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和袖     
杨金华 《领导文萃》2012,(17):114-116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氏推翻了吕氏的统治,建立了"田齐"政权,任命晏婴为相。晏婴辅佐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皇帝,功高盖世,声名卓著。可是,晏婴不仅一点也不骄傲自大,而且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有些苛刻,就连齐景公也看不下去了。这天,晏婴与齐景公一起下乡检查工作。齐景公看到晏婴坐的车子很破旧,扶手上还断了一根栏杆。拉车的马也是又老又瘦,走起来很慢。齐景公很奇怪,晏婴身为齐国的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  相似文献   

2.
牛津 《决策》2012,(1):74-75
成为领导后,位置越高,获得真实信息的能力就越弱,被下面人哄骗的机会就越多。如果下属掌握了劝谏的艺术和技巧,就会获得领导的信任,成为领导的左膀右臂。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董事长",由于晏子节约简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善于向领导推销自己齐景公即位之初,对晏婴并未重用,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晏婴一去就是三  相似文献   

3.
候琦 《领导科学》2003,(10):50-51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末期齐国著名宰相。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君50余年,为齐国的内政外交做出了重大贡献。 晏婴的为政思想和实践的主要特点是:以重民、民本为核心,积极推行薄赋敛、罢徭役的宽政爱民政策;主张为官者要廉洁奉公,而且他自己能身体力行;主张为政要广开言路,他本人就既敢谏又善谏;对建立正确的君臣关系提出了有益的思想并付诸实践;能够礼贤下士,举贤任能,等等。晏婴的这些为政特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正>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凭借祖荫特权,生活极端腐朽糜烂。晏婴虽然身为齐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来见他。晏婴一看有客来,便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齐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清贫!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作为"三公经费",供他接待客人。不料晏婴不愿接受。齐景公命人再送,他还是执意不肯收下。当齐景公命人第三  相似文献   

5.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上大夫,亦即宰相。晏子颇有治国才能,辅佐国君齐景公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家也较为富足。可晏子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却安于清贫。齐景公认为,晏子简朴的习性与他的官位太不相称,多次借故给他各种各样的赏赐,却都被晏子拒绝了,而且拒绝的理由很充分。  相似文献   

6.
50里的信义     
春秋时的某一天,在燕国通往齐国的驿道上,一队人马旌旗招展,护送着两位君主缓缓而行。这支浩荡的队伍,是燕庄公为齐桓公送行的队伍。之所以摆出如此隆重的仪仗,是燕庄公为了表达一份由衷的感激之情。原来,燕国北边的山戎人经常侵扰中原,燕国深受其害,但苦于军事实力有限,一直不能根除这个祸患。于是,燕庄公便向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记载,在齐景公派晏子当地方长官治理东阿的第一任期内,晏子公正不阿、廉洁自律、勤政为民,但因不理会景公身边人的各种索求,他们就在景公面前经常说晏子的坏话,因而晏子经常遭到齐景公的批评;而在治理东阿的第二任期内,晏子媚上欺下、贪污腐败、政务疏忽,着意巴结景公身边的人,他们就处处为晏子说好话,因而晏子受到齐景公的表扬.后来,晏子向齐景公如实汇报:"从前我治理东阿,后门被全部关死,贿赂根本没有.那时候老百姓没有挨饿,可您却治我的罪.后来我治理东阿打开后门,大行贿赂,加重老百姓的税赋,搜刮来的财富不入库,都孝敬您身边的人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对待亡国之君大概是最优厚的。尽管有好几位都死得不明不白,但身后无不被追封厚葬,子孙安享荣华富贵。不过,因对待被统一的态度不同,这些前国王的际遇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李煜与钱淑就是不同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德政,正所谓"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在领导力方面十分重视人的素质与品格、重视领导者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领导力,就必须塑造良好的领导人格。这些理念对现代领导者也有裨益。自省——批评与自我批评春秋时期,自从齐国上大夫晏婴去世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劝谏齐景公的过失,为此,齐景公感到很苦闷。有一天,齐景公宴请文武百官,席散后,大家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  相似文献   

