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  相似文献   

2.
"政以才治,国以人兴"是历经历史验证的亘古不变的真理,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改革成功的政治家、改革家均有一套可供后人借鉴的人才思想。发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之所以成功,也有赖于张居正长期练就形成的一套"公诠选、专责成、重久任、严考察、明赏罚"的选才、用人和察吏思想。  相似文献   

3.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被革命导师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长期担任地方官.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和财政危机,使他认为必须"改易更革",实行变法,才能更好地维持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4.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5.
汪哲 《决策》2013,(6):86-87
李世民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由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仅为640员,只有隋朝四分之一。房玄龄,唐朝具有远见卓识的名相,协助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这一历史大业。房玄龄没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大兴变法。他只是默默沿袭着隋朝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房玄龄是属于有政治水平的清流,被称为"房谋"的房玄龄先是担任中书令,起草行政命令方案,后来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他和杜如晦的  相似文献   

6.
周立 《管理科学文摘》2011,(18):153-154
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他所推动的“熙丰新政”是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本文着重探讨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分析他的一些传世著作和其改革措施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3,(24):I0016-I0016
"改革就是变法,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法当中不合理的问题,然后经过一段实践把改革成效看得准的,实践当中有效的这些,通过修改法再纳入到法里面,最后再按照法律来运行。"——2013年3月11日,中编办副主任王峰解答《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们历次改革都叫"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们这次机构改革方案中间加了"职能转变",为什么要加这四  相似文献   

8.
<正>管子(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其思想和改革举措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辅佐齐桓公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而跻身霸主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子因其丰功伟绩而被后人誉为"华夏第一  相似文献   

9.
黄禹康 《秘书之友》2007,(11):42-45
在中国历代变法图强的谋臣中,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促进大统的改革成功者,也有背向民愿、以牺牲平民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失败者。作为宋王朝的谋政重臣,王安石提出并推行的“摧兼并,济贫乏,青苗法”的变法壮举虽然初衷不错,却因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以失败告终。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个品格高洁、  相似文献   

10.
正昔日,诸侯"鄙"秦,欲裂土分秦,孝公思变,向列国发布《求贤令》。这吸引来了许多名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人,也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商鞅。这篇《求贤令》也被商鞅称作"五百年之雄文也"。就其影响而言,从后来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到影响中华文明历史的走向上看,商鞅的称赞只有不及而无  相似文献   

11.
易中天  周琴 《领导文萃》2006,(2):136-140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有好的变法,也有不好的变法。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不能只看动机,要看效果。公元1067年,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年份。这一年正月,三十六岁的宋英宗病逝,法定的接班人皇太子赵顼(音须)承嗣大统当了皇帝,是为宋神宗。这时,北宋王朝已过去108年,算是步入中年,而新皇帝却很年轻,此刻正好二十岁。年轻人血气方刚,总是想做些事情的,宋神宗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变法是宋神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头一把。因为它是从赵顼登基的第二年即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开始的,因此叫“熙宁变法”。后面的两把火…  相似文献   

12.
正当权者,尤其是手握大权的高官,切莫得志便猖狂,为所欲为,置国法于不顾,置百姓苦难于不顾。任何时候都该有个做人处事的尺度。"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是从"伴君者"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可谓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他称得上是著名的伴君者。张居正是明代万历年间赫赫有名的人物,尽管此时的明朝吏治腐败已达于极点,贿赂成风,朋党成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朝廷却熟视无睹,官吏更是横行无忌。张居正在这种混乱的  相似文献   

13.
陈仓 《领导文萃》2007,(7):119-121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  相似文献   

14.
在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多年,而台湾问题的解决仍一波三折,统一大业,还未最后实现之际,重温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中的领导艺术,无不给我们重要启迪:这就是实事求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刚柔相济,抓住历史机遇,解决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5,(3):121-122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改革的失败,一般都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但也不尽然,比如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它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又来自王安石想竭力保护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当时农民最恨的莫过于"青苗法"。农耕经济时代,农民的日子是过得相当艰苦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告急,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弊端显而易见,王安石决定实施"青苗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介绍了"青苗法"  相似文献   

16.
《决策》2010,(1)
罗崇敏喜欢挑战的改革家王立军重庆打黑伍皓太平官我做不来刘海顺德大部制改革操盘者刘志庚力促东莞转型王天琦洋派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7.
曾琼 《领导科学》2012,(22):9-11
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70多次提及"改革"一词,近期关于改革的报道、讨论更是不绝于耳。这固然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有关,但更是为陷入"转型陷阱"这一形势所迫。  相似文献   

18.
1993年至2000年,美国推行了"重塑政府"的行政改革,改革的主旨是构建一个"工作更好、花费更少"的政府,这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是取得成绩比较显著的一次行政改革。现如今,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行  相似文献   

19.
官迷张敬儿     
张晓政 《领导文萃》2014,(10):92-94
正张敬儿不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也不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其权欲熏心、终致灭亡的一生却颇值得一读,值得人们思考。张敬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南北朝时期,原名张狗儿。由于名字过于粗俗,后被宋明帝改为张敬儿。他还有个弟弟叫张猪儿,联系到他的父亲叫张丑,可见,张敬儿的出身相当低微。据《南齐书·张敬儿传》记载,张敬儿"年少便弓马,有胆气,好射虎,发无不中"。凭借这一优势,张敬儿参军入  相似文献   

20.
尹刚 《经营管理者》1994,(11):44-44
<正> 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风险行业,这也是从未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任何资本的普通人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超级富翁梦想的捷径之一。 我认为,“企业家’基本上就是“改革家”的同义词。真正带来利润的唯一因素是改革产生的效益,此外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在今年又重复上一年获利的工作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