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正韬光养晦是中国千年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代外交人留给我们的外交智慧。探讨中国千年外交史上韬光养晦的规律,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做好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无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汉唐盛世为何也要韬光养晦汉唐时代是有史以来国人最引以为豪及津津乐道的时代,也是外交上精彩纷呈、最能韬光养晦的时代。"汉唐时期,是中国  相似文献   

3.
政治     
《领导文萃》2011,(2):137-138
中国挑战西方核心价值观 北京抛弃“韬光养晦”,这有两种解释。在国内,中国政府渴望向民众展示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在事关国际地位的问题上别无选择。与30年前不同,当今中国足迹和利益遍布全球,必须捍卫,中国经济影响力在全球的扩张导致与西方争执和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4.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并为自身发展谋求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外交走向的重要问题。当下,国内外学界、政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5.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6.
吉彬彬 《经营管理者》2011,(6X):235-235
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而"世界第二"的背后,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人均GDP尚未达到世界水平,质化GDP水平较低,而我国应当以"韬光养晦"的姿态,坚持改革,和平发展,富国强民,实现中国腾飞。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前的国际格局,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话说,是"多极化不可逆转"的格局。这意味着,美国搞单极世界并没有搞成,但多极世界也没有形成,国际格局仅仅是处于多极化发展趋势中。这种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第29届奥运会,是在中国举办、由中国承办、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中国梦",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延续以往外交传统同时又推陈出新、亮点纷呈的外交新格局;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设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外交节奏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新理念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是否应连续实行"韬光养晦"政策展开激烈争论。作为这一争论的延伸,关于中国结盟的问题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与思考。是继续坚持"不结盟"立场不动摇,还是有所选择地结盟,各方言论,见仁见智。尽管对结盟与否的问题争吵  相似文献   

10.
吴刚 《领导文萃》2012,(14):41-43
近来,人们逐渐感到国际社会有些不对劲儿:"盯"住中国的人越来越多,"找茬"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甚至一些"兄弟"国家竟直接"叫板"。于是,国人稳不住了:抱怨"韬光养晦"的有之,急于想在国际舞台上"亮肌肉"的有之,甚至想教训一下那些不知好歹的"小兄弟"们的也有之,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心中产生了不知所谓的幸灾乐祸。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件真是太多了。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过世,懦弱的刘盈继位,但真正执掌朝政的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地区国家不断闹腾,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关心和重视中国的外交战略,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韬光养晦"战略已经过时,现在"应该大有作为";应该重新考虑是否仍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需要重新评估"不结盟"政策的利弊,启动"准结盟"或"半结盟"政策;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12.
未来15年是我国比较优势转换期,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国际格局大调整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大国博弈等重要因素,将深刻改变未来国际经济格局。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将呈现"十大变化"趋势:全球经济将处于低速增长期;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将更加明显;新技术革命推动的生产方式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国际贸易结构与格局将发生改变,数字化、服务化突显,规则更趋强调高水平的便利化、自由化;全球跨境投资将在波动中上升,跨境投资规则制定出现新趋势;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越发达国家;绿色发展将成为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将深刻变化;全球粮食安全总体状况将有所改善;国际金融中心将多元化。外部环境的这些重大变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应把握好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新趋势,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3,(13):16-17
中国的崛起引起一些国家的担心、忧虑和恐惧。如果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让世界了解"中国梦",会拉近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加深世界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同时,也会淡化中国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鸿沟,符合"韬光养晦"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大国博弈之策略。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所追捧,并日益成为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从"一边倒"体制下的和平共处到"大三角"格局下的和平共处,这 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而是一个上升的螺旋。 "共同繁荣"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领导人已经突破"亡我之心不 死"、"阴谋论"、"国际阶级斗争"、"零和博弈"等种种传统观念的 束缚,开始把外交视为争取"双赢"、"互利",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工 具。 为了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为了迎接可能的世界领导权禅让,中 国的外交战略必须长期坚持以下三条原则:发展自己,广结善缘, 争取主动。 为了"和平崛起",除了"和而不同",中国还应当积极倡导"负责任 精神",以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受欢迎的形象崛起,这才是符 合时代趋势的崛起之道。  相似文献   

15.
政治     
《领导文萃》2010,(20):7-8
<正>中国和平崛起的钥匙在经济之外随着中国块头的增大,原本给中国赢来很大战略实惠的"韬光养晦"的政策将面临更直接的挑战。在国际上,中国作为美国头号潜在对手的态势明确;而在中国内部,近年随经济增长而涌现的民族主义氛围,包括军方的强硬姿态,都会对当局的战略选择构成压力,提高中国与外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机     
王蒙 《决策》2012,(11):96
我是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的追求者、在场者、参与者、体验者、获益者、吃苦者、书写者与求证、作证者。我喜欢追忆、咀嚼与研讨中国的政治,我有责任说出真相,我必须泄露一些"天机",而不能听信各式的信口雌黄。天机能不能泄露?政治生活中有太多的现象与实质的距离,有策略与理念的错位,有说什么、做什么、记住什么、故意忽略什么的讲究,有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指桑骂槐、投石问路、虚张声势、韬光养晦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问题     
正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挑战在中国高铁频频突进海外市场的进程中,"中国高铁走出去"已经成了近年来的热词。不过,潜在的巨大需求并不意味着中国高铁就能顺利走向"一带一路"。专家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自身因素、出口国因素、国际因素。从自身因素看,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国际认可度问题、高铁建设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必须树立全局观念,要为领导服务,也要为人民服务。要想真正建立地方智库体系的资源格局,必须不拘一格的吸纳人才。在规则制度设计方面,可以借鉴温州的"一核四库"。  相似文献   

19.
邱震海 《领导文萃》2014,(24):113-115
正2014:"新常态"起点?经济领域的转型来得比较快,比较直观,"经济增速的换档期""调整改革的阵痛期""前期经济刺激措施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效应",是对这一状态比较合适的描述。其他领域中,对人们冲击比较大的,是中国的对外关系。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中国对外关系也在面临微妙的转型。只不过,现阶段国人似乎还无法准确定位这一转型的走向和尺度,中国外部的人们对  相似文献   

20.
陈潜 《领导文萃》2015,(5):32-33
<正>需要人才的中国正在按部就班地为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美国曾经依靠"美国梦"聚拢全球人才,在世界格局逐渐变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正逐渐把中国看成他们新的"逐梦之地"。但现实是,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移民赤字",需要人才的中国正在按部就班地为西方发达国家培养人才。去年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正式发布《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国际人才蓝皮书,报告提出,中国拥有的移入人口数目一直很低,与庞大的移民到海外的人口形成"移民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