10.
<正>晏子治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虽然已过去了2000多年,但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目前依然存在,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分析,并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晏子治阿的遭遇齐景公刚即位时,派晏子去治理一个叫东阿的地方。自从晏子到了那里,齐景公就不断地听到人们对晏子的怨言。刚开始,齐景公还不以为然,但时间长了,便有些按捺不住了。果然,到了第三年,齐景公就把晏子召来痛斥了一番,认为他治阿不力,甚至是越治越乱,以至于很多人都对他产生了不满。  相似文献   

11.
治国乏术,邀誉有方——崇祯帝的悲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天灾人祸频传。当时的崇祯皇帝面对这种山崩地裂的局势,曾思有所作为,他为了摆脱阉党的控制,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人处死;并平反冤狱,革除弊政,天下事似有可为。但崇祯帝才能平庸,对臣下以重刑控驭,加上赏罚不分,凡事诿过臣下,甚至认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臣僚人人自危,不思有功,但求无过。崇祯乃不得不再重用宦官,委以军事、财政等大权,朝政更加败坏。  相似文献   

12.
崇祯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即一悖论。按照一般的常识,励精图治的总是那些圣明的帝王,如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康熙乾隆。而亡国之君,不用说,那自然要么昏庸,要么残暴,要么糊涂,要么就是兼具三种特色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式的人物,因此,将崇祯定位于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就好像  相似文献   

13.
政绩与官声     
《史记》和《资治通鉴》,各记叙了有关政绩与官声之间关系的一件有趣的事,内容相似,形式相近,结果却大不相同。《史记》中记载的是齐景公时的事——晏子被齐景公派去治理东阿,三年后被召回,受到严厉批评,原因是晏子治理东阿时官声不佳,有负国君期望。面对景公盛怒,晏子没有分辨,而是请求再治东阿。一年后,晏子在官员的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工作者。景公很惊讶,询问取得成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史卫 《领导文萃》2013,(24):89-92
清谈误国.这个成语说的是以王衍为代表的西晋名士崇尚虚无、空谈名理、无心国事、终至亡国的故事。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既是当时士人痛定思痛的自责和反省,也是后人评说这段历史的共识,只是糟蹋了清谈这样一个词汇。  相似文献   

15.
<正>刘安世(1048~1125),今河北馆陶刘齐固村人,是北宋后期著名谏官,因为敢于向皇帝谏言而被称为"殿上虎"。刘安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刘航官至太仆卿。1073年,刘安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进士。当时,读书人只要考上进士就会被朝廷授官,顺利走上仕途。但刘安世却拒绝了朝廷的任免,拜当时退居洛阳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为师,潜心修学。"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刘安世亦有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代的齐景公也是历史上一位明君。他手下有一位宰相、大政治家晏婴。当时有一大臣触犯众怒,齐景公大发脾气,下令把此大臣绑在殿下,要把他处以“肢解”酷刑,同时下令:谁胆敢救他,也一起处  相似文献   

17.
后主情怀     
廖德全 《领导文萃》2009,(5):103-107
南唐后主李煜,后人多指为亡国之君,泼在他身上的脏水不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江山易主,改朝换代,多了;居“后主”之位而亡国者也绝非李煜其人。玩物丧志,荒淫而大失其度,把江山社稷给丢了,实属可悲可叹,后人说他几句也在情理之中。有哪个帝王没给挖出来戏说一通的?其实,李后主留给后世的,  相似文献   

18.
近日闲读古籍,发现了一则因为不会演讲而导致亡国的故事。 公元576年,北周讨伐北齐,攻城掠镇,锐不可当,直捣北齐京城邺。北齐国主高纬,下令“重赏招募战士”。虽然战士被招募上来,他又舍不得出钱搞赏。但大  相似文献   

19.
走进同事的教室,听他讲授《曹刿论战》一文,其中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解读,他是这样来进行的:多数同学认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在文章中只是作为曹刿的衬托人物。全文极力渲染他的鄙,齐师伐鲁,庄公  相似文献   

20.
齐景公喜爱猎鸟,于是派遣烛邹负责养鸟事宜。可是,烛邹却让鸟飞掉。景公勃然大怒,遂叫属下官吏准备杀烛邹。晏子说:“烛邹犯了三种罪行,可不可以请您先让我将他的罪行列举进来。然后再根据他的罪行杀他?”景公说:“可以。” 于是晏子把烛邹带上来,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