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跃文在小说《大清相国》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集"清官、好官、能官、德官"于一身的"全人"形象——陈廷敬。当年王岐山离任北京市市长时,曾向同事着力推荐《大清相国》一书。2014年年末,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又实地考察皇城相府,对陈廷敬的德才勤廉赞誉有加。这个沉寂多年的"大清相国"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多方解  相似文献   

2.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官50余年,对"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虽贵为宰相,却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距陈廷敬故居大约500里外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  相似文献   

3.
正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本历史官场小说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为官54年,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73岁时病逝于相国任上。作者评价陈廷敬为清  相似文献   

4.
岱清 《领导文萃》2015,(7):93-96
王跃文的《大清相国》一书用"几近完人"形容陈廷敬,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可称全人"。从御史台到巡视制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刚刚中举的陈廷敬就赶上朝廷举行会试。科举史上,参加会试几十年依然落榜的多如牛毛,但陈廷敬第一次会试就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当时,陈廷敬的名字还是"陈敬",由于与别人同名,朝廷就给他加上"廷"字,改名陈廷敬。  相似文献   

5.
正新修订和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两大党内法规,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有机统一,向全体党员发出道德宣示,对全国人民进行庄严承诺,为领导干部标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高线和禁止触碰的纪律底线。领导干部必须理解领悟"立德向善"的深刻内涵,强化内心道德律令,时刻对照党性修养高标准,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调控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自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调控机制,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协调健康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试从道德实践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道德的自律与他律问题。一、道德建设中的自律道德的自律与他律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首先提出的。康德认为,自律指不受外界的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康…  相似文献   

7.
<正>大清相国陈廷敬(1639~1712),21岁中进士,入仕53年,是康熙皇帝的恩师,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康熙时期是清朝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原因,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综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  相似文献   

8.
读史以知兴替。读《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知皇帝与相国微妙关系,不可不读也。中国大一统皇权专制王朝中人主与相国的关系范式,是在汉高祖的时候被确立起来的。汉高祖与萧何的关系,对其后历代王朝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一范式由以下内容构成:皇帝用人,以权术势控制政治大局,相国用事,在经济、法度、战事等各方面为皇帝效力;从人才角度看,皇帝多为二三流人才(刘邦再精明,充其量只能算二流人才),相国多为一流人才(萧何是没有争议的一流人才);皇帝的心思主要用于防止相国或其他大臣谋反,几乎无有例外,相国的心思主要用于谋国事,真想僭越谋反的…  相似文献   

9.
正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道德"高线",划清纪律"底线",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依规管党的坚定决心,集中体现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的最新要求。俗话说,"人无头儿不走,鸟无头儿不飞。"学习贯彻《准则》与《条例》,要从"一把手"抓起。如果"一把手"不重视,把《准则》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面对21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偷观并存,如何引导青少年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自律能力,指道德选择和行为是依据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人,通过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所谓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草案)》。新修订的《公务员法》体现了对公务员的道德要求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伦理目标,明确了对公务员的角色定位与道德期许,对公务员的选拔任用提出了明确的道德标准。同时,新《公务员法》也为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提供了路径:一是提升公务员德性,培育公务员的伦理自主性;二是推进公务员行政伦理的制度化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熊心宇 《科学咨询》2023,(10):145-147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能够自主地去主动实践与创造的精神。本文从西方近代哲学时期康德、黑格尔基于道德理性而形成的自律论与他律论的思考,延伸到现代哲学中马克思的道德自律论,即道德自律在重视人的意志自由的同时,还应当正视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进而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挑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以及价值取向与教师自身的自律、社会关系的他律是分不开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当以教育的本质为前提,关爱学生、恪尽职守为关键要素,从而实现自我职业道德修养的升华,为高等教育的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共中央修订和颁行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从严治党战略及依规依法治党精神的最好诠释,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430余万党组织和8700多万党员"立德""底线"规范的有力彰显。它是党内法规中仅次于党章的高位阶制度类型。《准则》的修订与颁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及全面从严治党的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代共产党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庄严宣示。《准则》  相似文献   

14.
现代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面对21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偷观并存,如何引导青少年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正策划人语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它们既是相关部门对党员干部违纪行为进行查处问责的依据,又是党员干部严于律己的法规标尺。《准则》全文共8条,300余字,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但又强调关键少数,紧扣"廉洁"主题,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颁布实施,既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规范,又是道德约束,贯彻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体现了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要求,对于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刻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当好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当好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正>法、情、理发轫于我国古代断狱的司法原则,其要求司法审判不但要依据法条,更要顺应人情、天理,是谓"律虽明设大法,礼尤贵顺人情"(康建胜:《情理法与传统司法实践》,《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领导干部的行为必须遵循合情、合理、合法的基本原则。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应该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伦理作为基础的,是道德情感和道德伦理的升华。合情、合理并不是硬性的要求,而是一个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法律以外的他律、自律手段。情指的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的道  相似文献   

18.
白雷 《决策与信息》2013,(10):148-148
从根本上来说,企事业单位职工的道德自律建设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职工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提高职工的道德认知能力;三是正确处理好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现阶段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是我们党对建国以来道德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必将对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同时印发的这两个党内法规,在党内制度设计上逻辑分明、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体现了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的要求,更紧密结合了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凸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管党治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特点、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