说,皇位非刘邦莫属。而刘邦再三推辞,曰:“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皇帝”。意思是说:“我听说有贤德的人才能做皇帝,图有空言虚语,保不住皇帝的称号,即皇帝位是不敢当的。”我们且不论刘邦所云是真情,还是假意,就那一番话,也够感人至深,谦和又入理。谦虚是我中华民族的美德,被奉为万代师表的孔圣人,对谦虚就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  相似文献   

8.
张嵚 《领导文萃》2022,(3):42-45
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中国历代皇帝里最神奇的"创业奇迹"——汉高祖刘邦常被人吐槽的,就是其无比草根的"创业团队". 刘邦的"创业团队"有多草根?以东汉学者王符的话说就是:"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狗屠也;骊山之徒,钜野之盗,皆为名将."特别是那几位最早跟刘邦"创业"的团队成员,樊哙"以屠狗为事",夏侯婴"为沛厩司御",...  相似文献   

9.
正尽管刘邦不喜欢儒生,大骂儒生为"竖儒""腐儒",甚至还做出"儒冠撒尿"的荒诞事,但我们发现在《鸿门宴》中,刘邦集团的处事方法与儒家一致。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以致项羽没有除掉刘邦的理由。让我们立足《论语》加以解读。一、遇事多问"怎么办"。孔子主张遇事要问"怎么  相似文献   

10.
汉景帝刘启因一句"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的戏言,激起了梁王刘武想当皇帝的野心。由于窦太后的推波助澜,最终酿成了一出梁王刘武"皇帝梦"破灭、郁郁而终的悲剧。梁王"皇帝梦"的破灭主要是汉祖制的约定、汉景帝本人性格及朝臣对祖制的固守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其经历启示我们凡事要谨言慎行,要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11.
用人的奥妙 汉高祖刘邦,原只是沛县(今属江苏)乡间一个无赖平民。尽管无聊文人也给他找了个显赫的祖宗,但是,他们弟兄三个(刘邦是老三),名字就叫作“伯”、“仲”、“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可见这个家庭有多少文化教养。 刘邦的“邦”字,前人推测是他做了皇帝才起的。因为“邦”的意思就是“国”。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这位皇帝未曾发迹时的行径,大抵如在家不肯干  相似文献   

12.
正谏,旧时指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现在常用"开门纳谏""从谏如流"形容某个单位、某位领导能够广开言路、积极向群众和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就"谏"本身来说,必定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忠有奸。魏征进谏成就了"开元盛世",比干进谏遭遇了掏心之殇。如何成就一次完美高效的进谏和纳谏呢?笔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一、类别——从进谏者的角度分析进谏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往往有不同的原因和背景。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把谏言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做皇帝     
古代的时候,中国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从农 夫到将相都有。自从小亭长刘邦见过了秦始皇说 "大丈夫当如是焉",和种地的陈胜喊出"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之后,大家好像突然都醒过来一样, 只要有点机会,就幻想着能当上皇帝。 曹操扫平中原之后,很有点自负,说是如果 没有他的话,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话其  相似文献   

14.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4,(17):40-42
正在明代,朱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五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西北设立军事基地;他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垦荒,派郑和数次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个堪称优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大演员"。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对太子朱标不满  相似文献   

15.
雷建军 《领导文萃》2012,(22):88-91
发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鸿门宴",以其赫赫声名堪称千古一宴。它是刘邦和项羽一对盟友交恶的开端,从而揭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势。这样一次历史盛宴,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咂摸不尽的余味,也留了一个千古不解之谜,那就是宴会上项羽缘何不采用范增之计杀掉刘邦,而是放虎归山,以贻灭顶大患。究竟是什么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时心慈手软,失去了这个一举结果日后最大政治对手的最佳机会呢?提出这个问题,前提其实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鸿门宴"的错解,把  相似文献   

16.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17.
正一是注重一贯表现,用制度紧盯干部的"行"。通过常态化采集、精细化分析、合理化运用等方式,及时录入、研判各类信息数据,构建"综合数据链",用大数据思维来考核评价干部,建立完善优秀干部"靠数据、凭业绩"自动生成模式和干部日常考核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开展面对面谈心谈话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干部平时的思想工作状况,全覆盖、经常性听取干部相互之间的反映,听取群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弱"与"强"相对,意思是比别人差,不如别人,包含有弱点、弱项、不足、软弱等意思。"示弱"是一种领导艺术,领导者每天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恰到好处的"示弱"能够化解难题,融化坚冰,能够把一些通常不太  相似文献   

19.
萃岚  景珂 《领导文萃》2016,(6):79-81
正(一)明《应谐录》中就有一则"善谀"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所谓"谀",乃"奉承巴结"之意。广东有一位县令,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每发布一项政令,部下交口称赞,县令才喜欢。他手下有一名衙役想迎合县令,故意在旁边对人轻声说:"世上大凡做官的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奉承,唯独我家老爷不然,很瞧不起别人对他的恭维。"县令听到他所讲的话,迫不及待地把他叫到跟前,赞美不  相似文献   

20.
说“画谏”     
在封建社会里,臣下对君王进行规劝,称为进谏。 进谏,有“言谏”,即对君王直言得失,如屈原在楚王面前力主联齐抗秦;有“书谏”,即写成奏章谏疏到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