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德鲁兹人产生于公元11世纪,是-个数量不多、且没有建立国家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尤以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三国最为集中,对中东国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德鲁兹人的产生、发展史及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三个国家德鲁兹人的不同发展趋向及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同题.被分割在三个国家中的德鲁兹人由于发展的差异和地区局势影响,面对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使德鲁兹人成为阿拉伯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以色列建国后,政府为了对国内阿拉伯人进行分而治之,将德鲁兹人视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宗教团体。德鲁兹人可享有宗教法庭自治并成为以色列义务兵役制的实施对象。尽管蒙受以色列政府的种种优待,但德鲁兹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与主体民族犹太人相比仍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并未在完全平等的意义上融入以色列社会。  相似文献   

3.
德鲁兹人社会约有40万人,散居在黎巴嫩中部、叙利亚南部和以色列北部山区的三角地带。从战略上讲,它是中东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在黎巴嫩有大约15万德鲁兹人(占其总人口的6.3%),在叙利亚不足20万(占总人口的3%),在以色列只有6万(占总人口的1%,但占非犹太人口的8%);从数量上讲,这三部分德鲁兹人是无足轻重的。但若干年以来,德鲁兹人是这三个国家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催化剂,或者说,有时同上述情况相联系,他们具有  相似文献   

4.
潘楠 《世界民族》2023,(3):76-87
冷战结束后以色列阿拉伯基督徒社团在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地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促使其沿着“以色列-德鲁兹模式”展现出明显的德鲁兹化趋势。阿拉伯基督徒社团与德鲁兹社团相比,人口规模相当、文化均较为独特、历史境遇类似、面临现状趋同,这成为阿拉伯基督徒社团德鲁兹化的前提基础,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色列建国初期的萌芽阶段、冷战时期的消极阶段以及后冷战时代的积极阶段。阿拉伯基督徒社团的德鲁兹化具有时代特征鲜明、兵役制度优先和利益决定效果三大特征,对以色列境内其他阿拉伯群体、对以色列民族国家的构建都产生了影响,对以色列国进行族群治理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是阿拉伯基督徒社团的德鲁兹化进程在该社团内部存在分歧,在社团外部也引发了争议,因而可能会朝着曲折前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鲁兹人虽然只构成一个相当小的少数宗教集团,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并且在利凡特地区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德鲁兹人的历史是从十一世纪第六代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哈基姆在开罗创立教派开始的,德鲁兹教在黎巴嫩的传播则是经过穆罕默德·伊本·伊斯迈尔·德拉齐之手。十一世纪中叶,该教转入秘密状态,并且不再接受皈依者。德鲁兹人后来的历史则随着各代王朝的兴衰、向毗邻地区的领土扩张(十七世纪法卡尔·伊本·马恩二世时尤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与中东其他势力如马穆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关系的发展变化而  相似文献   

6.
德鲁兹人     
德鲁兹人为阿拉伯人的一支,人口约为40万,主要分布在西亚叙利亚豪朗山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信伊斯兰教,属什叶派中伊斯玛仪派的德鲁兹支派。德鲁兹人原为宗教共同体,他们团结紧密,纪律严格,遂发展为独特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与其他穆斯林不一样:不缴纳天课,不封斋,不行割礼,不朝圣,实行一夫一妻制,保留较多的拜火教习俗,只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以来,黎巴嫩什叶派政治认同历经变化与反复,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什叶派从黎巴嫩政治边缘到中心的转变过程中,阿拉伯民族认同、泛伊斯兰宗教认同、黎巴嫩国家认同和自身认同彼此共存,互相影响。总体上而言,黎巴嫩国家认同居于优势,是一切政治认同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大量巴勒斯坦人越过边界来到黎巴嫩境内成为难民。由于黎巴嫩是一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并存且宗派林立的国家,各社会阶层对于难民的态度并不一致,导致巴勒斯坦难民在黎巴嫩的处境十分艰难。解决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前提应是所有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彻底解决。就当前形势来看,现状的持续是包括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难民在内的所有巴勒斯坦难民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黎巴嫩人社团在西非的形成历史及其活动引起人们巨大兴趣。这是些企业团体,在所在地区占有很强的经济地位,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又具有明显的共性。苏联学术界对此迄今研究甚少,西方少数学者虽有涉及,但只是某个国家的黎巴嫩人社团情况,或只谈及这个问题某个方面。研究甚少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第一手资料。甚至到了今天,西非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崩溃了。战胜国共同瓜分近东地区,即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直到那时,为了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利益,库尔德人被分裂为二。当时,英国人管理伊拉克,库尔德人与生产石油的摩苏尔省关系较密切。库尔德人在叙利亚和苏联,也到处出现。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在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再度掀起了暴动。好几十万库尔德人,被穆斯塔法·基马尔流放和屠杀。而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一词,原指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闪语系居民。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开始大规模迁徙,从阿拉伯半岛向中东和北非广大地域扩展。今天讲的阿拉伯人是指这些以阿拉伯语为本民族语言、有着共同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那些人们。伊斯兰教并不是阿拉伯人的绝对标志,因为有很多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例如黎巴嫩就有近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认为,回族忌食大肉(猪肉)的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教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表明,忌食大肉乃是北非、西亚、阿拉伯地区各族人民的古老习俗,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伊斯兰教创立只有一千余年。现代的犹太人和在黎巴嫩的部分阿拉伯人,从来没有信仰过伊斯兰教,但他们也不吃猪肉。如果说,他们忌食猪肉也来源于宗  相似文献   

