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一、语言与虚构叔本华在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提到了柏拉图著名的洞影学说,讲的是一群人在山洞里被捆住了手脚,他们无法看到背后的东西,但是山洞里有一堆火,他们能够看到墙上的投影,他们以为那才是真实的世界。叔本华引用它的喻意是明显的,在他看来世界是由意志和表象构成的,而人们往往被作为表象的世界所欺骗。这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能否认识世界?我们凭什么知道我们认识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反映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上,一个我们似乎早已有了答案的问题尖锐地出现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我们看见…  相似文献   

2.
《西部观察》2003,(1):29-29
有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人,无论是《三峡都市报》推出的这些平凡与不平凡的人。他们都有着不平凡的事迹。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鼓舞着三峡库区乃至更多的人。让我们再次走近那些——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视界与人文视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科学视界与人文视界肖峰人对世界的观察,总要选取一定的角度,他们的“观察之眼”总会受制于特定的目的、观念、方法和精神,而“科学之眼”和“人文之眼”,便形成了人对世界进行观察的两种最主要的视界:科学视野中的世界和人文视野中的世界。两种视界尽管有着千丝万...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世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来 《船山学刊》2013,(3):62-68
人对世界的认识和人对世界的态度,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反映或影响了对世界的态度;反过来,人对世界的态度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或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本文将集中论述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文明对所处世界的态度,包括对人与自然、周边世界的态度,中国文明的价值追求及其如何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我们不愿夸大小说的现实功用。即使是在精神方面,小说也很难说能对当下的精神状况起到某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同样不愿忽视小说在探索人的生存状况、反思人的精神状况方面的价值。面对当下商品与技术的压力,人的精神变成了一个面临缺失危险的空壳,这时,小说作为人类梦幻的领地,作家或许可以在其中展开关于自我的反省与沉思,从而超越现实具体的苦难,去揭示人性可贵的本质。作家不大可能成为别人的精神领袖,但作家却可以成为自己与别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者。韩少功、王安化的创作,就给了我们这种启示。韩少功写于1985年的《爸爸…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他们的影响泽被后世,他们的作品惠及中外,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永远的话题。两人生前死后、反正开合和恩怨荣辱中的人生轨迹,堪称现代中国文化人的心灵简史。新时期以来,一个颇有影响的论断对于我们把握周氏兄弟的精神世界至为关键。五四新文学  相似文献   

7.
我是做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每当采访那些老会战、老标兵的时侯,我发现:他们的眼中常常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们会一口气从干打垒说到五把铁闹革命,从人拉肩扛说到松基三井喷油时那万众沸腾的感人场景。为什么?因为大庆精神在他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大庆精神已经深入了他们的血液,深入了他们的生员和灵魂,大庆精神在他们心中已经化成了一匹不可区灭的率降!因为他们那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革尚精神、那种8为国家分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志,他们铸造的人民之魂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用做梦来比喻人的沉沦于世,常人的一生迷迷惑惑如同做梦,却自以为很充实。庄子在这里表达了现实社会对人的精神的压抑以及精神解脱的艰难。道家孜孜以求地追求精神自由,他们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中往返回旋,一次次地体验到梦境的快乐,同时又一次次地感受到现实的沉重。庄子所说的人的迷惑和海德格尔所说的非本真的存在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9.
萨满文化精神与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精神是一个地域中人的文化脊梁.在东北地域,萨满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北作家的成长,并在他们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他们再现萨满文化精神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宗教对人精神的戕害.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曾是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精神因素,被称为“美国精神”。这就叫人不由得要想到:美国人信奉的哲学与他们所实行的经济模式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内在联系?如果有,它们是否又具有普遍的意义?从理论上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实用主义,以及搞好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封建制度就其最广的意义来说,是精神的动物世界."中国现代作家挣脱了那"精神的动物世界",挣脱了千百年来心理偏见的束缚."他们以强烈的新鲜感领悟生活,表现出广泛的精神兴趣和深刻的精神追求.社会、人生、世界、宇宙,都牵动着他们的思绪,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都吸引着他们去探索.他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拓展."在他们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古代作家所无可比拟的心灵的宽广度和灵敏度.在他们那丰富多样的意识构成中,孤独感乃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意识,它作为20世纪上半期生活于黑暗中的中国现代作家必然有的心境,是非常深刻而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认知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脑科学、思维学,甚至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某些方面共同关心的论题。就人类如何从本质上不确定的、模糊的世界中获得新知的,笔者在文中提出了“背景关联世界”这样一个认知理论假设。“背景关联世界”是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我们的认知理论是基于此设定的:即背景关联世界是人类观察者认知真实世界的先决条件。1.真实世界关于真实世界,对于人类观察者,它为物理的世界;为精神、非精神的世界;可感知的、不可感知的世界;也为系统的、结构的和自生的世界,与人可能发生关联和根…  相似文献   

