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国家体制安排的直接民主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伟大实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范围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更主要的是存在着从政治实践到理论本身的根本局限性。本文着重探讨倡导直接民主制的理论代表卢梭的相关理论及其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直接民主制跃进到代议民主制不仅是西方政治运作的基础——经济、社会条件变化的客观要求,更证明了卢梭直接民主制理论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的存在对我们坚持和完善代议民主制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公元前5世纪起,受民主制确立的影响,雅典社会中的党争现象主要表现为政客们围绕城邦的具体事务所展开的党派斗争。一方面,党争造成雅典政坛的混乱,影响城邦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党争也从诸多方面促进了民主制的发展。在民主制下,尽管党争频繁发生,但雅典依然保持稳定,城邦的发展也呈上升趋势。这一事实说明党争并不必然导致城邦的动荡或衰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针,探讨我国新宪法在民主和宪法的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新宪法中的巨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就教于法学界及广大读者. 一宪法和民主是不可分的.民主制是宪法产生的政治前提,但民主制的原则又必须依靠宪法确立为根本法律和根本制度,才能得以实现和巩固.这一条政治学原理不是从来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悲剧有酒神颂这一明确的起源,但其创始与发展却是发生于希腊城邦民主制兴盛的百年中,并随民主制危机而衰落,向难分悲喜的"戏剧"演变.这条清晰的线索说明,充分发展的城邦奴隶主民主制及其扶持,文化上在一定时期也具有民主色彩,是古希腊悲剧繁荣的独特条件.而印度梵剧与中国戏曲这两个东方古剧,很可能就因为缺乏这样的政治文化条件而缺乏悲剧.  相似文献   

5.
民主制真正的弊端只有一个:民主制所固有的多数裁定原则无法避免自相矛盾的、非常不合理的、极其严重的错误。但是,多数裁定乃是无奈的选择,因为非多数裁定(一人独裁和少数裁定)不但与多数裁定一样无法避免自相矛盾的悖论,而且必然导致更加不合理、更加严重的错误,多数裁定是最不坏的原则。更何况,多数裁定虽为民主制所固有,却不是民主制唯一原则。民主制还可以存在避免多数裁定弊端的原则,如补偿和保护少数原则、协商民主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宪政民主原则,等等。因此,民主制分为两种:一种是接受避免多数裁定弊端的原则限制的民主制,可以称之为“宪政民主”,这种民主制虽然固有多数裁定原则却能够避免其弊端,因而堪称白玉无瑕,是“唯一好”的政体;另一种是非宪政民主,这种民主制不能避免多数裁定的弊端,因而堪称白玉微瑕,是“最不坏”的政体。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民主制形式经历了由直接民主制到间接民主制的发展历程,虽然直接民主制曾经失去了存在的客观条件,但是能够反映直接民主精神这种古老政治理想的参与式民主赋予了直接民主新的生命力。伴随着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为人们的民主参与提供了全新的、直接的、平等而便捷的参与机会,这就是参与式民主新的表现形式……网络问政。研究分析我国网络问政的特点和制度构建,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方政治思想界对民主制的批评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批评的民主制是一种多数平民统治的直接民主制。柏拉图批评直接民主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违背了其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理念,造成国家秩序与个人灵魂秩序的失范。柏拉图对直接民主制某些方面的批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典希腊的劳作与闲暇观念是由贵族系统地进行阐释的,它们被掺进了阶级利益,成了贵族为应对民主制的压力而树起的一道屏障;但这种贵族针对民主制的"进犯"而采取的防卫措施,却被现代的不少闲暇学研究者和哲学家作为文化层面希腊人对劳动的厌恶而传输给了我们;闲暇的确是古典希腊人的文化理想,但大多数公民并未视劳作为奴性的、有辱人格之事;劳作与闲暇在道德层面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上,民主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化解社会风险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民主制度在产生和建立过程中自身就存在着诸如多数人决策水平过低、少数人利益受侵害等不安全因素,这种不安全的因素即民主的内在风险。通过对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风险性的分析来揭示民主的内在风险,能为正确认识民主理想和民主现实的差距,破除民主迷信,规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的民主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央计划经济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发展民主制的有利条件 ,但要巩固民主制 ,国家必须对纯粹的市场经济进行管制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陈独秀结合抗战与建国、世界反法西斯主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民主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他认为民主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应实行范围最广的大众民主,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应该借鉴资产阶级民主那些有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拐点。在空前团结、合作、民主、进步的气氛中,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毛泽东以全球反法西斯与全国抗战的全局视野密切关注武汉,通过文章、电文、信件指导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紧密合作,为"武汉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首先,他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主导集团进行合作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促进国民党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向国民党建议武汉会战实行的战略、战术;同时指挥八路军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运动战,策应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最后,组建新四军,策应武汉抗战,并为武汉沦陷后的华中抗战预留伏笔。  相似文献   

13.
1936-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先后具体化为"三民主义共和国"的主张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主张.笔者分析了"民主共和国"主张的演变过程,说明了这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以乡级基层政权建设为核心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民主活动把抗日和民主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民主政治植根于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最基层——乡村,使民众在基层政权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卓有成效的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为最终战胜国民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天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前后民主政治思潮的兴起不仅是当时国际和国内局势变化的反映,而且是民主政治运动长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它不是旧式民主思想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延续中的跃进和深化。它以西方民主政治为蓝本,以建立民主国家为目标,对政治民主化、经济民主化、军事和文化民主化的诉求在许多方面“带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它对于促进抗战、更新民族心理素质和改良文化土壤、推进历史进程与深化对民主进程的认识等具有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又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次民主政治思潮也就失去了实现其主张的现实土壤。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没有得到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明确授权的局部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需要另辟蹊径来论证其地位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自觉地高举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旗帜,论证了自身及局部政权合法存在的理论基础;论述自己在抗日方面和民主方面的成就,从民族生存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论证了其局部政权存在的必要;反击国民党取消中共地位的言论,论证了取消中国共产党地位的不合理。这为其局部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作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17.
第三党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中间集团之一,在抗战初期借助其机关刊物《抗战行动》发表了诸多文章,阐释了本党的政治主张。其重点是抗战与民主,而其他政治观点都是围绕这一主张提出的。第三党强烈呼吁全民族应树立长期抗战思想,实行民主,设立民意机关,认真进行政治改革,注重并发展青年力量。  相似文献   

18.
对日本的教育民主化改革是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日本教育的改革是去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将日本改造成为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占领日本后,美国不仅对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对日本的体育、宗教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随着冷战的爆发,日本成为了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积极争取的目标,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在日本的传播,美国开始在日本的教育界展开了反共行动,并利用宗教作为对日本进行反共宣传攻势的重要工具。通过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教育改革的内容和过程的追述,认为在对日本的改革中美国采取了以专制的形式培育民主的政策,干涉了日本的学术自由和宗教自由。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由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民主党派的民主建设三部分组成.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主要是,民主政治建设须服从与服务于全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政治大局,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是推动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民主政治建设应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给农民带来了看得到的经济利益;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提高民众的民主觉悟和政治参与水平;发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由此,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并控制了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