13.
一在现代社会,可以说由于民族冲突而引起的纠纷比起意识形态和阶级的对立而引起的纠纷更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地方纷争,伊朗与伊拉克的战争,印度锡克教徒的叛乱,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之间的纠纷,菲律宾摩洛族的解放战线,缅甸克伦族的解放运动等,都是因民族冲突而引起的。民族冲突不仅是第三世界民族集团之间对立的激化,而且在被认为是先进的欧美各国也表露出来了。加拿大魁北克的分离与独立运动,苏联犹太人向国外逃出,英国的苏格兰与威尔士的分离运动,西班牙巴斯克人的独立运动等,也说明了这个问  相似文献   

14.
2009年2月,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冲突再度升级,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黎以冲突既是自身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同时更是外部势力插手干涉所致。黎以冲突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童话大王罗伯特·蒙施的儿童绘本故事《来自远方》通过一个来自黎巴嫩的小难民从战乱到和平,从恐惧到快乐,从陌生到融入的人生经历展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加拿大政府如何采取民族平等、相互包容的多元文化政策,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包容”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的成功实施为世界其他国家处理民族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统一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6月25日,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哈马斯武装分子劫持了一名以色列士兵,以军向加沙发射猛烈炮火,对巴勒斯坦全民实施“集体惩罚”,以迫使哈马斯武装放人。不料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进入以色列境内,攻击边界巡逻队,打死了3名士兵,并劫持了2名士兵。以巴之间的矛盾急遽转变为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以军总参谋长丹·哈鲁兹威胁,如果真主党不释放以军士兵,将使黎巴嫩“倒退20年”。目前,冲突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这次的黎以冲突,再度将真主党推到了中东战火的前台,也给本来就混乱不堪的中东局势增添了不可预知的变数。  相似文献   

17.
1671年,黎巴嫩语言学家浮士德·内罗尼的著作《不知道睡觉的修道院》中记载了公元6世纪左右埃塞俄比亚牧童卡狄(Kaldi)发现咖啡的传说。几百年以来,牧童卡狄因此一直被公认为发现咖啡的"小祖宗",特别是在欧美强势文化的主导下,这一发现说在全球各大洲被广泛认可。但细心的人士却发现这一传说漏洞百出,或是说它充满着"英雄主义"的色彩。正如郑万春主编的《咖啡的历史》一书中所说:"……在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发现或发明都会被后来的受益者们或猜测、或臆造出一个或几个伟人,以表达人们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感激之情……"。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作本文。  相似文献   

18.
在俄罗斯极北、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生活着一些人数很少、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都颇具特色的土著民族,包括涅涅茨人、埃文基人、汉特人、曼西人、埃文人、那乃人、楚科奇人、多尔甘人、科里亚克人、谢尔库普人、乌尔奇人、尼夫赫人、乌德盖人、爱斯基摩人、克特人、萨阿米人、伊捷尔缅人、恩加纳善人、尤卡吉尔人、托法拉尔人、涅吉达尔人、奥罗奇人、奥罗克人、埃涅茨人和阿留申人等25个少数民族,其总人口近20万人。在这一地区跨界而居的民族主要有俄罗斯人、朝鲜人、那乃人(赫哲)、奥罗奇人(鄂伦春)、埃文基人(鄂温克)、满族人、蒙古人、达斡尔人、爱斯基摩人等,这些跨界民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壮族传统社会中,壮锦与壮族民众重要的人生礼仪密切相关,尤其在新生儿满月酒和女性婚礼仪式上,壮锦背带和壮锦被面作为礼物连接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人类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人、神、物三者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混融状态。但如今壮族传统礼仪秩序已经被现代化潮流全面浸染,人与神、人与物、人与人之间混融一体的状态逐渐被瓦解,凝结在壮锦礼物上的人类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抽离出来,壮锦将难以保持作为礼物的生命状态继续参与到壮族民众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澳门土生葡人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即 :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与印度果阿人和马来西亚满剌加 (即马六甲 )人的通婚混血为滥觞阶段 ,16世纪中期到 18世纪为土生葡人在澳门多元混血形成的阶段 ,19世纪初至 2 0世纪中期为土生葡人在澳门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土生葡人在澳门稳定发展的阶段。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澳门土生葡人是一个在体质风貌、地域、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族群心理上有鲜明特征的特殊族群。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族群 ,我们不应该回避他们的族属问题。只有正确地解决土生葡人的族属问题 ,确立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 ,他们的利益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尊重和保护 ,澳门才能稳定、发展和繁荣 ,澳门的特色才能保持、发扬和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