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倖仔 《江淮论坛》2005,(5):162-166
李商隐通过撷取屈赋文句和楚辞视野表达对屈原悲剧性的理解与认同,行似折射神合与“端午·楚地”的时空交点产生的历史机缘使二人悲剧感得以贯通,但在文本书写和情意表达上又有不同,包括娱忧与饮酒文字、惯性感伤与诗歌转折结构、抑郁排遣与幻境描写、仕隐二重心态以及取象、造境、诗歌样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悲剧形态:屈原是崇高的壮美,李商隐是哀婉的秀美。差异的成因包括地位悬殊、宗教影响、最后的结局、后人的接受态度以及生命力感的刚韧之别。  相似文献   

2.
关于屈原的悲剧原因,前人已经做了很多探讨。如果从屈原的自身素质、情商、政治才能三方面来看,楚王的不信任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挑拨离间,导致君臣矛盾层层加深,事功不成,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外因;而屈原的内向型性格和平庸低下的情商,和他缺乏政治家的策略和果敢的自身素质,则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内因。  相似文献   

3.
屈原之死和他的悲剧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屈原,应该以他的自杀为起点,惟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伟大作品。无疑, 屈原之死是一种“命” 与“运” 的必然给定,“命”是不可选择的出生地、时代、家世等先在要 素;“运” 则是可选择的后天变数。但屈原放弃了自己的可选择性,明知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在楚 国实现,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与时世不合,但决不放弃自己的主张,也决不放弃自已的祖国。 这种“不放弃” 的自我执著便是一种悲剧人格,也正是这种悲剧人格决定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以脆弱的生命个体与整个污浊不堪的杜会作一生的抗争,其结局除了死亡还会有什么出路呢? 当然,屈原走向自我毁灭,有一个痛苦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是一种个人价值选择 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把价值毁灭的价值。这价值就在于向世人昭示:生命的存在并不是 “估价一切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逐步实现了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许菁菁 《理论界》2008,(3):115-118
本文力图从生命整体(群)与个体生命历程(己)的角度理解王阳明良知说中的善恶论与知行合一说,以阐述良知对于人性升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丹 《晋阳学刊》2009,(3):111-114
古希腊悲剧与元代悲剧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悲剧人物尽管都表现出在灾难面前渴望生活,在悲,痛中追求享受等的本能需要和人性中的基本取向,但两个民族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灾难时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等悲剧的人性力量之不同,说明了两个民族悲剧人性品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两个民族不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7.
刘良琼 《学术界》2002,1(6):196-200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专门从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角度 ,来探讨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问题。笔者认为 ,科技工作者不仅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 ,也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 ,而善于运用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则是科技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屈原悲剧中的"二律背反"臆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屈原的历史悲剧的同时 ,也用“二律背反”的哲学观点关照它 ,历史并辩证地剖析了屈原思想及行为中均可以论证 ,但在当时屈原的理性所“不可知”的四对命题 ,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屈原悲剧诞生的根本原因 ;并由此论题引出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就终极而言 ,而在“终极可知”的过程中 ,从古至今及至将来 ,人类的“理性”对“自在物”的认识一直与“终极可知”相对存在着“暂不可知”的“二律背反”现象 ,因而导致了人类行为中许多的失败与悲剧。人类进步的历史其实始终是在“知”与“不知”的交错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9.
曾凡 《北方论丛》2007,(4):71-75
屈原卓尔不群的性格,浪漫奇谲的文学作品和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结局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道家文化赋予了屈原韧性和刚毅,儒家文化则赋予了他信心和力量。这两种文化顽强地附着在屈原的身上,撕扯着他的灵魂,他在积极入世走向消极出世之间徘徊,最终用沉江的方式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
李天福 《兰州学刊》2009,(5):183-185
在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中,“神性”与“人性”是互为补充与参照的两个重要范畴。沈从文的“共通人性”与京派的“普遍人性”具有对应关系,蕴含“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其生命神性范畴既是对人性范畴的补充,又是对人性范畴的提升,从另一维度揭示出沈从文生命诗学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策者的失误,致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不少群众与干部。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生命受到漠视,人格遭到践踏,人的各种起码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作为一篇篇真实记录反右时期小人物生存经历的作品,杨显惠的小说对那段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和描述。夹边沟农场或许就是杨显惠眼中的一个缩影。在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眼泪、痛苦和死亡。我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作为仅有的一点亮色点缀其中。  相似文献   

12.
郑念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80-183
历史决策者的失误,致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不少群众与干部.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生命受到漠视,人格遭到践踏,人的各种起码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作为一篇篇真实记录反右时期小人物生存经历的作品,杨显惠的小说对那段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和描述.夹边沟农场或许就是杨显惠眼中的一个缩影.在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眼泪、痛苦和死亡.我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作为仅有的一点亮色点缀其中.  相似文献   

13.
黄文正 《天府新论》2006,42(6):33-35
从历史与学理考察的深层必然性方面看,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不同的西方哲学理论样式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的规定与展开;不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近代的知识论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都是生根于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之上所衍生的不同的哲学理论样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哲学的命运本质上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以她独道的视觉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抒写着人类生存的困顿与无奈 ;勾勒着充满活力而又直视人性的悲剧。她笔下的悲剧大多都洋溢着一种荒凉感 ,这正昭示了她悲剧的内涵 ,人类因无法摆脱自身的弱点 ,才挣扎不出自己既定的命运 ;由于人性本身的矛盾及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和理性法则之间的冲突 ,才导致人性的毁灭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卓绝一世"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的屈原情结。汉代士人中最先体现出屈原情结的便是贾谊,他的思想和赋作中无不体现出屈原情结的深刻印记。  相似文献   

16.
尽管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但师陀往往超越了人与时代之冲突中的生活悲剧本身,而走入对"生命"本身的悲剧的观照,直接抵达时存在本身的探询和追问.不论是无力抵抗命运的孤寂情绪,还是对时间与存在的哲学思考、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师陀对于生命存在的追问与探询蕴涵着真正现代意味的孤独、忧惧,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的洞察和对生存苦难的神圣关怀,正是这一切,使得师陀的作品远远超越了时代,具有了深刻的现代人文内涵和真正的诗性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汉英句子结构看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无疑对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分析汉英句子结构的角度来探索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其对汉英语言句子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时代需要现代化的思维方式.邓小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构画了宏伟蓝图.作为总设计师,他的哲学思维方式就是构画这一宏伟蓝图的思维方式,即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哲学史上有关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指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哲学和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哲学.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通过"概念"逻辑的发展使"思维和存在"在对立中达到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抽象的,脱离人的存在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同一.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哲学恰恰看到了黑格尔思辨哲学及其以前旧哲学总是忽视人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哲学走入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就在于: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事物、现实和人本身,把包括哲学认识在内的一切意识形式看做是历史的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索燕华 《北方论丛》2003,(3):128-130
中国当代学术期刊在走向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首先需要调整和转换的就是编辑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编辑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和制约。这既形成了学术期刊编辑独有的内蕴与格调,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传统思维方式中注重整体综合、崇尚圣贤经典、固守平税中庸、追求直觉模糊的特性使学术期刊编辑在刊物设计、内容选择、观点裁决、稿处理等方面表现出重视宏观整体、崇拜权威深奥、把持平和稳妥、讲求感性笼统的思维定势与价值取向。这使编辑在办刊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误区,使得刊物平庸无奇,缺少个性与生机。面对“入世”后的世界格局,学术期刊必须调整和革新编辑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