13.
两种精神与人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种精神与人的认识肖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自于人类对自然与人事的认识,是两种认识及其成果的精神升化,在科学与人文学分野的时代,它们体现着人对待世界的两种态度,或观察世界的两个角度。略为广义地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等形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地把民族主义与阶级问题、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及殖民地民族解放问题联系起来,阐述其阶级属性与从属性,批判其狭隘性与破坏性,并基于殖民地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现实,提出"民族国家过渡"思想和无产阶级对待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策略原则,初步形成了民族主义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虽不成熟,但他们考察民族主义的社会历史视角、唯物辩证方法以及他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都为我们深入理解民族主义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贾晞儒 《青海社会科学》2006,(4):128-132,124
青海高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并推而广之,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他们把这种思想用民间文学的形式和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说教等途径和方法,教育后代,世代相传,使人与自然相通、精神与物质相融,铸造了高原各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使之成为建设高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体验的认识功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验,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我们尚难下一个明晰的哲学定义,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对人类在整个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体验这种认识方式尚缺乏详细的研究,同时也是由于体验这种认识方式本身所包含的模糊性、复杂性所致。人的体验活动,是人必须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人们在认识他们所处于其中的物质世界时,他们不仅是认知(一种运用各种逻辑手段和逻辑方法对世界的认识方法与认识途径),同时也是体验。但是与认知所追求的逻辑性(狭义上的)、分析性、实证性和理性不同,体验所达到的是综合性、整体性、直观性和非理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注重精神追求的哲学家,方东美十分看重宗教与人生的关系。他把宗教理解为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这种精神生活方式所表达的,是人类对宇宙创化力的无限虔敬之心。人们保持了这种虔敬之心,便能与天地万物相和谐,与他人相友爱,并能参赞宇宙之化育。“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方式,宗教乃是人类虔敬之心的表达,人藉着宗教可以发展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是与神明之‘内在融通’的关系,其次是与人类之‘互爱互助’的关系,第三是与世界之‘参赞化育’的关系。藉着神,我们得以存在于世、并且提升人性;在神之内,我们得知泛爱万有、尤其普爱…  相似文献   

18.
伦理到底如何"与‘我们’同在"?这是道德合法性的真理与信念前提。伦理道德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精神发展史、人的生命发展史相一致。个体与实体直接同一的伦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原初状态,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古希腊传统中的苏格拉底之"死",希伯来传统中的上帝之"怒",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周游"与老子"出关",分别以悲剧与喜剧的方式,呈现伦理世界中人类精神的"悲怆情愫"。伦理世界解构,"大道废,有仁义",人类精神进入以个体为真理,通过教化建构生活世界的伦理普遍性的教化世界。"上帝死了"(尼采)、"打到孔家店"(五四运动),以"伟大可恨"标示教化世界的幻灭,而"上帝之死"与"尼采之疯"之间戏剧般的关联,似乎再次以悲剧的方式申言伦理实体对人的精神的生命意义。由此,人类精神进入道德世界。道德世界透过"伦理上的造诣"将教化世界中的个体提升为主体,达到主体与实体的同一,达到精神史的当代觉悟,即"伦理觉悟"。"伦理觉悟"不仅是伦理家园的精神回归,更是人类的"最后觉悟":"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人类种族的绵延"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学会伦理地思考的程度"(罗素)。人类精神史以伦理为重心,形成绵延不绝的问题流:"我在哪里?""我是谁?"(自然世界)——"人应当如何生活?"(伦理世界)——"我们如何在一起?"(教化世界)——"我们能否在一起?"(道德世界)。当代人类精神的伦理问题如此严峻,乃至发生"人类还会有前途吗"的"梁漱溟之问"。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尔斯与阿伦特之间的对话持续了一生之久,正是彼此尊重和相互理解把最初的师生关系转变成了一种伟大的友情。本文重点考察了战后两人对话中所涉及的若干政治主题:罪责问题、交往与行为、人性、人类和世界公民等。与历史清算相关的罪责问题成为战后他们智力对话的重要契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诉诸公开对话和精神之战,阿伦特行为理论诉诸积极生活和言说行为。他们的对话不是通过抽象化的人,而是通过具体的公共对话与普遍交往,提供了关于人类与世界公民的一个可以期待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塑造人的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高尚精神世界又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让校园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让人文精神如和风细雨滋润大学生的心灵,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