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绍成 《领导文萃》2006,(10):173-174
近来重读《史记》《(高主本纪》),感慨良多。汉5年(前201年),刘邦联合诸侯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取得全胜,为全国统一的西汉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按理说,皇位非刘邦莫属。而刘邦再三推辞,曰:“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皇帝”。意思是说:“我听说有贤德的人才能做皇帝,图有空言虚语,保不住皇帝的称号,即皇帝位是不敢当的。”我们且不论刘邦所云是真情,还是假意,就那一番话,也够感人至深,谦和又入理。谦虚是我中华民族的美德,被奉为万代师表的孔圣人,对谦虚就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  相似文献   

2.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帝毕竟是皇帝,高高在上久了,不可避免地会"独裁化"。别说刘  相似文献   

3.
匡济 《领导文萃》2015,(8):73-76
<正>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  相似文献   

4.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而成为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品格     
李恩柱 《领导文萃》2012,(19):64-66
社会的奇妙在于,舆论一旦形成,就会有御用、非御用的学者,煞有介事地从学术角度考查、论证皇帝不同于常人之处。尽管刘邦父母连真名实姓都没有,《史记》里只说:"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但是后世一些人,对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全方位"论述,查出其父其母的真名实姓。东汉学者王符,说刘邦的父亲叫"刘煓",魏晋时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则说刘邦的父亲名"刘执嘉",刘邦的母亲姓王。也有人认为刘邦的母亲不是姓王,而是姓温。有一部书还给刘邦的母亲查证出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含始"。  相似文献   

6.
吴刚 《领导文萃》2012,(14):41-43
近来,人们逐渐感到国际社会有些不对劲儿:"盯"住中国的人越来越多,"找茬"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甚至一些"兄弟"国家竟直接"叫板"。于是,国人稳不住了:抱怨"韬光养晦"的有之,急于想在国际舞台上"亮肌肉"的有之,甚至想教训一下那些不知好歹的"小兄弟"们的也有之,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心中产生了不知所谓的幸灾乐祸。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件真是太多了。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过世,懦弱的刘盈继位,但真正执掌朝政的却  相似文献   

7.
深刻领悟邓小平同志的秘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的一天,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接受加拿大记者保罗·杰克逊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古往今来,中国有许多人才是秘书出身的。跟领导干部当秘书,能经风雨、见世面,锻炼领导才能。"邓小平同志引述了中国古今大量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西汉文  相似文献   

8.
西方历史似乎近是一种“英雄性”的。如讲政治,古代从亚历山大到罗马凯撒,到了近代法国的拿破仑,这不过是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讲。这是由一个领袖,领导一个集团,而成功了那时的一番事业。这都带有一种英雄性。而中国呢?“集团性”更重于英雄性,所以好像不见英雄性。 楚汉之际,项羽与刘邦两人争天下,显然项羽带有英雄性,而刘邦好像没有英雄性。两人相比的话,项羽是一个英雄,刘邦不是一个英雄。刘邦以平民为天子,出身卑微,而成为一个统一中国的大皇帝。这一事业的完成,主要靠的不是刘邦个人的英雄性,而是他善于领导,发挥集团的作用。 东汉光武帝刘秀,也以一平民为天子。我们如拿他个人的全部历史来看,只有昆阳一战,表达了他的英雄性。但他的全部事业的完成,也像汉高祖,重要的还在他的集团性。  相似文献   

9.
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与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西汉天下初定,群臣争功,汉高祖刘邦以萧何功劳最大,封其为酂侯,位列群臣之首刘邦为何如此看重萧何?细读《史记》,不难发现,萧何不仅具有杰出的治国才能,而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其第一流的责任心,成就了其第一流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四两拨千斤     
在双方的对局中,要善于观察形势,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找到了,从容发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西汉初年,刘邦的军队被匈奴大军包围在白登山,欲退无路,欲战不能胜,形势十分危急。最后,陈平不费一兵一卒,只是“搞定”了一个女人,就巧妙地解了汉军之围。他是怎样解围的呢?情况是这样的。西汉初期,匈奴仍不断侵扰北方边境。刚刚做了皇帝不久的刘邦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师南下,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不想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中了匈奴兵的埋伏,被30万匈奴骑兵包围。当时,匈奴兵的阵势十分…  相似文献   

