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农 《云梦学刊》2002,23(5):9-12
重新考查屈原的生平 ,《抽思》当作于屈原被放逐到汉北之初即楚怀王十八年 (前 3 11) ,是写来献给怀王表明心迹的 ;《涉江》作于顷襄王决定将屈原流放到溆浦山中之时 ,诗人的情绪特别悲愤 ,诗中表达了宁折不弯的性格和操守 ;《惜往日》作于自沉以前不久 ,其中总结楚国失败的教训 ,与大败楚师之秦将白起的有关分析合若符契。  相似文献   

2.
《九章·思美人》文本证明,前人对于此诗的诸多相互抵牾的认知是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的。《思美人》这面"镜子"十分逼真地"照"出了在楚怀王被扣秦国、楚顷襄王趁机即位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屈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诗中的"美人",前半部分是指怀王,后半部分则是指顷襄王。他先是思念怀王,当年寄言不成,又不愿改变初衷,只好耐心等待。对顷襄王,他先是充满希望,荡志愉乐,窃快在心,且遵江夏娱忧;接着却固形不服,容与狐疑,处幽将罢,只好茕茕南行。  相似文献   

3.
《金光大道》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的缺陷是时代缺陷的反映,《金光大道》作品主人公高大泉的缺陷既表现为其过分完美,更由于他是被定位在阶级斗争的座标上;关于《金光大道》的争论既显示了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吴从祥 《云梦学刊》2009,30(1):38-41
传说中的启《九歌》是祭祀之乐。在流传过程中,古《九歌》发生了一些分化。《九歌》是屈原创作的祭歌集合体,是后人编辑的结果.其本身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诸神的地位、作品中的祭神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等可以推断屈原《九歌》非一时一地之作,有的作于朝廷任职时,有的作于流放民间时。  相似文献   

5.
《楚辞》中有《渔父》一篇,关于其作者是否为屈原的问题,历有争议。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楚辞章句》谓:“《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如果说,王逸是为了不存“偏见”而信疑并存,那么对于与《渔父》风格、形式基本相同的《卜居》,王逸却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  相似文献   

6.
关汉卿的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成功地塑了两个典型人物 ,一是“权豪势要”的典型代表鲁斋郎 ,二是悲剧主人公张王圭 ,借以揭示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矛盾。该剧情节完整 ,并具有跳跃性特点 ,语言极富个性化 ,细致精到 ,通俗流畅  相似文献   

7.
一、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对其中“吴榜”的解释,历来颇多分歧。中学语文课本并存两说,未做取舍。  相似文献   

8.
程高何以(?)脂评《红楼梦》程乙本程伟元高鹗引言云:“……但创始刷印,卷帙较多,工力浩繁,故未加评点。其中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这里指出两点未印脂评之因由:一是工力浩繁,没工夫印刷;二是用笔吞吐,虚实掩映之妙,识者当自得之,故不欲印出。前者是客观因素,后者是主观因素。脂评所占全书分量,并不算是很大的。以程伟元对本书的搜寻,爱护备至,脂评若为书之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程高不会删掉。说工力不及,恐  相似文献   

9.
《诗经》伤春悲秋之作,通过对春与秋这两个物候的描写,将春光秋色典型化美感效应凝结在饱含社会人生内容的艺术载体中,成为中国文学中伤春主题和悲秋主题的滥觞。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珍惜人生,爱惜光阴,尊重自我价值的普遍观念,而《诗经》是最早将这种思想艺术化的文学作品。《诗经》多样化艺术的形式中,以抒情言悲收束通篇,占显要位置,启发了中国文学对结尾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刘贻群 《文史哲》2005,(1):34-37
在新出楚简《恒先》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学界目前对“恒先”有两种解释 :终极的先 ,还是道的别名。笔者赞同把“恒先”理解为终极、绝对的“先” ;而认为“恒先”不等于道 ,当然也并不与道无关 ,它是对道的属性的一种描述。二是关于朴静虚三个概念。这朴静虚 ,也是对恒先之时的一种描述 ,而并非等于道本身。从一种角度看 ,那时是静的 ;从另一种角度看 ,那时是虚的。将静虚二者合言之 ,又可以说 ,那时是朴的。三是《恒先》不像马王堆帛书《道原》明白地指出“道”之为“原”的本体性 ,也不像郭店楚简《太一生水》那样描述万物又“生”又“成” ,而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自生” ,表现了中国哲学将宇宙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统而言之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编》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与《呐喊》、《彷徨》的重在揭露和批判不同,《故事新编》意在建构和模塑——建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模塑人格精神。但由于建构和模塑的艰难和对自己建构和模塑的结果和后果的毫无把握的惶惑心态,使其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及理想人格的创建不自觉地发生了偏移,并直接导致了《故事新编》中创作主旨的偏转和“油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与《呐喊》、《彷徨》重在揭露和批判不同,《故事新编》意在建构和模塑——建构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模塑理想的人格。但由于建构和模塑的艰难和对自己建构和模塑的结果和后果的毫无把握的惶惑心态,使其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及理想人格的创建不自觉地发生了偏移,并直接导致了《故事新编》中创作主旨的偏转和“油滑”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文赋》和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关系 《陆平原集》中的诗赋,一半是因袭古人诗意,仅仅变换一些词句的摹拟之作,还有一部分是应诏诗、酬酢诗,辞藻雕饰、对偶笨拙、板滞无味,其它可以称为创作的作品,寥寥无几。在拟古成风,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盛行的太康时代,出于上层贵族中一位当权的内史、后将军之手,这种现象原无足怪。可是其中的《文赋》,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第一篇专门探讨艺术创作规律的文章,成功为一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的比较完整的创作论,它承先启后,在中国文论史上开辟了文学创作论的研究,并为之奠定了基础。 《文赋》是用赋体写的,句式对称,辞藻华美,声韵铿锵。然而由于雕饰过分,比喻繁琐,乃至含意隐约,要确切明白地理解它的内容,难度较大。自从梁代萧统把它编入《文选》,迄今约一千五百年,历代有人作注,直至当代诸家注笺,对其文句和论点,理解仍不一致。 对于《文赋》采用这种表现形式,历来有不同评价。评论者一致承认作者运用赋体论述抽象的文艺理论问题,确实煞费经营,但贬誉不一。贬之者说它“巧而碎乱”,意义错杂,结构散漫,语言隐约,如雾里看花,色彩缤纷而真意难明。誉之者说它运用高超的技巧,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形象,曲尽其妙。  相似文献   

