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的内容相当丰富,其中的性描写值得认真讨论。《聊斋志异》中爱情题材作品的性描写,少叙述而多形容,具有很强的文学魅力和审美特性。这类性描写,或者与异性间感情的发展相伴随,或者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相一致,或者是小说情节发展之必须,和谐自然,引人入胜。《聊斋志异》除了写性的美好与和谐之外,也描写了性残疾、性蒙昧、性压抑、性变态和性错乱等不正常、不健康的性心理、性行为及其对个人、社会的戕害。总体上看,《聊斋志异》的性描写是成功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蒲松龄的创作态度是认真而严肃的。同时,《聊斋志异》性描写的表现形态、表达技巧也颇值得肯定。当然,《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性爱题材的作品和性描写,需要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自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偏重文学事实的考证和文本结构的解析。由此研究《聊斋志异》 ,在深知蒲松龄的生活事迹的基础上 ,解开了《聊斋志异》创作的特征 :宗教迷信的故事模式转化为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小说史上,明末清初是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最后的高峰期。《聊斋志异》以其辉煌的思想艺术成就,使之大为增色。这部杰作问世,固然有其现实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同时,岁月悠久、异彩纷呈的小说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中,六朝志怪小说的作用是突出的。所以,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蒲松龄特别提到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一从一定角度看,《聊斋志异》是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蒲松龄在书成之后回顾写作过程说:“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浪漫主义笔法将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以梦幻形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而又扎根现实的梦幻世界。在这些众多的梦境中,有进行道德劝诫的警诫梦,有反映人物情感心理的思绪梦,也有预兆未来生活的预示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梦境使故事充满了奇异性,使人读之精彩,感之颇深。梦境在作品中有着重要的艺术作用,梦境深化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人间语:蒲松龄诗歌的现实指向张文华,臧阜平蒲松龄因创作《聊斋志异》而闻名中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爱听秋坟鬼唱”,但并非象王士祯所说“厌作人间语”,①他创作的大量诗词、俚曲、骈文等,就是明证。在诗歌创作中,蒲松龄一改《聊斋志》的浪漫笔法,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聊斋志异》与中国古代神话的关系.以人物的描写刻画、写作的手法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为切入口,浅谈中国古代神话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从《聊斋志异》中看中国古代神话在清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评点与清代学风——以冯评、但评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经世致用、考据、崇尚古文之学风深深地影响了《聊斋志异》评点,具体表现为:在《聊斋志异》评点中贯穿着极强的经世致用的清代实学精神,评点者把评点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尤其对现实中的阴暗面进行了批判;《聊斋志异》评点中运用考据学方法之处很多,其常见形式有注释名物、制度等和附述相类故事两种;古代优秀散文,尤其是先秦散文成了评点《聊斋志异》的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和以古文文法评点《聊斋志异》乃是崇尚古文之风所致。在清代学风的文化背景之下来观照《聊斋志异》评点,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聊斋志异》评点的理论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小说评点在理论史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9.
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成书过程,无疑是认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创作思想,把握《聊斋志异》的主旨立意,从而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前人研究蒲氏《聊斋》,尚无对此作全面、深入探究者。本文将蒲氏创作《聊斋》的过程加以系统考察、厘分,初步认定,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有六次成书面世的过程。现分述如下: 第一次成书: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年),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在《聊斋志异》中 ,梦 ,作为一种审美客体 ,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思、审美感受和人生体验 ,以及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扑朔迷离 ,奇幻莫测 ,但又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 ,是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现实精神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相似文献   

13.
梦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重要价值,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他们常借助作品叙述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然而文学中的梦多数并非梦的实录,而是清醒的创作意识的产物,因而文学的梦比真实的梦对当代社会更具有反现实或超越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盖茨比几乎将一切寄托于自己的梦想之中,他梦想自己能够发财致富并步入上层社会,进而获取黛西的芳心,最终寻求到幸福快乐。他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均围绕着这些梦想而展开,然而除了发财梦之外,他的所有梦想皆化为了泡影。盖茨比的地位梦和爱情梦不可避免地被严酷的现实所击碎,最后,他成了美国社会和自己梦想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古代业已存在的梦的成因理论进行归纳。这些理论中有:日月星辰、阴阳五行、物理、生理等条件的影响说,因想成梦说以及超越意识范围的内容说。这些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梦的认识和探索。其共同的一点是梦的内容是有意义的,具有反映现实和兆示未来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东坡词中的时间 ,主要表现为未老时候的伤老之叹以及消解现实感的“如梦”意识。“如梦”意识在东坡词中有两种涵义 :一 ,古今如梦。由今天的眼光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 ,感到似有还无。二 ,劳生如梦 ,以跳出人间的一种开阔眼光看自己和周遭人等的所为 ,感到恍惚虚无 ,一切现实的意义都变得微不足道。并且可以说 ,古今如梦是劳生如梦长度上的延伸。求证于其一生行为 ,以及就其至晚年还不忘谨守忠爱之份而言 ,至少可以说 ,东坡从没有试图取消人生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梦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范畴。在具体的诗词作品中,其表现形态尽管纷繁复杂,但仍严格遵循着文学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即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点,从古典诗词梦境的具体营构方式和相应的情感抒发模式上可以分明见出。因此,当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梦境时,就不仅是在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在还原那一个个独特的时代,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及艺术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即“农二代”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有着与父辈不同的成长经历、人生理想和现实需求,但他们发现现实与梦想相差很远,于是心理失衡、行为无序.而调查发现电视、网络这些影像化媒介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些媒介不仅是“农二代”重要的娱乐工具,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甚至可以说与他们的“健康”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叙事的意义——格非《人面桃花》阅读笔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在于梦想的内在性拥有,而在于实现梦想的行动在现实中必然失败的命运。格非《人面桃花》中的乌托邦承担者,都是一些追求梦想的实现而特立独行的人,他们对内在精神的向往和对未来世界可能性的寻求,无不显示个性的生命激情和超越现实的勇气。因此,乌托邦叙事不仅仅是故事层面的反乌托邦性,而是对乌托邦精神的象征性解释。  相似文献   

20.
现代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与传统女性梦幻书写截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女性主体的精神成长,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现代梦幻书写.这在现代女性小说对梦想的自主追求、回望往事与想象未来、对社会现实的梦幻思索等方面的梦幻书写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