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组织内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形态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谓显性影响力(亦可称为显性权力),主要表现为一种控制力,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律授予领导者对特定资源的支配权,存在原则规定性,是利益诉求的强制力保障,这种力量的作用时间范围为合法任期,在任期结束后会自然消失,下级的应对行为表征为服从;所谓隐性影响力(因为它形式上仍然对被领导者有一种外力作用,亦可称为隐性权力),是由领导者本身的特质决定的,表现为在法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人的权力可以是上级部门正式合法授予的显性权力,也可以是来自一些非制度性安排、但又实际存在的隐性权力。单位内不具有显性权力的下属会想方设法获得隐性权力,与领导者的显性权力进行博弈,干扰领导者的决策,影响单位的发展稳定。认清隐性权力的实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让这两种权力在博弈过程中相对和平地相处,更好发挥彼此的积极性和正当性,避免权力失控局面的出现,进而更好推动单位事业发展,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加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了反腐力度,显性权力及其腐败得到了遏制,隐性权力及其腐败需要格外注意。一、隐性权力及其来源隐性权力是相对于显性权力的一种权力运作形态,其可能产生于显性权力的延伸和辐射、权力主体的个人魅力、正式权力角色形象的扩散、权力集中且不规范、权力非对称、官场潜规则、权力运行隐蔽且权力范围与责任不清等,同时往往还会表现在政治文化与心理层面。显性权力主体即职务权力主体,而隐性权力主体则更为  相似文献   

4.
<正>内隐性权力是相对于显性权力而言的,显性权力通常由上级组织正式合法授予,但组织的内隐性权力往往来自非制度性渠道,因而是一种非正式的权力。组织内隐性权力的非规则性和非合理性,使得其不断寻求冲击以领导效能为核心的显性权力的机会,以此获得在组织中的话语权和支配权,进而影响、干预组织的秩序和决策。领导效能作为显性权力的直接表现,决定着组织运行的规范性和决策的科学性。虽然内隐性权力与显性权力存在对立关系,但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应用妥当、合  相似文献   

5.
单位代际权力的隐性转移是相对于显性转移而言的,是一种不明显的、渐进式的权力转移。代际权力隐性转移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发展思路的悄然转换,管理机制的隐性变革,决策控制权的隐性转移,关键岗位人员的悄然调整。常见的代际权力隐性转移方式有以下几种:隐性台阶的铺垫,隐性知识的传递,隐性控制的接力。其调控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注意转移的保密性,保持转移的系统性,确保转移的稳定性,增强转移的实效性,加强转移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正组织通过赋予岗位一定的权力来实现其责任,此谓正式权力。正式权力通过制度与规定来体现,其权力为显性权力。与正式组织的显性权力不同的是,非正式组织以及个人形成的权力没有通过固定的规则来体现,具有隐蔽性,因此称为隐性权力。隐性权力广泛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与正式权力一起起作用,并对正式权力的行使具有正负效应,因此,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治理策略值得研究。一、组织内隐性权力的来源组织内隐性权力的来源是不同的。它往往来自于  相似文献   

7.
正在单位内,领导干部都是根据自己的职权开展工作的。职权的权力范围都有法律规章和条文的规定,是一种显性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依据这种显性权力即职权来开展工作,有时候却又显得不是那么顺利。特别是在涉及一些人的利益时,领导干部的一些计划和打算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既定方针得不到有效执行,既定目标无法实现。这种情况的出现,除领导干部个人的原因外,还有另一种强大的能量在起作用,那就是隐性权力。隐性权力,规章中没有,但  相似文献   