14.
《上党记》是现知山西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惜著者无考,书久已散佚,历代书目鲜有载录。清代章宗源在《隋书经籍志考证》里首次对《上党记》作了稽考[1]51;当代刘纬毅根据章氏指点的门径,结合自己的翻检,辑录了15条佚文[2],李裕民在《山西古方志辑佚》中辑录《上党记》佚文20条[3]381-383,后来刘纬毅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情感在文学作品,尤其在诗歌中,是占有至关重要地位的。它是诗歌艺术成败的关键。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①。郭沫若同志也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②由此可见情感确...  相似文献   

16.
《好的故事》:一片清丽而混濛的油彩 《野草》是鲁迅由对现实的批判转而残酷地审视自我内心的产物。它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现实的巨大变动,五四新文化思潮急剧地低落,“同一战阵中的伙伴”的惊人分化;——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在的变动给予鲁迅的影响,在其心灵上激起的“波动”,及对这种现实环境的带有浓厚个人色彩并密切地交  相似文献   

17.
清人王史鉴所编《宋诗类选》是一部五七言近体诗选,是书采用诗以类分、类以时叙的编排体例,引用书籍达四百余种。选源之详博,与王氏敦本经史、淹贯史籍有关,对指导初学入门则裨益良多。而编者力主性情、兼采唐宋、倡变通的批评主张,则为是书赢得了不少读者。在康熙末年尊唐黜宋之风复炽的诗学背景下,《宋诗类选》的出现,对巩固清初宋诗运动的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最后一段不该删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清新俊逸,玲珑剔透,“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汨汨地“从自己胸臆流出”,读之“令人夺魂”(《叙小修诗》)。全文有三段,第一段写燕地的气候特征和自己想出游而“不得”的心情。用“寒”、“余寒”、“冻风”、“飞沙走砾”、“局促”等词语,尽力烘染铺垫,欲扬先抑,为下文蓄势,为正文张本。第二段是全文重点,写游满井所见初春的秀美景色和游人雅兴。先总写自己的行踪,继写郊外的景色;然后分写山、水、人、物。描摹十分细腻,用喻极为新奇。段末两句,语含哲理,总括正文,自然有致。最…  相似文献   

19.
1.环境整体与环境中的个体。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系统,它不等于环境中的个体的简单相加。所以我们研究的“环境美”,不是个体建筑的美。我们要提高环境的审美功能,就是要创造一个美的环境,而不是用艺术去美化环境,使环境带有“艺术性”。2.继承传统面向现代化。人对环境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都是在一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都带上本民族的特色。割断了历史,抛掉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摆脱一切既成的模式、程式、形式,便不会有任何美。所以,对于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成为整个世界的。只有形式美的一些普遍法则具有跨越一切民族、阶级和时代界限的超稳定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不断出现,包括建筑物在内的一切高技术产品的民族形式必将趋向淡化。  相似文献   

20.
黄霖 《学术研究》2020,(5):146-154+2
《金瓶梅词话》在写定的过程中,镶嵌了大量的前人作品。这种镶嵌,并不是完全照抄,而是边抄,边增,边删,边改,是一种再创造。所以,在搞清楚它所镶嵌前人作品的底本的同时,有必要从它镶嵌的文字与原作的异同中探究作者的艺术创新以及作者的其他有关情况。本文以被作者镶嵌得最多的《水浒传》为例,在论证其镶嵌的《水浒传》是天都外臣序刻本的前提下,分析其在语言艺术方面的革新与其作者所用的方言特点。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词话》的艺术成就及辨明作家的生活地点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并再次说明在《词话》研究中关注"镶嵌"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