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人治与法治优劣问题的讨论,不仅标志着沉寂了几十年的中国法学开始复兴,也标志着中国的法律人对法律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入.但笔者注意到,这次讨论基本上是围绕人治与法治的社会功能而展开,或者说讨论的焦点是人治与法治两者哪个更适合现代中国,很少触及人治与法治的价值追求.而笔者认为,人治与法冶的价值追求才是人治与法治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比较二者优劣的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2.
西方法治文化中有一场著名的法治人治论辩。先哲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但他的老师柏拉图则主张由“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这场论辩的最终结果是.历经挫败的柏拉图终于放弃不现实的人治理想,转而求诸法治。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由统治者的权力决定。法律自己不是主人,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宪政与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治与宪政的关系,一方面,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并捍卫着宪政体制的生存和稳定;另一方面,宪政反过来又保证了法律的内容和形式的公正,维持了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平衡。事实上,正如我们下面将讨论的,宪政恐怕是人类所知道的实现一定程度法治的唯一途径;同时,我们将看到,宪政是法治与人治良好平衡的必然要求。由于对宪政和法治的定义不同,学者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解释。有些学者认为法治只是宪政的一部分,建立宪政体制不能只靠法治。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法治与宪政是同一个概念,而且法的至上性的最高和最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益深化,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正在由传统的人治方式转向现代的法治方式.当然,这一历史进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反复曲折的演进过程.毋庸讳言,由于诸多原因,在我们现实的领导活动中,法治精神的贯彻仍有很大困难和阻力,仍有不少领导者还是习惯于或者倾向于人治,还有一些领导者比较喜欢和崇尚人治,我们在这里将此类现象统称为领导者的"人治偏好".领导者的"人治偏好"对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有着极大的危害,在党中央突出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绝不可等闲视之,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5.
李震 《经营管理者》2009,(3X):130-131
公平和效率是法律的两个基本价值。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即二者孰重孰轻、孰前孰后,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的一个难题。我国对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及实践更突出地体现在经济领域,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我国经历了从效率优先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演变。作者认为,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应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服从于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生活这一朴素理想和最终目的,法律在这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正人治模式并非"无法"之治,而在于"人大于法",法行使的是人即统治者的意志。正是统治者意志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民众的世界在善与恶中反复。法治优于人治之处在于法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最高权威,限制和约束了权力的随意本性,保障了人的基本权利不受权力所侵害,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顺应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这已经为世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有句经典名言:"你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句话是针对科学研究领域说的,意思是科学家在搞科学实验时如果屡遭失败,那么一定要懂得反思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依赖.在今天的社会治理领域,许多政府官员往往做不到这样的自我反思.在面对因为人治方法产生的社会问题时,他们依然习惯性地沿袭人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即便不是火上浇油式的加重问题,至少也是扬汤止沸式的于事无补.解决因为人治的思维方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新时期的人们尤其是社会管理者确立和运用法治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和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强调运用"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具有首创意义.这告诫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法治思维都不能萎缩,人治思维都不能抬头.当然,只有充分认清人治思维的现实表现及危害,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来论人说理、观事察物,才能使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迫切要求领导工作向一种新型领导转变,即从人治领导转变为法治领导。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果口喊法治,而领导工作仍然摆脱不了人治那一套,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实现现代化就是一句空活。因此,从领导观念、领导素质、领导方式、领导手段,到领导体制和领导制度,都必须努力实现法治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不会自动接受法治,特别是当法治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自然会选择已经习惯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长。虽然法治信仰的形成过程异常艰难,但不是没有希望。一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社会。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领导关系中,随着被领导者的能力和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领导活动中,被领导者甚至部分替代了领导者的职能和作用.面对这一现实,领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被领导者的自我领导作用,由多为到少为,由直接领导到间接领导,尽力履行好不可替代的职责,实施简约化领导.简约领导要求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尽量少用硬权力,多用软权力;尽量隐遁自己的身影,少用人治,多用法治.下面重点谈谈领导的软权力及其运用艺术.  相似文献   

12.
法制现代化是以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规范体系为最高权威,以社会的公正性、政治的民主性、权利的平等性和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追求目标的制度设计,是由传统人治型治国方略向现代法治型治国方略的转化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更重要的是,它开始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并根据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逐步地、分层次地建构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党的十五大终于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有意识的摆脱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把现实的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生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进而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制度与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制度常以静态文本的形式呈现,而机制常以动态方式呈现;制度是复杂的,而机制是简约的;制度是柔性的,而机制是刚性的;制定制度是容易的,而创新制度是困难的;制度是趋向人治的,而机制是趋向法治的。面对普遍发生的问题,不妨在制度上找原因,在机制上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正>在英雄的短缺时代,很容易出现"泛英雄"行为。人们的伦理情结会把许多事情英雄化、价值化,动不动往崇高上靠,伦理偏好、渲染偏好、煽情偏好,浸润着公共生活。问题在于,伦理偏好是法治精神的天敌。它不仅导致人治盛行,伪道德大行其道,还使社会治理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6.
正"法"字的本义,是一碗水端平,去掉私心。法治,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依靠集体智慧,追求天下为公,民主平等,人人有责。法治,如天地之坚,日月之明,四时之信。"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人治,是产生官僚主义和破坏公平正义的根源。人治社  相似文献   

17.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相对特殊和优秀的群体,其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具有示范引领效应。塑造良好人格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一种行为规范,更是教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人格体现。这一行为规范和人格体现,来源于教师对信用、信任、信誉等属性和价值的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而这种理性认知、评价和取向并非自发产生,必须经过良好的人格塑造才能确立,并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5,(5):52
稳定本来是一种社会状态,是由政治和社会运作而共同构成的现象,它怎么可能成为法治的目标呢?法治的目标,应该也只能是公平和正义。这两者若不能实现,则稳定必然落空。——《北京青年报》评论员蔡方华你叫老百姓守法,首先政府要守法。在地方,有的所谓黑头不如红头,黑头就是法律;红头不如白头,白头有的是会议纪要,更厉害;白头不如低头,就是指领导的一个批示;低头不如口头,当面打招呼最厉害。很多是人治不是法治。  相似文献   

19.
自法律成为规范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几千年来,其与道德之博弈一直备受关注与争议,无论是其权威性来源还是其实现自身权威价值的手段,都有无穷的探讨空间,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法治的权威却受到来自道德评价和政策等的诸多挑战,本文试图从实证主义分析法学角度来阐释构建中国法律权威的必要性,并从司法独立层面分析二者之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一把手分权的思想基础是分权制衡,这是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普遍运用的重要法理。分权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主张将政府权力分解为讨论、执行、司法三个要素,而权力活动又应依法行使。一把手分权并非新规,我国从乡、县、省到国家部委层面都开展了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财、物的试点,通常由纪委牵头,将"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与"末位表态制度"相结合,形成"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