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程永远是快乐的。一只大猫看见一只小猫在不停地追逐它的尾巴。大猫问:“你为什么一直追逐自己的尾巴呢?”小猫答:“我喜欢追逐自己的尾巴,因为这样我觉得很快乐。”大猫生气道:“荒唐!你根本捉不到你的尾巴!”小猫不以为然:“但在追逐中,我很快乐啊!”  相似文献   

2.
题记: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一心为教,争做榜样》,我讲课的主题有三个关键词:学习、创新、贡献。这三者构成了争做榜样的前提。在我们龙湾教育系统这个大家庭中,活跃着一群充满激情和干劲的党员和群众教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主人翁的风采,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浇灌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每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总结自己时都贯穿这样几个字――学习、创新、贡献……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家阎立钦说得好:"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略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七年级语文教科书(语文版)第一册的第一课是冰心的《忆读书》,冰心奶奶回忆自己从4岁起直至80多岁,长达80年之久的读书经历,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经历证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全文都像是一位长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读者伴随着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成长,直到最后得出故事的结论:"读书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强调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鼓励教师敢于挑自己的刺,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信念;反思是一种探究过程,实践的反思把经验与理论的或哲学的探究结合起来了,而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反思者坚信: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承前启后,扬长避短,挖掘教师个性智慧。我们习惯于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有时不妨珍视一下自己,在自己的经历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写一点教学反思,与心灵对话,做个主体的人,自己的经历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只要长期坚持,必定能逐渐把我们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要热爱自己     
我欣赏“热爱自己”。因为“热爱自己”是事业成功的基石。爱别人能够产生永不枯竭的动力,爱自己也亦如此。日本有句格言:“如果给猪戴高帽,猪也会爬树”。这话听起来似乎不雅,不过多少也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赞扬、鼓励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欲望和力量;而珍惜自己,赞美自己、鼓励自己,也同样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力量。一个连自己都不热爱的人,怎么能够振奋起事业成功的双翼呢? 我崇尚“热爱自己”。因为“热爱自己”是生活之美之乐的源泉。热爱自己才不会悲观厌世,不会糟蹋自己,不会空耗生命的能源。热爱自己,才能追求远大的理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寻求自身的价值,以奋斗不息的精神迎击生活的挑战,把人生旅途上一个个“拦路虎”踩在脚下。热爱自己,才能热爱他人。人格上不尊重自己,就不会把别人放在眼里;修养上  相似文献   

7.
危险的资格     
自己的选择,只有自己才能负责。沿着比萨斜塔塔内螺旋而上的阶梯,我一口气登上六层楼后,上麻道往外看了一下,吓了一跳:这座文明已久的世界名塔,观光廓道竟然没有栏杆踏上不足一米宽,倾斜且被磨得光滑发亮的大理石地面,两腿顿觉发软。颤巍巍的背贴着内墙,一边警惕脚下,一边欣赏柱廊。转到快一圈时,发现有人迎面绕了过来,那人嘴里自言自语:“如果我离家出走,请不要惊讶,那是我去寻找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在路上死去,那是我回到了家。”话落见到我,我们相视大笑,不约而同道:“我的生命在旅途上,我的灵魂在旅途上。”两个不相识的中国人,在比萨斜塔每层廊道玩着同样的游戏。  相似文献   

8.
想为自己铺一条便捷的升职之路,只顾默默耕耘并非最有效的方法。若想突围而出,还要懂得如何运用技巧、如何释放自己的才能,并能够分步骤地妥善部署对策,一切才会水到渠成。 步骤一:熟读晋升制度 一般而言,公司的晋升制度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稳步上升:通常讲求稳扎稳打的机构,大多按照员工的个人能力逐级递升。这种金字塔式的循序升迁模式只会制造极少数由基层爬上高层的员工,因此,为避免在优胜劣汰的情况下被撵出局,员工应好好把握公司对不同职位的期望,确切知道自己是否达到公司要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升职理想。  相似文献   

9.
别人的思想终究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掌握的道理,才是自己的。某大学的一年级,在第一堂哲学课上,讲台上放着两个柄一样长的勺子,还有一盆水。老师拿起一把勺子微笑着对大家说:“如果让你们用这种勺子舀水喝,你们能做到吗?”  相似文献   

10.
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 就是最好的生活。前不久,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一次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 为了便于不同语种的人识别和点击,他们在题目下面贴出16面国旗。最后,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这一结果大大出乎主办者的预料。大家都知道,  相似文献   

11.
种子的愿望     
在肥沃土壤的滋润下,一粒种子从漫长的冬天一觉醒来。大地母亲问她:“小种子呀,你想成为什么?这一次,我允许你选择自己的命运。说吧,是想变成被人采食的蔬菜、水果,还是愿意成为百花丛中的一员,供人流连赞美。”“我希望自己是一株人见人爱的花儿。”种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但一定要是山上长得最好看的那种。”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教学艺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能否在某一门功课上产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与该门功课执教者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为人师者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把握并应用一些独特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根据我从教几十年的经验,就物理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九州要览     
重要声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有六个方面的素质和品格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和品格:一是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坚持在为祖国、为人民勇攀科技高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4.
见小忘大     
一个女孩因为不满母亲的唠叨,一气之下跑出了家门!她怀着满肚子的委屈,孤独地走在大街上。正当她又饥又渴时,一位老人把她叫到自己家,给她盛了一碗饭,女孩感激得哭了,并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委屈。老人听后摇了摇头,说:“你在感激我给你一碗饭时,可想过那一直给你饭吃的人!”顿时,女孩无言。  相似文献   

15.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刘锡昆主任也说:"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有"施恩不图报"的观念。但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的确是一种美德,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时常有人羡慕成功者独特的天赋,埋怨自己没有什么特长,难以出人头地。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我这一辈子就是这个样子了!”这些人往往只习惯于通过目前所从事的职业这一狭窄的范围来评判自己的能力,因而放弃了许多尝试的机会,相当大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美国社会学家波拉·尼尔森说过:“人有优点,也有弱点,而花费大量时间去改正自身缺点以适应环境,将会浪费大量的精力。我的经验却建议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特殊的才能上。” 人生在世,必有所长,一切本事都是自己的,而且很早就具备了,但人们往往难以发现。有位名人说过:一个看不到自己长处的人,比看不到自己短处更为可悲。因为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虽然会在生活中刚愎自用,多走些弯路,甚至受些挫折,但他毕竟知道发挥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该怎样进取,最终必然也会取得成绩,而看不到自己长处的人,连自己主攻方向部找不到,还谈什么奋发和进取呢?结果只能是一个劲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殊不知,这样并非自己生得蠢,并非自己不能干,而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能干的,岂不悲哉!因此,要想获得成绩必须发掘自己的特长,首要的是认识自己的特长,在人生的座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保留意见:过分争执无益自己且又有失涵养。通常,应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发表意见,让人们捉摸不定。谨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认识自己:促进自己最突出的天赋,并培养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把握住它,则所有人都会发现你的显赫。 决不夸张:夸张有损  相似文献   

19.
情感后花园     
有几个中年人在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怎么个死法?其中一位女士回答:希望在七十岁的时候,被为自己争风吃醋的男人从背后开枪打死。想必听到如此回答者的反应一定大同小异:初始瞠目掉眼镜,继尔乐不可支,最后陷入深思。不知这位语出惊人的女士真实  相似文献   

20.
识人     
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人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老师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