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实践视野中的异化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作印 《学术研究》2007,3(9):63-66
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包含着主体、中介、客体、定在的四项式结构。这里既有主体客体化、对象化的过程,也有客体(定在)对主体的异化的过程,是对象化和异化的统一。异化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征的是实践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否定性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表征为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的相悖关系,它内在于人类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与人类历史共始终。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对主体的异化的交织过程中,人类历史不断走向深处。  相似文献   

2.
社会认识是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社会、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的认识。人的实践,是改造客体,使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必须认识客体的自在价值、使自在价值变为自为价值,然后才可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所以,社会认识,就是对人的认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认识,价值贯穿于主体的全部生活中,也贯穿于作为客体的人和社会的全部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基石。但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践范畴却一直被定义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即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其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始终未能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该被规定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双重过程。 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表示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所谓对象化,就是主观的客观化、现实化。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能动性)和主观目的(目的性)客观化,使之以对象的和客观的形式表现于现实中的过程。所谓非对象化,就是客观的主观化、主体化。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客体中的客观物质和客观逻辑主观化、主体化,改造和形成主体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道德内在和谐的研究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意义。道德内在和谐既是道德外在和谐的前提,又是道德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从其自身的视角,道德内在和谐是主体、客体、目标、现实任务、方法手段、评估反馈等环节的有机统一。道德内在和谐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和谐建设,构建良性运行机制,确立突破口、关键点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从本质上讲,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客观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所谓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内在本性、力量、尺度去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客体的主体化过程,就是人们遵循外界客体的内在本性、规律、尺度来改造主体的过程。因此,实践活动既遵循主体尺度又遵循客体尺度。实践活动的主客体尺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有利、真、善、美四大尺度。本文在说明实践为什么要遵循有关尺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功利和真理的尺度。  相似文献   

6.
论实践精神     
以往,实践被单纯看作认识论范畴,实践精神便被理解为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实践第一精神。我们认为,应当从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理解实践和实践精神: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现实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过程,从这一前提出发,可以把实践精神理解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觉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对象化的意识。其具体内涵包括主体精神、功利精神和创造精神。(一)主体精神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人,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处的自主自觉地位。所谓主体精神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造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是创造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李清照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以伸张自我主体意识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 ,她是通过努力把自我确认为爱情主体、女性主体和个体主体来伸张其主体意识的。这种主体意识的伸张反映了李清照对社会现实规范的女性视野之下的深刻认知 ,也是对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权利的诉求与捍卫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从其形成的状态讲 ,既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发生性过程 ,又包括道德信仰作为客体被主体客体化的形成过程即道德信仰形成的完成性过程 ,具体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习染—经验方式从主体客体化的向路看这是一种常见方式。习染是在道德主体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中 ,通过道德环境的不断作用 ,在无意识状态中所完成道德信仰的过程和方式。人自从出生起就不能不受到客观道德环境的作用影响 ,接受社会文化对他的塑造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埃及、巴基斯坦或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 ,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9.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与价值实践反映出主体价值活动的三维图景;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活动。主体存在与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社会历史属性决定了主体价值观念的社会历史属性,作为关系性存在的表征之一,主体的道德生活及其价值观念也彰显出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对象来满足自身需要,创造自己历史的感性历史活动。实践的形式有内容形式、时空形式和关系形式。实践有客观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能动的主体对象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相统一;超越性和社会历史性相统一;以及社会意义属性这四方面基本特征。实践还具有客观决定主观,主观适应客观并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来支配客观;社会实践力决定社会实践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决定实践的关系形式,实践的关系形式作为实践条件又反作用于实践;根本性实践决定其他实践,各种实践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影响等多种规律。各种实践规律的综合构成历史的总规律或总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个体道德需要作为人的特殊的、高级的需要,既非个体先天固有,也非神启,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和认同,将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个体道德需要也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兵  黄富峰 《齐鲁学刊》2006,46(3):136-139
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断定。道德判断的标准有三:社会道德体系是道德判断的直接性标准,生产力是道德判断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标准则是对二者的整合。道德判断从形式上而言,具有道德指令判断、道德规范判断和道德评价判断三种。  相似文献   

14.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道德态度,具有社会性、潜在性、稳定性与对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道德态度在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中,不仅影响其道德认知与判断,保护自我价值,而且还有激励道德学习与道德实践的作用。这些都对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陶行知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德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生活德育论两个方面,其特点则体现为德育目标的进步性、德育内容的人民性、德育途径的实践性.研究和利用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能为我们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规范-德性-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世伟 《社会科学》2005,(9):139-143
道德规范、德性和德行的实践价值,只有在三者动态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得到修正,进而使道德主体接受、理解并且内化.这一动态的实践价值通过主体行为的践履将知、情、意的关系统一起来.如果德性与德行不能保持一致,则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就需要得到社会伦理秩序与伦理氛围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化和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内化将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信念,外化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这一过程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思想品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人类德性的结构及其存在图式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未予充分探究的基础性问题。“德性”同“道德”、“人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性”是“道德”及“人性”内部构成中的一部分 ,包括人们面对社会外在规范加以个体道德价值选择与修养的各种或然状态 ,其本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效能状态中所体现的处理人际 (或自我 )利益关系的或善或恶或中的倾向性。由于人类的德性倾向限制在“善性、恶性、中性”三者之中 ,因而 ,德性的整体结构也就是由这三者所组成。在人类生活实践中 ,德性结构的具体存在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图式  相似文献   

19.
朱平 《阴山学刊》2014,(3):88-93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特殊形态,它脱胎于情感,是众多情感类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道德行为具有原动力功能、价值判断功能和评价功能。人的群化生存事实要求人必须成为道德的生活者,因而其道德行为的生成、敞开离不开道德情感,所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情感的培养成为必须。而家庭、学校、社会,此三者构成了人的道德情感培养三维途径。相对地讲,家庭道德情感培养立足于当下而具有奠基特征,学校道德情感培养趋向于理想而具有系统性,而社会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基本方式恰恰是实践的磨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