11.
刘文彬 《领导文萃》2008,(12):125-128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战胜了一度强大的项羽,成为汉朝的皇帝。任何职业都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当皇帝也不例外。刘邦刚刚“晋升”皇帝那会儿,地位并不十分稳固,过去跟他共同经历血雨腥风的文武功臣.让他颇费了一番心思。  相似文献   

12.
领导论丛     
正年轻干部要敢把"冷板凳"坐热孙萌有一些年轻同志是名牌大学出身,认为自己学识好、能力强、品行佳,却工作辛苦、待遇不好,又没有获得关注和提拔,产生了抱怨情绪,激情也渐渐消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年轻干部来说,提拔过快并不是好事情。不愿坐"冷板凳",何不首先仔细掂量一  相似文献   

13.
用人的奥妙 汉高祖刘邦,原只是沛县(今属江苏)乡间一个无赖平民。尽管无聊文人也给他找了个显赫的祖宗,但是,他们弟兄三个(刘邦是老三),名字就叫作“伯”、“仲”、“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老大、老二、老三,可见这个家庭有多少文化教养。 刘邦的“邦”字,前人推测是他做了皇帝才起的。因为“邦”的意思就是“国”。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这位皇帝未曾发迹时的行径,大抵如在家不肯干  相似文献   

14.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史记&#183;高祖本纪》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官呢?秦代实行郡县制,县以下的组织是乡,乡以下是亭,亭以下是里,里有里正,亭有亭长,乡有三老,这样推算亭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村长了。也就是说刘邦在他三十多岁的壮年时期作了村长,十多年后的四十二岁当了皇帝,不能否认这是个政治神话。这个政治神话是如何创造的呢?  相似文献   

16.
郑海峰 《领导科学》2005,(18):46-47
在任何时代的领导集体中,当好助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汉代张良却善当助手,被汉高祖刘邦誉为“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的难得人才。胸有大志,以才取信常言道:志不同则道不和。助手有与上级大致相同的志向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同时,志向是否远大决定着事业的大小。刘邦出身卑微,有一次他偶尔看到秦始皇出游,场面壮观,于是喟然长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反秦自立的雄心溢于言表。张良则出身贵族,父祖“五世相韩”。然而,秦始皇吞并六国,韩国首当其冲,张良家道中落,使他萌生了反秦复韩的念头。共同的反秦志向使刘邦和张良走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7.
陈平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六出奇计,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然而,刘邦却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但他蛰伏隐忍,赢得吕后信任;伺机而动,联周灭诸吕;明确职守,独称贤相,稳定局面,成就文景之治。陈平的为官之道为当今领导干部发奋图强、逆流而上、造福百姓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嵚 《领导文萃》2022,(3):42-45
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中国历代皇帝里最神奇的"创业奇迹"——汉高祖刘邦常被人吐槽的,就是其无比草根的"创业团队". 刘邦的"创业团队"有多草根?以东汉学者王符的话说就是:"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狗屠也;骊山之徒,钜野之盗,皆为名将."特别是那几位最早跟刘邦"创业"的团队成员,樊哙"以屠狗为事",夏侯婴"为沛厩司御",...  相似文献   

19.
关于做皇帝     
古代的时候,中国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从农 夫到将相都有。自从小亭长刘邦见过了秦始皇说 "大丈夫当如是焉",和种地的陈胜喊出"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之后,大家好像突然都醒过来一样, 只要有点机会,就幻想着能当上皇帝。 曹操扫平中原之后,很有点自负,说是如果 没有他的话,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话其  相似文献   

20.
西汉的刘邦和东汉的袁绍,彼此相隔两个朝代,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他们各有一次经历,前半截如出一辙,后半截大相径庭,这种前同后异的戏剧性变化,可以给人一些启示。他俩的相同,在各有一次征战的经历。公元前200年,刘邦根据不确切的情报,作出了匈奴汗国不堪一击的错误判断,并亲率32万大军北征。行至今山西大同一带,与麾下刚从匈奴侦察到真实敌情而归的娄敬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