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吴江先生经历丰富,理论造诣高深,参与了中共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又有一段时间身处政治核心漩涡之中。他与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胡耀邦等曾零距离接触,与胡乔木、周扬、邓力群等理论家切磋争鸣,还与陈伯达、康生等也甚为熟稔。特别是胡耀邦在总书记岗位上,吴江在不同时期的三次"直谏",且围绕"厚重"、"威重"、"慎重"三个主题词展开,令人印象深刻,沉思难已。  相似文献   

2.
《领导文萃》2012,(19):71-74
中央领导人的"作业"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共政治的决策逻辑由此设定,并一直沿用至今。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再次复兴"延安道路",蹲下来、了解真实民意,并不断基于大面积调研来制定政策。到了江泽民、胡锦涛时期,被反复表述的是调查研究工作要制度化和常规化建设。由此,主题调研越来越成为中共高层搜集掌握下面信息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一、在胡耀邦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长时期内,始终贯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作者于1953年曾就中小学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问题,就教于胡耀邦同志。胡耀邦说:我们在青年教育中要始终贯彻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相统一的思想。他说:马克思说,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培养人民群众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毛泽东说,要培养青年在德、智、  相似文献   

4.
告别胡耀邦     
于光远 《领导文萃》2013,(17):91-94
一1987年1月胡耀邦出席了专为对他进行批评的党组织生活会、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发出了公报。公报里说,会议对胡耀邦"进行了严肃的同志式的批评",同时,批准了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保留他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的职务。在这个会议之后,胡耀邦就不再在公开场合露面。198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他参加了。在这个大会和会后的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再次被代表们选举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机构几经变化。那么总书记一职是何时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称谓的?曾长期担任中共一把手的毛泽东,为何从未被称为"毛泽东总书记"呢?建国以来,先后有毛泽东、邓小平、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主席或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一大时,"书记"成为最高领导人的称谓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人员少,事务少,所以中央只设了由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选举陈独  相似文献   

6.
罗静 《经营管理者》2009,(24):344-344
在苏联,列宁曾经提出和实施过"新经济政策",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在中国,毛泽东也曾经有一个"新经济政策"的设想,然而只是提出过,并没有真正实施。加之后来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人们很少注意到它。鉴于此,本文对毛泽东"新经济政策"及理论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冤案     
雷颐 《领导文萃》2010,(17):96-100
<正>"瞿秋白冤案"的"起源",或说认定他是"叛徒"至少是在1964年底,此时"文革"尚未开始,"四人帮"远未形成。胡耀邦批示:要给瞿秋白一个公正的评价1979年3月,《历史研究》第4期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相似文献   

8.
黎安 《领导文萃》2013,(3):122-122
胡耀邦同志一生很少写诗。而在其留世的屈指可数的诗词里,有一首破口"骂娘"的"粗口诗",意味深长。据耀邦同志的长子胡德平回忆:1988年8月,胡耀邦在烟台休息期间,根据李白的咏酒名篇《月下独酌》(其二),即兴作了一首《饮酒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领导人低调过生日,似乎是"惯例",老一辈领导人过生日便非常简朴。毛泽东晚年借机谈政治毛泽东晚年把过生日也当作他进行政治动员的手段,生日宴会也成了他进行政治动员的场所。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的生日。这次生日过得很特别,是应大区书记们的要求,他自掏腰包,不让子女参加,在  相似文献   

10.
李东朗 《领导文萃》2007,(9):126-130
毛泽东的"最后决定权",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凡论及毛泽东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要提及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议论颇多,疑惑亦很多。甚至有人认为,"最后决定权"赋予了毛泽东有决定党的一切的大权,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使用这个权力,毛泽东晚年犯错误与"最后决定权"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党的基层干部最值得深思的三个问题。一是找准"为了谁",寻找差距在哪里。"为了谁",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有标准答案,毛泽东最经典的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延伸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江泽民提炼出"三个代表",胡锦涛拓展为"科学发展观"。因服务对象不同,"为了谁"落实到每个单位,都有不同的注解,只有找准问题、不足、差距,才能"知不足而奋进"。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曾经说过:"待朋友,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从其交友往事和轨迹中,不难感受到伟人的高尚情操和统战艺术。登广告找到"三个半朋友"1915年9月,22岁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里,毛泽东渐渐地感到,要彻底改造一个社会,一定要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才行。他在致好友黎锦熙的信中说:"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于是,他化名"二十八画生",在报上刊登一则向长沙各校征友的启事。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忆及此事:  相似文献   

13.
保育钧 《领导文萃》2010,(6):98-103
<正>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上,胡耀邦是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而不是实用主义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项工作都在恢复之中。其中,落实知  相似文献   

14.
薄一波素描     
薄一波与毛泽东 在薄一波的革命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 1943年11月初,薄一波从太岳根据地来到延安,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央。第二天,毛泽东便找他谈话,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薄一波向毛泽东汇报了在北平草  相似文献   

15.
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经历了"三落三起",毛泽东面对每一次打击和挫折,是如何反应的、如何选择的,他在低谷时的思维和行为是什么,他是怎样"忍"和"等"的?  相似文献   

16.
"积案如山,步履艰难"1977年12月19日,64岁的胡耀邦来中央组织部正式上班。他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是组织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当时说的一句话是:"积案如山,步履艰难。"他还解释说,"文化大革命"前的历次政治运动,还有建国前的  相似文献   

17.
阎长贵 《领导文萃》2010,(24):62-66
<正>毛泽东和江青都是发展变化的。1930年代,即毛泽东和江青恋爱结婚的时候,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江青是进步青年,他们的结合有什么不可?看待毛泽东和江青的结合,一定要有平常的眼光和平常的心。对毛泽东和江青的婚姻,现在相当权威的书上说是"错误的选择"、"失败的选择",中央政治局对毛、江结合有"约法三章"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萨苏 《领导文萃》2010,(20):64-66
<正>胡耀邦从1975年开始,担任科学院副秘书长,因为"五子登科",他受到大家的热爱。"五子登科"是指妻子问题,解决科研人员两地分居;房子问题,优先分配给科技人员;车子问题,为科研人员开班车;孩子问题,扩大科学院幼儿园;帽子问题,增大每年提职称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领导工作研究》2001,(1):24-24
1981年1月的一天,胡耀邦在和一位青年干部谈话时,问他:你读过什么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读过没有?《列宁选集》四卷读过没有?《斯大林选集》两卷读过没有?《二十四史》读过没有?《中国通史》看过谁的本子?这位青年干部逐一作了回答。胡耀邦接着说:《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是要读的。《二十四史》可以读一点,不一定全读。鲁迅的著作也应该读一点。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胡耀邦一生从不骂人,也很少写诗。1988年8月,胡耀邦在烟台巡视时,听说白酒价格连续飞涨,"茅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