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视野     
<正>完善社会治理理念,实现良法与善治相结合。善治是法治的目标,法治是实现善治的保障。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制定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要求、反映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良法,坚持依法治国、依规办事,打破潜规则,营造新风尚。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蔡书芳 《领导科学》2022,(8):119-122
行政约谈是在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政府治理手段的创新与变革,其以国家权力为逻辑基础,通过科层内部、科层外部两种约谈形式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引导与规范,实现了行政执法从威慑到遵从的理念转变。行政约谈能够实现从模糊性负面趋向到确定性正向发展的转变,兼顾节约行政资源与提高治理效率,弥补制度漏洞与破解治理困境,但也有可能被异化为一种权宜之计、避责手段。基于此,应完善行政约谈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约谈法治约束、加强行政约谈监督问责,以保障行政约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互联网+"迅速发展,并逐步运用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互联网+"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法治政府建设,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法治行政,有利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加快依法治国的步伐。一、"互联网+"背景下法治政府行为的变化(一)法治政府理念的转变"互联网+"时代具有明显的普遍运用免费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政治过程离不开文件,行政过程同样离不开文件,文件既是决策结果的载体,也是所有法定机构和组织履行职能,实施管理的工具。完善文件制度,充分发挥其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功能,需要解决思想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保障层面的问题,以法治信仰建设现代行政文化。文件必须担负起依法行政重要工具的使命,为建设法治中国发辉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到了善治理念,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善治是在一种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善治与以前提到的德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一、德治、法治、善治的区别德治、法治、善治都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也是应社会的发展而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治理理念。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已逐渐完成从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的转变。地方治理的发展脉络从集权行政时期、分层放权时期发展至多元治理时期和善治智治时期,其中的变迁逻辑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实践和行为规则四个方面。地方治理的现代转向是:治理理念的善治导向,治理机制的协商民主,治理实践的多元主体培育,治理方式的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7.
善治,即善于治理,犹善政,是国家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有合法、透明、责任、法治、回应、有效等特点。善治理念下的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府权力和管理方法,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有效管理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和必然要求,依法行政也是正确行使行政权的基本准则和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建设法治政府、实现依法行政这一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正确依法行政已严峻地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依法行政既要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施行政管理;又要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本文拟从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并具有法定行政职权的基层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关或被依法授权、委托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简称基层行政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如…  相似文献   

9.
善治,即善于治理,犹善政,是国家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有合法、透明、责任、法治、回应、有效等特点.善治理念下的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府权力和管理方法,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有效管理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治的保守性与深化改革的创新性,行政法规的滞后性与社会治理的扩展性,行政法规的僵硬性与社会发展的多变性,执法单位的趋中性与边缘地域的离散性,行政法治的规范性与高压考核的指令性等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是全面推进我国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时代困境,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必须破除化解。推进基层政府全面依法行政必须把握行政法的宗旨与法理,要有一盘棋思想,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机械推进,否则就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甚或被动应付、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1.
当代行政伦理建设既要寻求传统文化的内源性支持,又要借鉴外部的先进理念,同时还须立足于时代境遇,探索内源支持与外部借鉴的有机结合。因此,实现传统行政伦理的现代转换,需要从三个视阈展开:一是从"仁政"到"善治"的价值观念型塑;二是从"礼治"到"法治"的治理模式变迁;三是从"德治"到"德制"的实践路径重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从法治角度来看,建设法治政府,是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需要。“法治政府”是近两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行政法治理念和目标。简单的说,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是建成法治政府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所谓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就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遵循法治方式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能力,简言之就是依法办事的能力.根据党的有关文献和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行政能力主要包括熟知和理解法律知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行政管理、依法办事、公正执法.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应坚持自治为本、德法结合,将自治、法治、德治的原则和技术有机嵌入治理实践中,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最终达成乡村善治。自治为本,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村民自治就是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要求,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法治框架下依法处理自己的事务。法治保障,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需要尽快完善农业  相似文献   

15.
<正>法治既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方式,更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承担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大责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一、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由良法到善治的催化剂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所谓善治,从结果而言就是要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要确保这种结果的出现,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准则的法律必须是"善良公正之术"。实际上,法理应反映自然理性和社会正义,否则  相似文献   

16.
法治政府渐行渐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行政:构筑法治政府的基石 国务院最近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纲要》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要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纲要》还从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法律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和政府信息公开、纠纷解决机制、行政监督、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全面推  相似文献   

17.
肖珉 《领导科学》2015,(10):14-15
<正>善治是现代公共管理中的核心概念,首见于西方政府改革的治理理念,后逐步引入我国行政管理领域。善治是现代治理中的最高级状态,其实质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活动中与公众积极互动。这一理念与互联网交互性强、传受双方角色易转换等特点不谋而合,因而将善治理论置于互联网环境,可以有效扩大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不安定因素较多,因此,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18.
贺林平 《决策探索》2010,(21):61-62
决策是行政行为的起点,保证行政决策合法、科学、民主,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首要任务。广东人深知,确保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是依法行政的首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处理好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关系是依法行政的前提。本文的观点是,通过公民自治来促使行政法治的进步,通过行政法治来保障公民自治的实现,从而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深入实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依法治国关键是要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关键是要依宪行政。因此,深入探究依法行政与宪政的关系,对依法行政进行宪政分析,探讨社会转型对政府行政的时代要求,研究如何加强依法行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