8.
对待政府行政成本应摒弃传统控制式思维,形成科学的成本治理理念。政府权力天然具有公共性、强制性、权威性等特征,不仅使其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膨胀冲动,而且造就了难以对其有效监督制约的运行体系。权力本性显性驱使职能扩张,监督缺失隐性催生权力异化,二者共同构成从政府权力到行政成本增高过程的基本逻辑链条。因此,政府行政成本治理的着力点应放在权力"瘦身"上,权力"瘦"则成本自然下降。为此,应从权力法定入手,通过"公众权利"和"权力的权力"对其形成监督强势,借助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共同建构一个节约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化企业的产业特性和制度背景,系统分析文化企业高管的显性薪酬和隐性薪酬的激励效应,深入探讨薪酬规制和管理层权力对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文化企业高管的显性薪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股权薪酬对绩效的影响尤为显著,隐性薪酬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政府对显性薪酬的行政规制,降低了显性薪酬的正向激励效应;文化企业内部管理层权力的增大,强化了隐性薪酬的负向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0.
正只要在中国的地盘上或者是中国员工占主体的单位,无论是在事业单位、国家机关还是企业甚至外资企业中担任领导干部,如果以为一切都可以凭借既有的职权或者明确的工作条例来开展工作,那么你很有可能要受挫。若不了解隐性权力,贸然以"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态度"行事,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还有可能因为你的疏漏而拖累整体乃至全局。因此,为了更好地承担使命,实现既有的组织目标并且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对于单位隐性权力就要有更理性的看法,并且在具体实践中与之进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顶层设计的快速推进和反腐败的提速,权力滥用、以权谋私、权力傲慢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人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权力收敛的各种表现,公职人员的道德伦理有了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或许还是初步的,有的尚处于"外力压迫"后的"被动改进",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权力回归常态,道德对权力的促进作用将不断显现。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引起了社会的质疑.日前,有媒体刊文,揭开了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的面纱.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表示,"隐性福利"已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 暧昧的"隐性福利",可以是一块普通的香皂,也可以是北京闹市区的一套住房;可以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腐败".所谓"隐性福利",说白了,就是权力福利、权力自肥."隐性福利"的长期存在,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放大"马太效应",加剧社会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又称言明的知识,它已经进入社会公众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掌握、运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取得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它只是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是一种未成型的观念、经验、智慧,能够指导个人行动。波兰尼有个经典的比喻证明隐性知识的存在与特点:“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  相似文献   

14.
<正>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不论是拒腐防变、正风肃纪,还是简政放权、权力清单,都是这方面的切实举措。其中,腐败与特权,是公权力失范和异化的突出问题。如果说腐败是权力异化和失范的显性症候,那么特权是权力失范和异化的隐性病根。管住权力,必先反对特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而反对特  相似文献   

15.
<正>针对政策文件未明确、依附在岗位上的"隐性"权力,变"潜规则"为"明制度",突出岗位风险,防止暗箱操作。以教为基础,警示提醒常态化;以防为手段,制度约束刚性化;以管为保障,风险管理责任化。针对政策、法律赋予的"显性"权力,变"随意性"为"固定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规范权力运行。抓梳理,所有权力网上公开;抓运行,所有环节刚性固化;抓监督,  相似文献   

16.
"隐权力"作为正式权力系统以外的另一种权力,从古到今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方式和危害程度有所差别而已。作为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隐权力"已经沉淀于传统社会,侵蚀到现代文明。对"隐权力"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当今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一、从制度分析视角探讨"隐权力"的产生与存在1."隐权力"与传统制度的共生性首先,"隐权力"衍生于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人情政治中。有秦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使  相似文献   

17.
变隐性权力为显性权力 从2002年开始,"科学规范与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权"试点在吉林桦旬市实施.在赋予书记干部调整动议权、提名推荐权、主持决策权和监督管理权的同时,为了防止干部任用动议行为的随意性,桦甸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王国红 《决策》2007,(3):42-43
变隐性权力为显性权力 从2002年开始,"科学规范与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权"试点在吉林桦旬市实施.在赋予书记干部调整动议权、提名推荐权、主持决策权和监督管理权的同时,为了防止干部任用动议行为的随意性,桦甸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领导权威的威慑效应具有多元溢出路径,既可转化为显性的非制度性约束而规范成员行为,也可延伸为一种隐性资源支撑,还可转化为一种长期监督力量和一种政治生态因素,为组织正向行为保驾护航。其具体作用路径常表现为:以果敢行为强化执行力,以严格标准强化原则性,以一贯作风强化规范性,以业绩成效强化效力性,对下属的激情热度、行为选择和参与积极性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存在领导者滥用权力所赋予之威信而谋取自我方便和实施绝对管控的现象,造成权力集中垄断使用,使职位威信、权力威信异化为胁迫下属的资本。这就需要把握住领导权威的强化基础、运用之则和目标定位,避免权威外溢为刚强、胁迫、官威与专断。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是人们在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思维和技术方面的能力,融主观与客观、显性与隐性、历史与现实为一体,要真实、全面地考察好并非易事。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在干部考察、评价、任用体系中的权重越来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