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以高远的眼光穷究生命本体并把握其价值归依,在创作中展示各种生命形式。他往往在把生命与“情感”、“偶然”、“理性”、“意志”、“美”与“爱”、“抽象原则”这些人生价值与情感因素的联系中,表达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同时,沈从文是生命的神性论者,对于“生命神性”的发现及其张扬,是沈从文生命本体观的最独特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生命神性观”。通过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本体观,可以透视沈从文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沈从文上世纪40年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 4 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与思想上的彷徨期 ,随着以湘西生命形式为根基的生命理想的失落 ,沈从文的生命焦虑与文化焦虑日益加剧 ,这时期他思考的问题都是围绕生命而展开的。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的本质何在 ?如何实现生命重造与文化重造 ?这些问题成为沈从文这一时期思考的中心问题 ,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来 ,就成为他创作中的“生命重造”主题。沈从文由此涉入对生命问题的“抽象的抒情” ,弘扬“生命神性”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静 《学术界》2005,12(4):295-300
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小说《看虹录》与《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中有两对主要意象,即“虹与星”和“诗与火”。“虹与星”不仅是关于美好女性的象征,更反映了沈从文对于“抽象”的思索———“向虚空凝眸”;“诗与火”则象征一种充满爱与美的理想生命形式———“神在我们生命里”。这两篇小说是沈从文为复活与重造爱与美的神性进行孤独求索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5.
刘永丽 《船山学刊》2004,(3):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集《看虹摘星录》里 ,探讨了那种最原始的不拘泥于外在束缚的生命形式 ,并指出由于文明社会的教化 ,这种生命形式在现实中的不可获得。在沈从文的理念里 ,最为理想的生命形式是“神性”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与湘西自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的人性理念,深受湘西自然精神的浸染。他的“人性即自然”,是主张固守人性的本来;“人性美在自然”,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美;“人性美在生命”,是崇尚生命的庄严和雄强。  相似文献   

7.
刘丽 《理论界》2007,(1):205-206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具有自己独特的批评个性。他提出“以小说代经典”的美学思想,旨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神性的“希腊小庙”,同时不期然地与西方印象主义的批评理论暗合,联系沈从文从未接受过西方印象主义的客观事实来看,他的文学批评不免带上了“世界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简论沈从文对庄子的借鉴与超越李成宇发现社会文明对人性的压迫与“异化”,进而对之抨击和批判,以“返归真”与之相抗衡,这是庄子和沈从文两个时代相去甚远的人,喊出的大致相同的口号,也可以说是庄子思想对沈从文产生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许多沈从文研究者,大都有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作家里少有的将生命意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人,沈从文生命意识的复杂既表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生活"与"生命"的差异,也表现在以原始生命为基础的对生命美即神性的追求。面对这"不大会思索也不容许思索的生命",本文着意从偶然、死亡、爱与死相邻的角度出发,分析沈从文生命意识形态的连续性与其中原始生命形态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研究沈从文作品乡村与都市的二元对立形态提供一个道德评判角度外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四:“理想人性”的沉落与文体型式之二 在沈从文的创作实际中,他的审美理想包容了文化价值判断、伦理道德标准。在审美理想中,沈从文又把人性、生命置于最为重要和裁决一切的地位。他说:“我们对‘文学’与‘人生’的看法,和别一部分人虽无是非之分,无高下之分,然而却实在有些不同。……要紧处或许把生命看得庄严一些,思考着向深处走。”①他又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②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理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沈从文的文学观。一、文学的目的与作用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以诗意的语言这样写道:“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这段话不仅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自己作品主题及风格的形象归纳,还隐含着他的文学理想,目的是表现“人性”,作用是通过展示人性来改造社会。严格说来,沈从文省略了他要“供奉”的人性的限制词,即“善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悻…  相似文献   

12.
将沈从文的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沈从文创作境界的不断嬗变联系起来考察,发现沈从文创作从功利境界的具象写实到道德境界中的形象写意,再到天地境界中来自灵魂深处的抽象抒情,形成了沈从文人生之路和创作之路的一条内在发展线索,它再现了沈从文受时代潮流冲击对个体生命体验的不断深入和对于人性理解的不断加深,折射出沈从文创作对于人性表现和生命形式呈现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一生都在做一件事 ,那就是构建一座希腊小庙 ,里面供奉的是人性。对这个自称是“乡下人”的乡土作家来说 ,他的“人性即自然”、“人性美在自然”、“人性美在生命”的人性理念 ,既是源自湘西文化的自然精神 ,又是对湘西文化自然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湘西自然精神的文化内涵 ,一是主张自生自灭 ,一切顺其自然 ;二是主张人性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三是主张自然淘汰 ,崇尚生命的雄强。一、人性即自然1 固守人性的本来作为人性的自然 ,就是人性的本来 ,或曰自然人性。湘西人主张自然人性。如今乡下男人下河洗澡 ,仍喜欢光着…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与评价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长期以来,由于沈从文本人一句:我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而堵塞了将他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相互沟通的阐释路径。但事实上众多史料与文献都证明沈从文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打通与卢梭的联系,那么沈从文作品的思想与文学意义就大大超出过去所谓乡土文学的价值,而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特质,他的作品充分地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神性的景仰、对于自然人性的赞美,展现自然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自然人性与异化的城市人格的冲突。沈从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把自然人性鲜活健康的血液注入这日渐衰朽的民族肌体,重铸我们的民族性,使人格坚毅而刚烈,人性完美而纯正。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 ,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审视这些艺术文本时会发现 ,作家的性爱书写以“生命”与“人性”为价值尺度 ,以空白艺术和暗示手法为表现技巧 ,并理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一再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贼 ,呈示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7.
“性”字出现于周初,其含义为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与心理活动。对“性”的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有两大流派:儒家与道家。儒家走的是由神性到人性的路径,道家走的则是由神性到道性再到人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中,我不知道有谁比沈从文对生命更为关注.他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水云》)虽然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尚无系统的理论表述;但是,他的一系列散论中几乎贯穿着对“生命”的思索,他的作品更是离不开对“生命”的倾心与眷念.可以说,把握沈从文的生命观是理解沈从文艺术世界的关键,是打开沈从文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那么,沈从文的“生命”观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漫议沈从文的生命意识及其创作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生命”,首先是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素朴的人性,是“真”。这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生命是具体的,未经抽象的。是一种个体性的独特的体验或直觉。“这种细微感觉在普遍人我关系上决体会不到,在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形上,便自然会发生变化。”(《水云》)这种细微的感觉只有在个体,特别是个体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生命是以个体性和感性为基础的“此在”。从思维方法上看,沈从文总是关注现象,并以自己的眼光来度量一切,判断其意义和价值。“凡是抽象的带点务虚性的,我总是弄不通。”(《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话》)这个诚真的“乡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