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骂,指口出恶言和忿詈之语,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暴烈态度的表达.骂人既失态,也容易失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立甚至心理仇恨.因此,一般而言,领导不宜骂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骂也是爱憎分明和激浊扬清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正确立场和导向所必需的一种鲜明态度,运用得当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特殊的管理手段.即使是一贯主张温良恭俭让、崇尚文质彬彬君子之风的儒家,也不一概否定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不仅很善骂,而且骂得狠.《孟子·梁惠王上》介绍说,孔子对于殉葬哪怕是以俑殉葬的恶俗深恶痛绝,曾恶狠狠地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弟子宰予学习不用功,白天打瞌睡,孔子斥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对于不长进的朋友原壤,孔子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孟子骂人也很凶,他对不同政见者杨朱和墨翟就骂得很粗野:"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2.
王恺  吴丽玮 《领导文萃》2010,(19):52-55
<正>刘备"取天下之量"刘备早年有一事能说明他的气量。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中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先主传》和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真正怒鞭督邮的其实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相似文献   

3.
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义是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淮南子·人间篇》中也有"千里之堤,以蝼螘之穴漏"之说。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其实,不仅长堤有蚁穴,公文语言中也有。公文中的任何一个字词都不能随意对待,否则再高超的语言也可能"溃于一  相似文献   

4.
正"使功不如使过"是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的精髓之一。《论语》中讲:"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于下属犯的错误,不能一概论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引导。"使功不如使过"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后又在《唐书·李靖传》中出现,其本义指使用有功之人不如使用犯过错误的人。从历史上记载的事例来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遵循这种用人之道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使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正《官箴》是古代汉族居官格言的著作,主要记载做官的规诫。南宋诗人吕本中(1084-1145)所撰《官箴》可谓古代《官箴》之最,其一卷首条开头即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乾隆年代四库馆臣称赞此三字"千古不可易,固有官者之龟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中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其  相似文献   

6.
正管仲和晏婴,同为齐相,管先晏后,时间跨度大约是100年上下。二人同为齐相,但是,做为史学家的司马迁对二贤臣各自的态度,从《史记·管仲晏婴列传》中,多少是能看出一些来的,对于管仲的某些方面,司马迁用了"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的评价。比之管仲,司马迁对于晏婴是赞赏有加:"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相似文献   

7.
正要想知道"年"的来源,首先要弄清"年"的构造,摸清"年"的本质,看清"年"的长相,掌握"年"的范围。从甲骨文上看"年"的字形,上"禾"下"人",表示"人种禾,禾养人,人禾互相赖以为生"。《说文解字》曰:"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年。’"从小篆字形上看,"年"也是"从禾,从千,千亦声"。禾,指五谷,千字从人从一。黄现璠在《古书解读初探》中说道:"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年字之发生。""年"就是从谷禾中诞生的。《榖梁传·桓公三年》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榖梁传·宣公十六年》也说:"五谷大熟为  相似文献   

8.
另眼看管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雄不怕出身低小时候,曾看过一本《某某某的青少年时代》,于是便认为,大凡"伟人"。在孩提时代都是有"异秉"的,说话都是豪言壮语,做事都能惊天动地。然而也有例外。譬如管仲,年轻时的表现就实在不怎么样。据汉代刘向的《说苑·尊贤》记载,"管仲故城阴(似应作"城阳")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说管仲少时没有嘉言懿行倒也罢了,将管仲说成  相似文献   

9.
《诗经·国风·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西周初年,召伯(尊称召公)与周公分陕(今三门峡市陕县)而治,政绩卓著,惠政于民,留下了甘棠遗爱的佳话。《甘棠》为何一歌三叹,反反复复地咏唱"蔽芾甘棠"?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得以诠释:"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相似文献   

10.
正《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魏武帝曹操欲接待匈奴使者,自认相貌丑陋不威武,便令手下假扮自己,自己则操刀站于一侧。事后,曹操曾派人打听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结果对方回答:"魏王雅量无比,但魏王背后那个操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使者是真有眼光,即便曹操披上个麻袋片,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看出曹操那光彩照人的英雄风度。风度,语出《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  相似文献   

11.
正《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句话是说,孔子在齐国的时候,曾闻听了《韶》乐,被深深吸引,以致三月不知肉味。韶,是雅乐的一种,相传为舜所作,主要是用来"明帝德",即歌颂并展示帝王之德。传说舜作此曲,是为了表明自己要继承尧的帝王之德。此后,《韶》乐就被作为祭祀或大典这些场合的音乐。孔子认为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雅而自逸也。”如《大戴礼记·王言》上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上说:“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赵歧《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关于舜之“任官得人”,孔子指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朱熹注曰:“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其实,按《尚书·尧典》记载,舜所任用的大臣远不止这  相似文献   

13.
正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做人就两个要求:上,能知道;下,能知足。上,能知道。"知道"最初真正的意思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礼记》说:"人不学,不知道。"那么,人应该知道哪些"道"呢?第一,道不离日常生活。庄子说:"道在屎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人生中,必须要结交两种人: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良师益友,十载春秋,水木清华,人才辈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如沐春风.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师呢?《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相似文献   

15.
夏飞 《领导科学》2015,(6):46-47
<正>一、"格"的释义翻阅《康熙字典》,结合论文语境,笔者认为"格"应有以下几种释义。1."格",变革也。(《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笔者认为,在破格选拔干部问题上,用人者与被用者都必须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作了认真的调查。特别是对《音乐》(湘版)教材的使用,感触颇深。一、音乐教育彰显德育效果音乐教育彰显的德育效果,是任何缺乏情感基础的思想教育和呆板而枯燥的说教达不到的。只有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唱《浏阳河》增强学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热爱;把"反腐倡廉"、"八荣八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写成歌词,增强学生的政治热情。一首《三峡情》能激发学生爱家乡之情;一首《义勇军进行曲》能  相似文献   

17.
彭晓丹 《经营管理者》2013,(20):395-395
<正>《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记载"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这就是著名的司马门事件。"驰道"在秦汉时代,是天子专用,其他人不能行走。《史记·秦始皇本纪》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汉书·成帝纪》:"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太子没有特令也不能行走。私自行走驰道,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西汉初年,大臣侯昧行走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论述军事谋略的兵书,也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和哲理的奇书,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中汲取无穷营养.《孙子·形篇》中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功绩.此语用来形容秘书工作,可谓贴切,指导意义很强. 一、无智名,无勇功,要求秘书有超前谋划、未雨绸缪之举  相似文献   

19.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 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  相似文献   

20.
訾其伦 《领导科学》2012,(23):53-54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十分重视人才,他把人才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墨子·尚贤上》,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把推崇、任用贤能之人视为为政之本,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主张"尚贤事能为政"(《尚贤上》).墨子在《尚贤》篇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及管理的策略和举措,在当时的人才思想中可谓独树一帜,对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启示,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的选人标准和原则 1.崇德尚才的选人标准 墨子在选人上坚持崇德尚才相统一的标准.墨子认为,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即包括德行、能力和学问三个方面.三者中,墨子把德行视为首要的、根本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建议统治者"列德而尚贤"(《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其一,人才应该德行敦厚,怀兼爱之心,行仁义之事,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